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婉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审美内涵既是对正宗词家的审美追求及其词作的审美特性作出的理论概括,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时期人的生命境界中自然、本真一面的审美升华。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以正宗婉约词为依据,具体分析其审美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心,似水柔情的审美宣泄;二是词境,托迹闺房的意象体系;三是词格,俗、丽、清、雅的多彩画卷。  相似文献   

3.
孔子“观”诗说的内涵井不限于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首先是接受主体为诗歌所感发而引起的审美愉悦乃至审美自得。从审美接受的角度看,中国古典诗歌尤其讲究含蓄空灵,这就需要接受主体全身心,全灵魂的投入才能彻悟诗之美并获得审美自得。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我同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对联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其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联趣将大为减色,本文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巧妙运用及其审美效应试作例析.  相似文献   

5.
清代袁枚晚年大量招收女弟子,女弟子在诗坛的地位并不高,但确有独到之处.其诗歌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尤其在艺术审美方面,以女性的感觉入诗,诗中含有画意.  相似文献   

6.
汉诗和英诗不但数量浩繁,而且各自拥有伟大的诗人和杰出的诗篇.通过对比分析两者重复诗法在形式上的异同,进而探讨其修辞功能的各自特点,期盼对英汉诗歌的鉴赏、创作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它的运用有助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当然这些极具文化内涵的修辞手法也给诗歌翻译增添了不少难度,本文主要探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8.
汉字修辞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文章以汉字修辞的语言事实,从美学的角度考察了汉字修辞格的审美功能,讨论了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汉字修辞所创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变异美。  相似文献   

9.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的诗歌以“活法”著称,这“活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有意象的鲜活,也有转田的巧妙;既有遣词的灵动,也有写生的风趣。本文试从几方面对杨万里诗歌中动词的灵动运用及其审美效应进行探讨。从一个侧面来解读其“活法”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皎然的诗歌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皎然诗歌里“高”的诗学观,并对其释道圆融的诗学美学观作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12.
修辞学是一门探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本质、形式和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三者虽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修辞学为主线,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武器,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美学理念解读修辞学,可以探究修辞在逻辑、关学中的实用价值,提高修辞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乾隆皇帝弘历是一位博雅好古,兴趣广泛,有着多方面才艺的天子,写有不少陶瓷题材的诗歌。其抒发情性之作,表现了一代帝王的情趣爱好和独特的审芙感受;其抒发感慨之作,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性格,富含人生的哲理。  相似文献   

14.
许浑山水诗有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许浑千首湿”便是一个集中体现。从“知者乐水”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创作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浑有着如水般圆融通脱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诗人杜甫在盛唐古典诗美的极致上,继承前人尤其是庾信的艺术手法,致力探索句法、篇法,对传统诗歌语言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打破诗歌传统的以流畅性、和谐性、典雅性为特征的古典美感,大量使用叙述倒装、美感对比、议论直露等方式,为唐诗的传统美学标准注入了新的时代性元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色,为后世诗者开辟了新的广阔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田猎题材是《诗经》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分布较广泛。在这些诗篇中男性美得到了一定的展现,既有侧重于力量之美的,又有侧重于勇武之美的。男性美的展现有三种状态:侧重于善;美善一体;侧重于美。这种现象反映了周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水平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7.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有的审美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曹操诗歌中“山”意象的内涵包括王者之气的象征、壮志豪情的表现和生命意识的抒发,这些描写体现了他超拔伟岸的英雄气质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意识的慨叹。  相似文献   

19.
模糊修辞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言语活动,具有蕴藉美、形象美、朦胧美和情感美等再造性审美功能。其审美再造性功能的生成主要源于审美客体的不确定性、审美主体认识的有限性和特定的心理机制,同时,与一定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善于把握中西诗歌中的相通特质,并将诗歌进行智性的选择与转化,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卞之琳在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变主要体现在吸收艾略特、瓦雷里等诗歌养分时,又融入自身深刻的审美体验。卞之琳对象征主义的选择和异变是大意诗歌领域的一个再创造,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新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