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除反映美国黑人妇女反抗性别歧视、追求自我的女性主义主题外,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另一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狂欢化色彩。书中的狂欢特征主要从狂欢化广场和狂欢仪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狂欢化广场展现了黑人的爱、幽默和乐观。加冕脱冕的狂欢仪式中蕴含着交替更新的精神。作者以狂欢的形式表达了黑人民众对等级森严的官方世界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失乐园》中男女主角奢侈放纵的生活模式使人不得不把它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联系在一起.狂欢化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含狂欢舞台、狂欢情节和狂欢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乐园》显然是带有狂欢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从结构、形象、语言形式、数字运用四方面,具体分析陈白尘喜剧作品《升官图》中呈现的狂欢化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审美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对中外狂欢体民间文学和文人喜剧创作的狂欢性的全面继承与创新,它们彰显出鲜明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广场文化的审美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场文化是伴随着商业文化、休闲广场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群众文化的新景观,是都市人们的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狂欢生活和休闲娱乐的生活。广场文化丰富多彩,焕发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体现了一种平等、自由、欢乐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人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狂欢化的视角解读<水浒传>无疑会有新的理解生成,但是这些理解却是不确切的.对<水浒传>中有关现象的解读应该以具有民族特色的禅宗思想和阳明心学为指导,这比狂欢化理论更符合小说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悲剧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呈现出鲜明多样的狂欢化因素.脱冕加冕主题、人物形象二重性以及狂欢化时空贯穿作品始终.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重新诠释这部小说,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内涵,也为我们把握自身存在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论哈代悲剧小说《卡斯特桥市长》的狂欢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悲剧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呈现出鲜明多样的狂欢化因素.脱冕加冕主题、人物形象二重性以及狂欢化时空贯穿作品始终.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重新诠释这部小说,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内涵,也为我们把握自身存在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狂欢化的世界感受植根于欧洲文明的深处,折射出欧洲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它从不曾消失,仍然对僵化和凝固的制度和思维起着很强的解构作用。狂欢化的文本——《看不见的人》中设定了狂欢节上的一系列礼仪形式,也因此,《看不见的人》获得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两重性。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发掘这部黑人小说的独特魅力,也借此一窥黑人生活的苦难和渴望。  相似文献   

9.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主要通过描写两个黑人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友谊,建构的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虚拟世界,这与巴赫金的文学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本文试图从狂欢精神、狂欢化的人物刻画以及狂欢仪式三个方面来探讨《秀拉》与巴赫金的理论的共鸣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付思 《科技信息》2013,(23):34-34
纳撒尼尔·韦斯特的经典之作《寂寞芳心小姐》通常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黑色幽默的代表作,竭力渲染美国梦之沉沦的黑色主题。而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从狂欢化的文学特征和狂欢化的场景来欣赏《寂寞芳心小姐》。  相似文献   

12.
<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点及其最突出的"对照"描写的艺术手段,其实都与远古的狂欢仪式有着某种深层的联系.这部作品描写的主要情节--"愚人节",就是源于古罗马农神节加冕和脱冕仪式.不过,雨果把它转化成狂欢化的文学语言,以具体感性的形象、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随便而亲昵的接触,相互间低身俯就,降格以求,消除了人们的身份界定,缩短了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距离,大大扩展了彼此间的认同感;作品还通过怪癖和粗俗的狂欢化审美手段,突出了主人公内在的双重欲念,强烈地宣泄了狂欢节的世界感受--交替与变更、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揭示出人物潜在的本质,由此形成了<巴黎圣母院>独特的狂欢化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创作主体、创作方式、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论述短信文学的创作特色。具有草根性的短信创作者往往站在民间立场,利用手机的优势为消遣愉悦而自由表达,呈现出虚拟民间狂欢化的色彩。另外,短信创作者往往回避对重大主题意义的开掘,即兴地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戏仿、拼贴等修辞方式完成狂欢化的表述任务。  相似文献   

14.
迟锐 《科技信息》2009,(23):387-387,295
本文从狂欢化理论角度切入,对《快乐女声》的节目形态进行初浅的分析,认为《快乐女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赫金研究中的狂欢化的精神,但在本质上它只是吸引大规模受众参与互动的商业运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力作,<亮剑>的叙事呈现出一种"红色狂欢"的精神图景:酒神精神铸炼的强力快感、集体主义演绎的节日仪式、笑谑诙谐言说的广场效应.这种狂欢姿态是对红色战争记忆的浪漫想象,革命战争的"现实痛感"为崇高的"理想快感"所代替.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是以狂欢节的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为核心内容的,蕴涵着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以及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最高目标的理想建构。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及其人本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乔伊斯的经典著作《尤利两斯》充满了荒唐的话语、怪涎的形象和极度夸张的行为,这一切奠定了其狂欢化的氛围。在狂欢化的《尤利两斯》中,展示了三个典型的母亲形象——代表过去母亲的梅,代表现在母亲的普里福伊太太和代表未来母亲的摩莉。而且,小说还赋予了这特别的母亲伴随其出现的水形象——伴随梅出现的海水形象、伴随普里福伊太太出现的酒液形象甚至是伴随摩莉出现的尿液形象。基于此,《尤利西斯》再次以都柏林和都柏林人事为中心展现了其“瘫痪性”。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现在比较有活力的一个文学批评理论之一。本文是对这个理论做的一个简要的综述,旨在分析狂欢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现狂欢化理论生命力长存的原因。对于当今社会强有力的大众文化,有些学者以狂欢化的思想来分析"选秀"等新现象,其中有些颇有不妥之处。要了解巴赫金的批评理论,狂欢化诗学体系是不得不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郑二利 《科技信息》2008,(15):214-215
石康的《奋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奋斗为主线,诠释了80后,刻画了80后的独特存在方式,如话语的狂欢化、对主体性的张扬与坚持、理想不能实现的暂时失意彷徨等。  相似文献   

20.
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揭示狂欢化理论在此小说中的异化现象,并分析这种异化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