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22,(3):12-13
全球温暖化导致气候变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气象灾害等自然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需要面对的重大科学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所面临的各种气象灾害问题更加突出,利用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重力卫星GRACE提供了全球时变重力观测数据,为研究和...  相似文献   

2.
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短板效应。本文提出基于融合共识的气象灾害风险研究应用与促进模式,缓解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的短板效应。融合共识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气象知识的共识部分,行业知识的融合共识部分和行为规范部分。可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率,及时发现该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最后,本文分析了融合共识模式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1):78-78,80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所占比重很大。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0%,从全球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害看,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很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4.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统计,1980~2005年全球气象灾害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5%左右[1]。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0%以上(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数据为80%以上),其中60%为农业气象灾害。特别是在近十年中,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了加大的趋势。1988~1997年,湖南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153.77亿元,占全省各类灾害损失的90%。在最严重的1996年、1998年和2008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高达508亿元、329亿元和600亿元。然而在我国气象为农业服务中,普遍存在几方面的问题:气象为农服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对象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精细化、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和农业气象预报服务能力不强;气象为农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手段陈旧。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气象部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为保障湖南省各试点县能够在有限的为农服务人员情况下,准确、及时、高效地制作和发布专业性强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产品,需要研制一套自动化程度高、农业气象服务专业性强、易于本地化和实际操作的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示范平台软件来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内容。  相似文献   

5.
草原蝗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是难度较大且具有实际意义的热点课题。本文建立了北方草原蝗虫灾害气象等级预测指标,实现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自治区)草原蝗虫气象等级预报,为北方草原防蝗减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昊 《科学大观园》2010,(19):38-38
<正>肆虐俄罗斯中部地区的大火愈发严重,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已命令军队参与灭火行动,但实际上,俄军也在此次大火中受创甚深。更有一些俄罗斯媒体罗列了导致火灾的众多反常气候现象,甚至猜测这场灾害是美国的气象武器搞鬼。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4,(4):16-17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针对我国主要粮棉基地玉米、棉花、小麦以及主要温室园艺作物(番茄与黄瓜等),研究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低温灾害发生机理、发展规律、及其影响的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低温灾害综合治理方案、建立相应的调控与综合防御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低温灾害的胁迫诊断、灾害实时监测、灾害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通过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形成综合防灾减灾术体系,较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低温灾害的主动防御能力,明显减少农作物因低温灾害造成的产量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双台风"天秤"和"布拉万"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据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称,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比常年同期多,强度也更大,特别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台风更引人注目。截至目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已经连续出现三次双台风闹海的场景。"双台共舞"现象并不罕见台风是典型的灾害性天气,是所有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在西太平洋上,台风是生成于赤道辐合带或者季风槽里的。据气象预报员表示,在东西走向尺度达到上千公里的赤道辐合带或者季风槽里,同时  相似文献   

9.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立项以来,紧紧围绕着农业干旱、东北玉米和新疆棉花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小麦晚霜冻害等我国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控、评估和服务等5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观测试验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22):56-57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要完成人:王辉刘桂梅刘钦政柴扉黄良民高姗宋星宇王大奎李云 杨静 于庆龙 李燕 朱学明 王兆毅 柳艳菊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飞速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赤潮、浒苔与水母等生态灾害频发,对人民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构成威胁。针对海洋生态灾害多样、高频、规模增大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1立项背景暴雨是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造成我国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我国南方暴雨的野外科学试验与研究,对了解暴雨形成机理,提高对这类空间尺度小、时间尺度短的中尺度暴雨的监测与预测能力,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3,(21):82-82
承担单位: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参加单位:西南大学主要完成人:杨世琦高阳华徐永进易佳唐云辉陈志军李永华罗孳孳田永中梅勇曾永美何静何泽能杨茜 干旱是重庆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它出现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2006年、2011年以及2013年的晴热高温干旱均给全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因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面积干旱监测、旱情变化评估和预警具有快速、及时、宏观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最新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温度自19世纪以来升高了大约0.6℃。气候是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的综合,但这种综合绝非简单地指平均值,某地出现的天气条件的概率和极端值也都属于气候。气候的定义从其本质上看与某种天气事件的概率分布有关。当某地天气的状态严重偏离其平均态时,就可以认为是不易发生的事件。在统计意义上,不容易发生的事件就可以称为极端事件。干旱、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事件都可以看成极端气候事件。某一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在另一地区可能是正常的。平均气候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极端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强度的概率分布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上,当某地的气候长期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时,人类和生态系统等与之相适应。但气候发生变化时,一些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会产生重大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3,(5):17-18
本课题以2008年中国南方罕见的持续降雪与冰冻气候对我国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为研究背景,通过研究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形成环境和成灾机理,针对极端冰雪灾害条件易发生地质灾害,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分布面积广、救援难度大等特点;提出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自然灾害事件频发,威胁着我国近海经济社会活动的安全。提高海洋灾害应急决策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研究开发的“广东近海海洋灾害应急决策辅助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1-21
该课题针对2008年初持续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及历年寒冻害给亚热带主要农作物造成的损失难以及时准确评估及寒冻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与防寒减灾、避减寒冻害风险决策需求不相适应而立项研究的,属于农业应用领域。课题设置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建立亚热带主要农作物寒冻害等级指标及甘蔗、木薯、香蕉灾损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从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进展看,灾害史学科归属问题向不为人所注目讨论,在经历了多年模糊不清的学科定位以后,灾害史研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并在领域拓展、学科建设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影响作用。基于灾害史研究的内史性质,论述了灾害史研究与科学技术史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科技史学科体系分类办法,将灾害史研究归并于科技史三分法体系下的应用科技史序列,与历史学领域的灾害史研究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8.
梅雨锋中尺度暴雨是我国长江流域的主要气象灾害,也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主要原因.本项目是我国首批启动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之一.两年来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弄清了1998年长江洪涝的成因,并首次提出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异常的物理模型和机理,以及梅雨锋中尺度暴雨系统的物理模型.同时,在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先进探测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云导风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二年研究还全面推进了多种中尺度气象探测资料的融合、集成理论和方法研究,并正在发展新一代高分辨、非静力的中尺度数值模式.  相似文献   

19.
资源与环境,是影响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灾害的频发,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越来越难以承受这些压力.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解决上述问题的重大科学工程--大陆科学钻探,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得以实施.这不光是地学领域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科学技术,而且也是发展地质科学,解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有史以来,各种自然灾害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雷电灾害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敏感电子器件为主的通信、自动化、数控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引发的雷电灾害越来越多。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计其数,随着社会的发展,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逐年增大,导致火灾、爆炸、建筑物损毁等事故频繁发生,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受到雷电灾害的严重威胁。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