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译现象。针对这个问题,通过具体分析不可译现象,探讨不可译现象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巴别的诅咒解释可译性问题,是一种隐喻式注解,抑或是神智学的信仰认识。19世纪后,洪堡特等人运用语言学理论继续解释这种现象,得出结论——语际不可译。狭义地讲,翻译的主体是语言活动,因而语言活动规律决定翻译的存在。因此,洪堡特等人的语际不可译之论有其理性,然而其理性有所局限。因为,广义地讲,翻译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文化规律,即:原作具有某种本质特征,必然呼唤译者和译作。可译性是特定作品的本质特征,具体地体现为:原作和译作挣脱了一般语言规律的束缚,获得了文化的个体身份,它们发起了相对于彼此的运动,融进彼此生命并互补彼此语言意义的虚空,共同领悟语言的整体性意图,实现翻译的文化理想——还原纯粹语言。  相似文献   

3.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特征及文化间的差异,翻译时"不可译"性是的确存在的,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现象。本文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可译"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之间的相融性和相似性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成为语际翻译的障碍,即形成了语际翻译的可译性限度。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本文从文化的五个因素,即语言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分析翻译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赋予很强的文化性,被视为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总体上,文化具有可译性,只是存在一个可译性限度问题。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该充分合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降到最低,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陶欣冉  吴嘉平 《科技信息》2013,(18):175-176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中文诗歌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而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中诗英译中,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等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意义亏损。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翻译补偿理论探讨词汇补偿手段在中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从中外文化差异、英文俚语、词汇学、可译性和语用学等角度,分析文化衫英文的难易程度和可译性,找出其中规律,旨在提高社会对于文化衫翻译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古诗词英译看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棵奇葩,它容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文学语言高度的凝练。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诗歌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冲撞现象。本文针对这种冲撞现象,指出诗歌翻译中不可译成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共性是可译性的理论基础,但还必须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在文化层面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可译的内容,从而产生可译性限度.从语言结构障碍与文化障碍的角度来分析汉英互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语际间的转换确实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1.
李明  董瑞虎 《科技信息》2010,(8):I0174-I0174,I0176
由于诗歌独具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差异,英汉语诗歌互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诗中的一些不可译因素,即译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然后提出要解决不可译性,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对这些不可译因素进行再创造性翻译。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民族地区鹤庆县高中教育成绩斐然,高考成绩在全省民族聚居县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被称为"鹤庆教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由及历史背景,总结鹤庆中学办学模式,认为"鹤庆教育现象"在升学成绩斐然的同时,也隐含着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缺失问题,由此引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反思:学校教育与校外"文化心理场"互补具有重要性。提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文化认同的良性发展需要建立起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之间的互补共谐机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语言的杂化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根据语言的特性探讨翻译的不可译性与语言的杂化。从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性分析不可译性形成及其其产生根源,从语言和文化的相同性入手探讨语言的杂化,并分析最终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两种文化所共有的语言现象。但隐喻同时也打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这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有着诸多的不同。本文着重阐述了三种隐喻翻译方法,即直译、套译以及意译。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语言、宗教、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原因,翻译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汉、藏语传统翻译思想中也都有不少有关不可译现象的论述。文章立足不可译的内涵界定与原因探析,梳理了汉藏文化中不可译思想的历史脉络,并对两者间的异同从文化差异、产生机制、实施场所、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锦琴 《科技信息》2010,(22):I0136-I0136
菏泽学院李锦琴[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载体,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内容,丰富的意象,强烈的情感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那么诗歌的翻译比起其它文体的翻译的确要难的多,由此对于诗歌的翻译问题也一直引发着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本文试图从洪堡特的语言观入手,通过分析与例证,来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可否的问题。主要是利用洪堡特的一些语言观点来说明翻译的可译性问题,尤其是通过洪堡特对诗歌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他对诗歌翻译的理解来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任何两种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互通互译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的不可译现象.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字差异、音韵差异及表现形式差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8.
涉外标识语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中一道亮丽的语言风景线,但涉外标识语建设和英汉对译存在着大量不规范、不文明现象。标识语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语言现象的特殊语言,对其翻译必须牢固树立政治观念、技术观念和民族观念。在标识语翻译中,应从符号层次、结构层次、语用层次和文化层次四个方面来进行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了翻译行为以及歇后语这一语言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套译在翻译三种不同类型的歇后语中所取得的不同效果,指出了套译在歇后语翻译中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20.
农业中变译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农业文本英语,翻译中变译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变译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变译理论的提出,使我们不再拘泥于全译的理念,为农业英语的翻译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将有效促进农业英语的翻译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强农业对外交流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