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运泰院士,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在地震波理论、地震震源理论和数字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种奖项。陈院士曾担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现任第五届常委。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术语》2010,12(2):42-42
2009年12月29日,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运泰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黄清华教授,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潘书祥编审、审定与研究室邬江主任等43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陈运泰院士主持。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29日,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运泰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黄清华教授,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潘书祥编审、审定与研究室邬江主任等43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陈运泰院士主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两年多来,按照建立现代化研究所的要求,在确定战略定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谋划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0-31
本项目是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地磁、电离层与电波传播研究所共同协作完成,项目目标是按照我国地震电磁卫星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配合地震电磁探测卫星方案论证,通过与俄罗斯相关研究机构的全面合作,获得和引进俄罗斯方面在卫星电磁观测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开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现任主任为朱日祥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颙院士。20世纪80年代,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国际地质  相似文献   

7.
李琳 《中国科技成果》2012,(15):F0003-F0003
敖红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2001年进入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学习,用三年时间修完了大学本需四年才能完成的本科学业,并提前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05,7(6):14-1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批复了中国科学院报送的《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意建设子午工程,并将该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意见指出,子午工程具体建设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牵头负责,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所属有关单位共同参加项目建设。子午工程精选东经120°和北纬30°附近的15个台站,通过配备各种雷达、激光观测仪以及探空火箭等科学装置,  相似文献   

9.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我国乃至全球的地震活动和预测情况做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后,网上一则消息开始疯传,称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预测出来了。果真如此吗?陈建民:提前10秒预测地震没可能“这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问题.所谓提前10秒预测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也绝无此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态度非常明确。他说,“云南地震局专家已对此做过解读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3,(21):87-88
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人:陈意叶凯郭顺刘景波苏斌张灵敏程南飞 1984年,法国科学家Chopin和Smith分别在阿尔卑斯和挪威西部片庥岩区发现了超高压矿物柯石英,证明低密度大陆地壳曾被俯冲到地幔〉80公里的深度,然后折返回地表。上世纪90年代初,地质学家们在地表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了金刚石,揭示地壳物质至少被俯冲到地幔120公里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4,(14):24-25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欧阳祖熙研究员于上世纪80年代研制出“RZB-1型电容式钻孔应变仪”,以其高精度四分量观测与优良的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多年,美国实施了板块边界观测(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PBO)研究计划,建设了北美西部钻孔应变仪台网。日本开发出“地壳活动综合观测装置”,集成了含地震、应变、倾斜、地磁和高精度地温等测量单元,安装在千米深的钻井中。上述工作显示出国际地球科学界对发展深井观测技术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大陆固体潮观测数据库建设及共享服务(2002DEB30093),于2003年1月启动,2005年12月完成。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含有重力、倾斜、应变、深井承压水位及其它所有对地球固体潮汐有响应的测项及其相关辅助测项的、具有开放式功能的地球固体潮汐整点观测值数据库。  相似文献   

14.
该项目是为执行中国地震局与加拿大自然资源部的“Investiga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项目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有关地震前兆的调查研究开展的。项目从1975年海域7.3级地震预报的回顾总结研究、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断裂带的重复地震识别、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的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强震关系研究、震源扫描算法的引进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运泰院士,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在地震波理论、地震震源理论和数字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种奖项.陈院士曾担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现任第五届常委.  相似文献   

16.
<正>危险源和风险源探查是科学开展应急救援的基础性工作,到目前为止,基本已在全国进行了一轮普查,为风险防范和灾后救援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2023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过去十五年,中国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曾深度参与汶川救灾工作的专家高孟潭。高孟潭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高端智库专家,  相似文献   

17.
1 课题简介 1.1课题目标 研究建立地震、地形变场动态图像和地下流体、地震电磁动态信息提取方法,建立具有动力学含义的强震孕育过程地壳应力应变场、地壳介质物性、物理化学参数异常判据和指标,形成强震动力动态图像预测方法技术,推动地震预测方法逐步向物理预测拓展,提高强震预测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17-19,22
基于水库数字地震观测及主动震源观测技术,研发精细探测水库三维地震活动及地震震源特征、介质和应力环境的技术,通过在新丰江、龙滩和三峡三个典型水库的示范应用,结合具体水库水位的动态过程、水库规模、库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深浅水文地质以及岩性等因素,探测水库地震的发生条件,深化对水库地震发生环境和成因机理的认识,建立在水库加卸载动态过程作用下的水库地震发生条件模型,为水库地震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1,(17):26-27
该项目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要求,旨在开展针对InSAR、IR、EM等多种空间对地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识别与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探索地震位移场、热状态、空间电磁效应等相互关系。通过应用示范,突破InSAR、IR、EM等空间对地观测信息源应用于地震日常监测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军人”,戍守国防,他们用“陆海空”筑起了保家卫国的万里长城;“医者”,救死扶伤,他们用仁慈之心诠释了白衣天使的美丽称谓;“园丁”,传道解惑,他们用诲人不倦展示了生气勃勃的三尺讲台。在他们略带矜持的微笑背后,激荡着国家和百姓对他们的崇敬。而在称谓上近乎一致的特殊领域——“地震研究者”中,也同样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他,一个早期投入中国地震事业的研究者;他,多年来为祖国的地震事业默默奉,他就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许忠淮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