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以特殊关系的形成是冷战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中东地缘政治的产物。苏伊士运河战争前,由于美国推行“联阿抗苏”的平衡政策,美以关系并不特殊。随着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格局的变化,美国出于维护其中东战略利益的需要,在犹太院外游说集团的影响下,同时基于文化和宗教上的接近以及民主理念和社会体制上的趋同,美以关系逐渐升温。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三届政府的推动,从1957年至1968年构建了美以特殊关系,并为以后历届政府所遵循。  相似文献   

2.
美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色列:美国特殊盟友有学者形象地称美以关系为“父子关系”。美国长期奉行亲以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存在强大的亲犹太人势力,同时双方也在民主、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共同点。长期以来,美国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年援助达40亿美元。当前美国政府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亲以的一届政府。土耳其:美国领导的北约盟友冷战期间一直充当美国遏制前苏联扩张的重要桥头堡。冷战后,土耳其为美国进军东欧、中亚和高加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1997年以来,美国竭力推动美—土—以军事同盟关系。近年来,由于土耳其频繁发生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3.
埃美关系 亦亲亦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日前对美国进行了一次国事访问。这是穆巴拉克接任总统后每年3月对美国进行的例行国事访问。今年访美颇具特殊意义。他不但同美国总统及其高级官员讨论两国关系、研究中东和平进程,而且希望克林顿在第二任期能使埃美关系进入新阶段。众所周知,多年来埃美关系良好。这种友好关系始于萨达特时期。1978年9月,萨达特总统访美,同以色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三角关系。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美欧日三角关系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从经济到经济—政治60年代,美欧日经济关系逐步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失去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美欧日经济力量对比急速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70年代,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欧共体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经济贸易集团,国民生产总值接近美国。日本跃居西方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与此同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美国丧失了金融霸主地位;欧洲货币体系形成;日元国际化趋势加强。7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个经济中心正式形成。1975年  相似文献   

5.
目前,美国正对其驻韩军事力量进行朝鲜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整,这反映了美国深刻的战略意图。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实行这一举措不仅会恶化美朝关系,扩大韩美之间的战略分歧,而且还将对东北亚大国关系产生深远而复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光珍  孙伟东 《科技信息》2010,(23):J0409-J0409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客观上要求我国要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国债的自身优势使之成为我国外汇管理的重点选择。但我国将大量外汇储备用子投资美”国国债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我国应通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外汇市场、健全金融体系等措施来消除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导协议后,以美国核保护伞为主体的美欧防务联盟即将结束,新的美欧联盟关系正在形成,法国防务开始由内向封闭型转向外向开放型。它在欧洲寻求新的防务支点和结构——深化法德联合防务;发展法英核力量合作,促进西欧独立防务意识……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美日为争夺亚洲市场积极参加并推动APEC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日本、美国和东盟的等边三角关系。这一关系中东盟以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联合体的身份独立出现于APEC之中,美、日则是拉动它的两边。但美国的动机除振兴国内经济外。其大国的主导地位意图不容忽视,如逼迫日本开放市场等。日本则主要是为了固守原有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外贸领域,以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以俄罗斯为视点观察2004年大国关系很有意义。因俄美都是大选年,受美国大选牵制,俄美关系依然处于非敌非友状态。对于普京来说,预测出谁将是美国新任总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尽管做到这一点需要冒一点风险。在美国选举的关键时刻普京明确地表示支持布什,这表明俄罗斯已经对俄美关  相似文献   

10.
张洁 《世界知识》2024,(9):28-30
<正>4月11日,美国、日本和菲律宾三国领导人齐聚华盛顿,举行首次三边峰会。在此前后,美日、美菲还分别举行双边领导人会晤。系列会议声称将加强美日、美菲“钢铁般的”同盟关系,推进三方合作,以共同维护所谓的自由、开放的“印太”秩序。会议形成了三国在海上安全、经济安全、清洁能源、人文等多领域的合作成果。  相似文献   

11.
王小洁 《科技信息》2009,(19):140-141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发表于1977年。这部小说取名子《田约》中的《所罗门之歌》,又名《雅歌》。《雅歌》相传为所罗门王所作,讲述了男女之间热烈渴求和追寻对方的动人爱情故事。生活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为基督徒的美国。莫里森直接以《圣经》的一个文本命名自己的小说,是否有着特殊的寓意?本文从两部作品有关人物的追寻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莫里森的这部小说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在阿以争端中担当调停人,以获得阿以双方的好感、削弱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是美国自杜鲁门政府以来的基本政策取向.1967年六日战争结束后,约翰逊政府在应对阿以争端中所采取的平衡政策,也是美国传统外交政策的反映.为此,美国积极促动与苏联在解决阿以问题上的合作,推动安理会242号决议的通过.而对阿以双方,约翰逊政府则采取了拉拢约旦、与埃及保持联系及对以色列进行规制等措施,试图构建美国对阿以的对等平衡政策.然而,由于美苏争夺等因素的制约,美国这一时期的平衡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3.
巴西是拉美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巴西进行了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经济改革。此次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降低通胀率的同时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从90年代开始,历任总统都将保证社会公平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卡多佐政府的“雷亚尔计划”到卢拉政府的“零饥饿计划”再到罗塞夫政府的“无贫困计划”,巴西的减贫政策呈现出不断深化与务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美国2002年通过的《SOX法案》和SEC在2003通过的《加强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在我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在我国目前审计市场,不宜全面禁止非审计服务,应该"部分禁止非审计服务",限制会计师事务所为同一委托人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才能保证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促进我国审计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多次引发国际危机。冷战后伊朗石油成为三种利益的交汇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利益以及以伊朗为核心的海湾产油国的利益。伊朗凭借石油经济及其壮大的军事实力不断挑战美国,伊朗称霸中东地区的“大国梦”和美国控制中东的“世界梦”必然发生冲突。围绕伊朗石油的博弈,美国在中东石油霸权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世宗朱厚熜登位不久,因在"大礼议"中与杨廷和各执一端,张璁上疏《正典礼第一》支持朱厚熜,驳斥杨廷和之论。张璁认为杨廷和要求朱厚熜继嗣其伯父明孝宗朱祐樘的做法,违背了天道人伦。因为兴献王朱祐祐与朱厚熜之间才是天然的父子关系,所以朱厚熜不能继嗣朱佑樘,而朱厚熜身为朱祐樘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亲堂弟,则可以继承其皇位。张璁以经论礼,指出儒家的《礼记》及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两种经典对礼法的规定,才是判别朱厚熜应该继统还是继嗣的根本依据。对张璁这份奏疏的义理进行解读,可以看出礼法对明世宗初政的规范和制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治世、治朝的繁荣局面,这与道统对政统的节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利用古人传统的敬天之性抬出“天”、“理”,鼓吹“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用“礼治”观念将君主引入“圣道”;以士人的勇于直谏来限制政统;以循吏的德政及教化功能来德化州县。  相似文献   

19.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20.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八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