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家族土司音乐源流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土司制度渊源可追溯至远古,在土家族远古至土司早期的音乐活动中,其音乐内容大多数与祭祀及祖先崇拜有关,这是由土家族先民生活、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从土家族土司音乐发展脉络来看,土家族土司音乐的形成与土家族宗教祭祀、民俗民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唐崖土司城遗址包含着丰富的土家文化内涵,是土家族文化的结晶,透过唐崖土司城遗址,揭示其所包含的土家族文化,不仅有利于再现当时的土司场景,为唐崖土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文献资料,而且对于土司文化的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容美土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美学内容,是土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风起云涌的社会面貌,而且在皇帝景从、王朝认同、“正朔”守望、美政向往以及对于土司制度的否定等方面表现了鲜明而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通过容美土司文学研究包括国家认同感在内的民族心理方面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章把土家族土司之改土归流与中国土司制度的历史进程和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以此为背景,揭示出土家簇土司改土归流的必然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土司时期土家语人名称呼中"送"字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认为它体现了土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6.
从元代起,封建中央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进一步发展至完备。唐崖土司是鄂西历史上以军事武功著称的几大土司之一,明季势力达到鼎盛。加强唐崖土司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和拓展鄂西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覃氏族谱》和地方史料,对唐崖覃氏世袭及其征调进行初步梳理和讨论,以期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竹枝词的发展在艺术史上一直都与地方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刘禹锡因为受到巴渝竹枝歌的影响,开创了竹枝词文体并引向文坛发展,此后竹枝词受到各地文人的青睐。土家族竹枝词记录了许多土家族的音乐活动,也给土家族地区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元素,同时也对地方音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在不同时期,其军事思想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土家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胡淑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07-208,210
明清时期是云南土司制度施行的重要时期,封建中央王朝针对滇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滇东南设置土职、任用世袭土司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打挤钹”是土家庭民间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合秦形式,也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之一。“打挤钹”从曲式、曲牌的音乐风格等方面,具有土家族音乐特性。  相似文献   

12.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产生流传于达州市宣汉县境内,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在土家族的生产生活中世代相传、特色鲜明.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生动而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宣汉土家族人民的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巴渠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精神面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来源于民歌、说唱、歌舞、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区别于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舞蹈艺术。土家族人民以自己特有的淳朴、厚实、粗犷和豪放的性格及其民俗风情创造了古老文明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土家族舞蹈更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特征的展现与结晶。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区域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现存实物的稀少和零散,使大量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实物个案的描述,而缺少对木雕艺术研究中史学视野上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区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实物遗存,以及同时期姊妹艺术、工具使用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的历史分期,分析了其在起源期、发展期、高峰期、衰落期的发展状况,并着重分析了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在大区域下的各个地方性风格,阐明了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发展史同时是一部经济发展史,更是一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一说土家族南剧是由清初容美土司田舜年创办,但田舜年自幼随母所学之“音律”正是南剧,故此说不能成立。 更多的文献表明至少在明朝万历年间田楚产就开始“采集戏歌,邀人戏歌,遂于庙台戏歌”。戏歌即为南剧的雏形。自此之后土家族南剧衍流后世,得以发展,为今后土家族中惟一能登台演出的地方剧种。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石柱土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位于重庆三峡库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世代流传着土家族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戏曲——土戏。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田野调查,着重从土戏的渊源、特色、现状、保护和"申遗"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一门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小学生学习戏曲艺术有助于丰富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培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在义务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高校音乐院系如何培养既能胜任普通音乐教学又能从事戏曲教学的中小学合格教师,使高师音乐教学与中小学"戏曲教学"有效对接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体裁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也纳古典时期在音乐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探究维也纳古典时期音乐体裁的创造性、民族性、人道主义精神、个性与时代感等特征,提高人们对维也纳古典时期音乐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艺知识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艺知识,这些知识是构成民族乡土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开发和利用土家族的民间文艺知识,对提高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土家族民间文艺知识的文化创新与利用、乡土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产业化开发与经济利用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同时,就民间文艺知识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对文化资源的误用、盗用和滥用等不良现象进行反思。开发和利用土家族的民间文艺知识,必须要重视知识的"本真性",只有回归了知识的"本真性",激活了"民间"这块有机的土壤,提高了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土家族民间文艺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可持续,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