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黑液体系驱油过程中产出液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黑液体系的驱油机理。利用滴质量法、落球法分别测定了黑液体系驱油产出液的表面张力、粘度,同时测定了pH值,由此得到相应的产出液分析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注黑液体系后,原油的采收率和含水率立即有所响应,产出液的表面张力、粘度和pH值有明显的变化,说明黑液体系驱油中存在低界面张力以及与此有关的乳化-携带和乳化-捕集作用。通过增加粘度,从而提高波及系数,也可  相似文献   

2.
黑液体系驱油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准三组分相图,研究了黑液与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磺酸盐形成的复合体系的粘度、界面张力等特性。利用线性和微观模型驱油试验,研究了利用黑液体系来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驱油体系有四种驱油机理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即超低界面张力,乳化—携带机理,乳化—捕集机理和自发乳化。  相似文献   

3.
黑液体系驱油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准三给分相图,研究黑液与聚丙烯酰胺和石油磺酸盐形成的复合体系的粘度、同张力等特性,利用线性和微观模型驱油试验,研究了利用黑液体系来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驱油体系有四种驱油机理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即超低界面张力,乳化-携带机理,乳化-捕集机理和自发乳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采收率增值等值图研究黑液体系驱油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液是碱法造纸产生的废液。可将黑液,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组成黑液体系用于驱油。若用准三组分相图确定黑液体系配方点,然后驱油试验测定各配方点的采收率增值,则可绘出采收率增值等值图,该图可以提供优化配方点和优化配方区等,结合其他等值图(润湿指数等值图、界面张力等值图、乳化不稳定系数等值图等)还可研究黑液体系的驱油机理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采收率增值等图研究黑液体系驱油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液是碱法造纸产生的废液,可将黑液,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组成黑液体系用于驱油,准三维相图确定黑液体系配方点,然后驱油试验测定各配方点的采收率增值,则可绘出采收率增值等值图,该图可以提供优化配方点和优化配方区等,结合其他等值图还可研究黑液体系的驱油机理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内源微生物驱油过程中激活剂注入的类型对胜利油田沾3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驱油功能菌浓度及驱油效果的影响,利用室内长岩心连续动态驱替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激活剂多轮次注入条件下产出液微生物特征、原油性质及驱油效果。研究证实添加糖蜜、玉米浆和无机盐的富营养激活剂体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降低内源菌群的多样性,选择性激活油藏内源驱油微生物,在多种驱油功能菌的协同作用下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一次水驱的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23. 59%。与富营养体系相比,单纯添加无机盐不加碳源的寡营养激活剂体系中菌群多样性降低幅度小,优势菌及驱油功能菌的激活速率低,注入后可以在一次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3. 61%。两种激活剂注入后产出液原油C12-C21的烷烃组分比例明显降低,寡营养体系降幅明显大于富营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与生长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优选的微生物驱油菌种N80,模拟油藏条件在人造多孔介质(岩心)上进行的微生物运移、生长和提高采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在岩石表面有较强的吸附性,吸附平衡所需菌液量为2.2PV;并可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和生长代谢,岩心出口产出液中菌浓度与注入原菌液相近,产出液pH值下降1.8,表面张力下降31.2%;较水驱提高石油采收率6.6%.说明该菌种适宜作驱油菌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产出液高含水期油田的、具有提高残余原油采收率作用的廉价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重芳烃石油磺酸盐(HAPS)及其特殊的驱油方式,室内试验结果表明,HAPS与现场地层水配伍性良好ω(HAPS)为0.2%-0.3%的水溶液在产出液高含水情况下,可使残余原油采收率的累计增加保持在7%-8%的范围内,胜利油田弧南N-2801井区现场试验表明,低质量分数的HAPS驱具有明显的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采出原 物性较一般的水驱有显著的变化,对于非均质性不太突出的油藏,HAPS驱具有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微生物驱油过程及其后续水驱油的多相渗流规律和驱油机理的认识,采用稳态法成功测得了中一区Ng3油藏条件下(温度69℃和压力10 MPa)注微生物(AB-1菌和AB-2菌)前和注微生物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比分析了注微生物前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注微生物前相比,注微生物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减小,而岩心的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等渗点明显右移,含水上升率明显减缓;两种菌均能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AB-1菌提高采收率平均为8.7%,AB-2菌平均为9.2%.  相似文献   

10.
致密油藏周期注气微观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致密油藏注水难度大,气水交替难以有效实施的问题,周期注气改善注CO_2驱油效果的方法逐渐得到重视。利用大庆外围致密岩心,将致密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和低磁场核磁共振仪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研究周期注气微观驱油机理的新方法,分析了不同驱油阶段岩心静置前后原油在孔隙中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周期注气指数参数,并对周期注气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气驱至不同阶段,静置前后T_2谱图均发生变化,且不同驱替阶段T_2谱图的变化规律不同,说明不同驱替阶段停注后原油的流动规律不同,其周期注气的微观驱油机理也存在差异。驱替至一定的PV数后,周期注气指数显著增加,周期注气效果显著提高。随着驱替倍数的增加,较小孔隙中的原油逐渐得到动用。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周期注气相比于连续注气采收率提高9.92%。上述研究丰富了核磁共振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黑液体系是由碱法造纸黑液(B)、石油磺酸盐(PS)和聚丙烯酰胺(HPAM)组成的复合体系。黑液中的碱与地层岩石接触时发生溶蚀作用及离子交换、矿物转换等,易造成碱耗,其中的石油磺酸盐和聚丙烯酰胺则可通过吸附作用而损耗。用药耗等值图法研究了黑液体系的三种成分与岩石接触过程中损耗量的大小、产生损耗的原因及减小损耗的方法,同时对黑液体系的碱耗、石油磺酸盐损耗和粘度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液体系的碱耗主要与碱和岩石的作用、聚丙烯酰胺的水解相关;石油磺酸盐损耗主要与岩石表面的吸附相关;黑液体系粘度变化则与聚丙烯酰胺的吸附和水解相关。另外,黑液体系中优化驱油配方(23配方)的碱耗、石油磺酸盐损耗和粘度变化率都低于文献值,说明该配方的药耗符合驱油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胜利油田附近六个造纸厂的黑液性质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其中包括固形物含量、pH值、碱含量、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润湿性、流变性、腐蚀性、相对密度、冰点、木素含量和稳定性等.研究认为,碱法造纸黑液的固形物含量低,其主要成分是碱、碱木素和活性剂.根据黑液的这些性质提出了碱法造纸黑液在驱油、调剖、稠油降粘、注水井解除油堵等方面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研究了有机碱、无机碱以及所合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碱、无机碱复配体系与桩西普通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行为.结果表明:使用碳酸钠、三甲胺、三乙胺都可改变油水界面张力.碳酸钠/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S"型变化,可分为缓慢上升、迅速上升和相对平衡3个阶段,而有机胺/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U"型变化,出现动态界面张力最小值.碳酸钠加量不同时,其动态界面张力曲线变化不大;胺的质量分数升高时,动态界面张力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存在最佳的胺加量.对于表面活性剂与Na2CO3复配体系,当Na2CO3加量高于一定临界值时,复配体系才有明显协同效应,此时仅需添加质量分数为0.0025%表面活性剂就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5mN/m数量级.对于表面活性剂与有机胺的复配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取决于体系中有机胺和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只有当复配体系中有机胺的质量分数高于0.05%、9AS-3-0的质量分数低于0.01%时,复配体系才具有协同效应.上述研究说明:由有机碱和原油组分在油水界面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其界面活性以及和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与加无机碱的情况是不同的.另外,通过驱油试验证明,具有较低动态界面张力的9AS-3-0/Na2CO3复配体系有高的提高采收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微观仿真刻蚀模型,结合河南油田某区块的孔隙结构,在水驱基础上进行表活剂驱、聚合物驱、聚合物/表活剂二元驱。分析研究了每种驱替体系对水驱产生的盲端、膜状、吸附、簇(柱)状、孤岛状的启动机理,同时量化三种化学体系对各类剩余油在模型中的驱替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盲端剩余油适合高黏聚合物体系,针对不同形状盲端不同界面张力的体系作用效果不同;孤岛状剩余油适合高黏体系,界面张力对其影响不大;吸附状剩余油适合聚合物体系的黏度为(10~20)m Pa·s,且降低体系界面张力有利于启动此类型残余油,但在模型中多会形成此类残余油;膜状剩余油在低黏度聚合物体系下即可以很好启动,适宜体系界面张力数量级在10-1~10-2之间;化学驱启动剩余油,后续油启动运移过程中易形成小径簇状油,其含量在剩余油中占的饱和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油机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依据CO2降低原油黏度以及CO2在原油中的传质扩散混相机制,建立考虑吸附现象的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油数学模型,模拟CO2混相驱油过程。采用Barakat-Clark有限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分析Peclet数、注入压力、孔隙度、原油黏度等因素对CO2在流出端的浓度分布以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eclet数越小、注入压力和孔隙度越大,CO2突破流出端的时间越早,同时改变油藏原油黏度的时间越早;初始原油黏度越大,CO2降低原油黏度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用透光率变化率的经时变化,在准三组分相图全组成范围内研究了黑液体系的配伍性。同时用黑液体系使用性质的经时变化,研究了黑液体系中23配方的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绝大部分组成区域内,黑液体系中的各种成分间是配伍的。黑液体系的使用性质随时间变化,其原因是由黑液体系中各种成分自身性质决定的,且主要是由于黑液的不稳定性造成的。黑液可用稳定剂来稳定。就23配方而言,各种成分间是配伍的。  相似文献   

17.
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驱油方式与微观驱油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超低界面张力体系的驱油方式及其微观驱油效果,利用玻璃刻蚀的透明微观仿真孔隙模型,进行了2种模型、4种驱油方式共6个方案的BS13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及其与聚合物复配二元体系的微观驱油室内实验,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驱油方式及其微观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均质和非均质模型中,BS13甜菜碱型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都易于在水驱已形成的渗流通道中突进,使驱替效果变差,单纯用超低界面张力活性水段塞进行驱替,不能有效地提高采收率;超低界面张力二元复合体系能够有效地防止其沿水驱形成的渗流通道向前突进,具有较好的驱替效果;欲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不仅要尽量降低驱油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而且要适当增加驱油体系的黏度.  相似文献   

18.
海上常规稠油油田前期通常采用注水开发,由于原油粘度相对较高,并且目标储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存在较强的水敏现象等原因,稠油油田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此,以新型改性烷基磺酸盐为主要降粘驱油剂,通过复配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渗透剂以及高效防膨剂,研制出了一种适合于目标稠油区块的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分析了复合降粘驱油作用机理,并进行了室内实验评价。结果表明,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能够有效降低稠油粘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对储层钻屑具有较好的防膨作用,并且与地层水的配伍性良好;该体系可以使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30%以上,具有良好的降粘驱油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经新型复合降粘驱油体系处理的三口井,平均日产油量提高48.6m3/d,平均含水率下降82.7%,达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红岗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依靠常规方法提高采收率的难度越来越大,利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组成的三元复合体系可与原油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又具有较高粘度,既提高驱油效率又能提高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根据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筛选出了一种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该体系与红岗油田萨尔图油层原油形成的界面张力可达到10-3 mN/m,该体系为1.5%A+0.06%S+0.2%P+0.2%N;其主要指标为界面张力(3~7)×10-3 mN/m,粘度μ>20 mPa·s。另外,通过室内岩心流动实验证实:室内天然岩芯驱油效率比水驱采收率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