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金石产地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金石是一种最古老的玉石,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概述了青金石的产地来源和使用历史。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以及扫描电镜(SEM)技术对来自阿富汗、俄罗斯贝加尔湖等地的几个青金石样品进行了岩石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了不同质地青金石的不同成分组成和微观结构特征。伴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差异为探寻青金石的产地来源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微生物监测现状及工作实践,从监测人员、设施设备与环境条件、供试生物和标准样品、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数据和报告审核等方面提出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三维可视化技术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以浙江诸暨周家坞铜矿床为例,探索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效果。通过对矿区钻孔信息和样品采集分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建立钻孔三维模型,最终生成三维原生晕异常图。发现W、Mo等中高温元素主要在西南方向深部部位富集, Ag、Zn等低温元素浓集中心为东北方向浅部,成矿元素Cu异常反应矿体分布位置,可以推测热液从西南向东北方向上运移,预测深部矿体向西南方向分布,为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信息,也为下一步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是东汉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应加强对西周到战国时期中国出土的釉砂、玻砂、镶嵌玻璃珠(含陶胎镶嵌玻璃珠),以及伴随古代玻璃同时出土的绿松石等文物的科技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古代陶瓷和冶金技术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低温、常压条件下,根据氧化还原原理,以KMnO4和无机酸为原料,在液相环境中制备纳米二氧化锰。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通过调节溶液pH值和反应温度等参数来控制MnO2形貌和晶体结构。其中在低温和较低酸浓度条件下,得到层状褶皱结构的6--MnO2微球,而在高温和较高酸浓度条件下,可制备出一维a-MnO2单晶纳米棒和海胆状纳米结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SCHeREX计划——2007~2009年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9年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计划)由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实施,局长郑国光博士出任野外试验总指挥兼领导小组组长。此次试验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日联合华南暴雨野外科学试验与研究”,联合中国气象局所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科研、  相似文献   

7.
车联网( internet of vehicles)的概念引申自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传统的车联网定义是指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车辆的属性信息和静态、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并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车辆的运行状态有效监管并提供综合服务。 随着车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车联网的概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根据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 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现状,分析车载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三维点云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及在水利工程的应用研究。Dynascan车载三维激光扫描系统采用移动测量平台,将激光扫描仪装在测量工具车/船上,以QINSy软件为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核心,再集成导航系统(GPS+INS),在车/船前行的过程中高速采集3D数据,并且实时显示。将车载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应用于水利工程领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快速信息采集的特点,建立水利工程的三维空间信息库;利用三维点云数据处理软件,结合已建数据库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估计突发事件的规模及危害程度,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科学》2006,8(4):60-60
天文学家通过分析RHESSI的观测图像发现。太阳耀斑爆发早期其X射线环存在收缩现象,并进而发现其射电环也存在这种收缩现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甘为群研究组分析了TRACE和RHESSI观测到的2002年4月16日M2.5耀斑的数据,发现在TRACE的观测数据中,耀斑爆发早期其195A环(紫外波段)也存在收缩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195A环的收缩表现出振荡现象,其周期为150s,振幅约300kin。  相似文献   

10.
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为研究目标,围绕海洋地质的若干重大前沿课题,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实现海洋与陆地相结合,古代与现代相结合;依靠国内外的广泛合作和和多学科的交叉渗透,采用高分辨率的测试和数值模拟手段,探索和发展环境演变与海底资源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已经形成鲜明的科学研究特色。南海大洋钻探第184航次在南沙和东沙深水区6个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m,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取得了约3200万年的深海记录。南海大洋钻探是近年来实验室最重要的工作,从建议、论证、设计到主持实施和研究,实验室起了主要作用。实验室拥有包括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扫描电镜带能谱、X射线衍射仪、SUN工作站、图像处理系统和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等大型仪器12套。  相似文献   

11.
1895年底,伦琴报告发现X射线,同时公布了两张用X射线拍下的人的手骨照片,这个消息立刻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一时间,几乎所有重要物理实验室的设备都开动起来,重复伦琴的实验,以检验这种新奇射线的确凿性。这场“X射线热”持续了数年之久,但直到1912年劳厄的衍射实验完成之前,对X射线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然而,研究X射线,却出人意料地诱发了另一重大发现:天然放射性。本文拟扼要叙述这一发现的经过,和对放射性衰变规律的探索过程,并对有关人物、事件作一些简要的评论。时间跨度在1896—1904年间。  相似文献   

12.
复合氧化物纳米单晶材料因具有特殊的性质而被广泛关注,但目前还缺乏有效可通用的合成方法。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宏、重庆大学胡陈果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合作,发明了一种复合氧化物纳米单晶材料AxByOz的合成方法——复合氢氧化物溶剂法(混合碱溶剂法)。该方法利用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以一定比例混合作为溶剂,以无机盐(提供元素A)和氧化物(提供元素B)为合成原料,在低于200℃的温度下和常压下进行溶液反应。  相似文献   

13.
小文 《科学大观园》2010,(22):49-50
斯坦福大学: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每年夏季,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加入到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的工作中来,将电子送到世界上最长的线性加速器中,以接近10.8亿千米的时速,产生超强的X射线。这些X射线束被用来创建单个分子的三维图像。  相似文献   

14.
X射线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机场、海关等交通运输领域,用来检查违禁品以保证公共安全。其中,双能X射线能够对物体进行物质分类识别,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国内相关公司在X射线检测领域进行了重要的专利布局,对双能X射线透射等技术进行了大力研发。  相似文献   

15.
复杂流体在新型材料合成、机械、智能控制、催化、医药、生物、环境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复杂流体中微观结构随外场的演化及复杂流体中个体间的复杂耦合作用尚不清楚,这严重制约着复杂流体的开发和应用。复杂流体中组元间的耦合作用、微观结构随外场的演化规律以及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是复杂流体科学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其研究亟需原位实验技术予以支撑。该研究拟建立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吸收(XAFS)/X射线衍射(XRD)联用技术、小角X射线散射(SAXS)/广角X射线散射(WAXS)/XAFS联用技术、SAXS/WAXS/拉曼光谱(Raman)联用技术、SAXS/WAXS/红外光谱(IR)联用技术、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GISAX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联用技术,开发适用以上联用技术的复杂流体原位研究样品环境(包括温度、压力、电场、剪切力场、混流、浓度等),用于跟踪复杂流体中原子、分子、纳米尺度结构基团等随外场的变化,揭示复杂流体中结构演化机制,并最终通过控制结构,达到改善和调控复杂流体性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科学》2012,(3):51-51
古-中生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约2.52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最大一次灭绝事件,种一级的生物灭绝了近96%。这次大灭绝后,全球生态系统经过了漫长的复苏过程,直到中三叠世才开始再次大规模辐射。这次灭绝事件的性质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长期探索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和孙亚东研究组与合作者,通过对华南地区古一中生代之交至中三叠世安尼期的海相微体化石——牙形石的氧同位素分析,首次定量构建了该时期赤道低纬度地区高精度的古海水温度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7.
正夜空中的繁星发出点点星光,有明有暗,有蓝有红,然而宇宙中并非所有天体发出的光线都能被我们用肉眼洞察,比如有一种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并不显眼,但在肉眼不可见的X射线波段极为明亮,这种天体叫作"X射线极亮源"。自20世纪90年代,人类花费巨资打造了两部X射线探测的旗舰,分别是"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和"XMM-牛顿X射线天文卫星",利用它们,天文学家陆续在遥远星系中发现了一批X射线极亮源,然而它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天文学家难以定论。不过这种天体在最近得到了首次证认,我国天文学家利用世界级大口径望远镜,对旋涡星系M101中的X射线极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973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要通过野外科学试验获取具有β-中尺度分辨能力的观测资料,发展中尺度气象再分析系统和形成高时空分辨的中尺度再分析格点气象场,建立具有适应性功能的中尺度观测网及观测与预报的互动系统,探索提高暴雨预报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作为该项目的重要阶段性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在2007~2009年组织实施“我国南方暴雨野外科学试验(SCHeREX计划)”。  相似文献   

19.
青海可可西里湖一库赛湖区域化探工作,基本查明了测区内40种元素(或氧化物)的地球化学分布、分配及富集特征,应用该区化探、地质矿产资料信息结合本区数据资料,对该区资源潜力进一步进行了讨论和评价,为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地球化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X射线物理学传入中国的百余年,对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传播、本土化和建制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近代中国X射线物理学的学术谱系进行研究,可以从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的角度审视X射线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通过绘制中国X射线物理学家谱系图,分析中国X射线物理学的谱系之源和谱系结构,可以管窥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体系的建制化过程,并进一步揭示学术谱系对于研究范式和学术声望传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