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四川石琴和天坛回音壁、山西莺莺塔,以及河南蛤蟆塔一起被称为我国“四大回音建筑”。它们以其奇妙的回音现象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建筑史、物理学史、声学史上亦属罕见,成为人类建筑艺术上不可多得的瑰宝。1990年8月、1993年6月,作者两次亲赴现象,对四川石琴声学现象及其历史进行考察,利用先进的测试分析仪器,运用物理学和声学的基本原理,对四川石琴进行了实验测试,通过对其回声的波形、频谱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天坛声学现象的首次测试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以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举世瞩目,又以其奇妙的声学现象位列我国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该文首次运用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和先进的测试仪器对天坛声学现象进行了现场测试与综合分析,揭示了“回音壁”、“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圜丘台”和新发现的“对话石”声学现象机理,对古建筑声学现象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3.
北京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原称“天地坛”,最早时它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场所。明嘉靖九年 (1530年)时,因在京城北郊另建方泽祭地(地坛),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更名为“天坛”。天坛经明、清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古戏台声学分类是古戏台研究的科学基础。文章基于大量田野调查,根据声音传播原理,将山西古戏台分为直达型、聚向型、混响型和共振型四种类型,从中可管窥古戏台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建筑构件同演唱与听闻的关系。研究还表明,共振型古戏台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对扩声传声原理的巧妙利用,是古戏台声学的巨大飞跃,在我国乃至世界声学史上独树一帜,不愧为古建筑中科学和艺术高度融合的珍贵例证。  相似文献   

5.
热心于科技名词工作的科学家 马大猷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声学家,是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 20世纪50年代末,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成为发展我国声学科学的重要基地;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音质的主要设计者;他组建科研队伍,在我国率先(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热心于科技名词工作的科学家马大猷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声学家 ,是我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2 0世纪 50年代末 ,马先生亲自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 ,成为发展我国声学科学的重要基地 ;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厅堂———人民大会堂音质的主要设计者 ;他组建科研队伍 ,在我国率先 (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早的 )开展了语言声学研究 ,为我们的汉语语言信息处理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奠定了基础。 70年代 ,马先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 ,坚持开展了气流声学的研究 ,不但探明了具有很大学术价值的气流噪声强度与压力关系 ,还设计了非常实用的小孔消声器 ,解决…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四十年铁幕后的世界,伏尔塔瓦河上的布拉格还剩下些什么?卡夫卡还在变形,昆德拉承受不了那份轻。你可以透过他们去听听昨日的回音,看看眼下的情景。然而,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亲自去看看。其实,东欧的“天鹅绒革命”后,布拉格很快成为欧洲人旅游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建筑声学是研究建筑中声学环境问题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室内音质和建筑环境的噪声控制.20世纪50年代,我国很多科研人员加入到建筑声学的研究工作当中,使我国的建筑声学得到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广泛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如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各项噪声控制标准和声学测试标准的逐步制定,也推动了建筑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建筑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古建筑有一个特别现象,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建筑文化像中国那样热衷于土木结构,从史前穴居、巢居到清代的大木作、小木作,中国的建筑文化一直以土木及其结构技术为主旋律,从未大力发展砖石建筑,致使砖石建筑始终处在支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重建于乾隆年间的北京钟楼,是当时京城的报时中心。其二层悬挂的铸造于永乐年间的大钟为我国现存最高、最重的圆柱形青铜古钟。据史料记载,该钟声铿锵有力、浑厚绵长,可传至京城内外。文章首次从钟体、钟腔和钟声三方面综合测量分析青铜古钟的声学特性,以诠释其声学效应。研究表明,永乐古钟声能主要集中在400Hz以内的8个分频上,最大声压级可达123dB,嗡声频率可低至26.641Hz,嗡声延时逾120秒,具有拍音明显、频率低、响度大、衰减时间长、声能集中于低频、嗡声和基音的振幅小于标名音等声学特性,既可传远,也颇有震撼之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异常天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常天象在中国古代受到高度重视,是历代天文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象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一样,中国古代对异常天象的认识也是以最初自发的直觉认识为开端,形成异常天象的概念,在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关于自然的理论形成以后,对异常天象的解释随之产生。此外,按照占星术理解异常天象是中国古代异常天象观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2.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考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是《竹书纪年》中的记载“日食说”提出后,它成为西周年代学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文章考察了这条记录在古书中的各种来源;讨论了它作为天象记录的可靠性,评述了近人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案,对于“郑”的地望,文章在简述前人的工作后提出它与“日食说”有关的种种线索。  相似文献   

13.
后藤艮山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医学,因提出万病源于“一气留滞”的疾病观和对中国医学的反思,对日本汉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真正创始人。文章从以儒学的“仁”为基础的医学伦理观和以儒学的“一元气”为核心的医疗理论两个方面介绍了后开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天文之学常被认为来源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对于历法,常引《书经·典》“敬授人时”语,视作源自安排农事,系为农业服务而编制的。江晓著《天学真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论证。同时,对中国天文与社会文化关系,其起源与域外天文的影响,等等,也提出了特有的论点和结论。本文对该书作出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周髀算经》盖天宇宙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期以来,《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地形状一直被认为是双重球冠形,并将这一点视为《周髀算经》“自相矛盾”之处。本文通过对《周髀算经》全书的系统分析,从演绎体系、数理结构、语词辨析等多方面论证了“双重球冠说”之误。再进而给出了《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结构和形状-新给出的结构和形状在全书中非常自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种大葫芦法的成就及指导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中国是它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它既可食,又可用为水上交通工具、生活器皿、皮具,还可作饲料、制烛、入药、制笙竽、玩具,用途之广是鲜见的。特别是在制陶发明和普及之前,它的盛水贮粮功能更显重要。广大民众需要硕大葫芦为器物用。于是古人在2000多年前首创特殊的种大葫芦法。《庄子》和《Fan胜之书》最早提及和载有此法。历代农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至清末至少有2  相似文献   

17.
《夏小正》的语译和评估--与郭文韬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韬的<试论〈夏小正〉及其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是一篇研究<夏小正>中农业内容的论文.该文中关于<夏小正>经文的语译部分,经核对,有差错和误解的共计30条,有些差错是严重的.文章对其一一提出商榷,指出正确的语译和依据,并对某些经文的深刻含意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发.该文还用现代农业生态学的观点对<夏小正>经文进行分析,认为<夏小正>具有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其论述言之无物,且概念错误.文章对<夏小正>经文作了统计分析,并以少数民族物候资料为对比、联系农业生产的纵向发展和地域分布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夏小正>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争论的焦点问题,并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阶段性的历史考察,指出了在远古时代、近代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相互联系的不同特征。文章还对分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