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17-17
相变随机存储器是一种电阻式存储器,它以硫属化合物为储存介质,利用电流产生的热量使材料在晶态(低阻相)与非晶态(高阻相)之间相互转换实现信息的写入和擦除,信息的读出则靠测量材料在晶态和与非晶态时电阻的变化来实现。相变随机存储器具有尺寸越小、工作面积越小、操作电流越小、功耗越低及性能越优越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存储密度的提高,极其适合用作下一代高密度、低功耗随机存储器。相变存储器表现出的技术优势还包括:制造工艺简单(能和现在的集成电路工艺很好地匹配)、高速擦写、读写寿命长、可多值存储、抗辐射等。由于相变存储器表现出的显著技术优势,国际半导体工业协会认为,相变存储器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半导体存储器主流产品。  相似文献   

2.
导体中对于电流的阻力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晶格结构的不规则和晶体包含的杂质干扰电子的运动(自然,这一部分电阻与温度无关);第二,导体中的电子被晶格的热振动所阻碍.热振动是随温度降低而减弱的,因之,电阻也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理想晶体的电阻在绝对零度时应该变为零——比如,电流在线圈中一经激发,就应该长期地循环不息.但是,有许多金属还在绝对零度以上好几度时就观察到电阻突然变为零的  相似文献   

3.
一、主要技术内容 三相变四相新型平衡变压器是国内外尚未开发的新产品,可用于电气化铁道AT供电方式,实现远距离高速列车供电,与采用三相变两相平衡变压器,从而节省了投资和占地面积,同样具有抑制负序电流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可用于电力系统做各级电压等级四相输电系统的输变电设备.四相输电与三相输电比较:在保持线电压和相电流相同的条件下可增大输送容量1.633倍,当输送容量相同时,线路压损和功率损耗只有三相输电的50%,在保持相电压和相电流相同的条件下,输送容量增大1.333倍,网架线间电压降低18.4%,线路压损为三相输电的61.2%,线路功率损耗为三相输电的75%.四相输电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海洋标志灯     
一、主要技术内容 海洋标志灯主要由开放式海水电池、升压储能器、控制电路、灯光四部分组成.电池用铝做阳极,以空气中的氧作为去极化剂,海水作为电解质,通过铝的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4Al+3O2+6H2O=Al(OH)3 海水电池输出电流直接受海水盐度及温度影响.单节结构虽较整体结构大大简化,但输出电压较低,因此,在电路设计上作了以下改进.提高升压电路效率:氙灯工作电压在300V左右,而海水电池工作电压在0.7~1.1V左右,因此,在电路设计上采取尽可能降低损耗的方法,以提高升压电路效率.现工作电压满足氙灯的工作要求.触发电路的改进:为了降低能耗,提高可靠性,采用定量触发,即当充电电压达到触发电压时,就触发使标志灯发出闪光,闪光间隔在6±1.5秒之间,这就克服了提前触发和延迟触发造成的损失.照明部分的改进:选用高纯气体优质石英管和钨电极,避免了在大电流工作下金属的蒸发和杂质气体的混入,使用寿命提高到1×107,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1780年的一天,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时,两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无意中同时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他称之为"生物电".而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在多次实验后则认为:伽伐尼的"生物电"之说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用简单明了的不带主观性的程序得到的一组被证明是真的命题,评价科学知识就是要对科学的真理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传统认识论认为科学是中立的,并不负载价值.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在社会中的功用逐步得以发挥,尤其是科学的生产力功能彰显出来.而科学发展到当前,尤其是现代"大科学"的发展,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科学也逐渐展现出人性化、美学化、生态化、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与之相对应,科学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多元功能.  相似文献   

7.
我自进入国防科研部门以来,就接触到这个具有新含义的"过载"术语.所谓新含义,即与我原来理解的、也是常用的含义完全不同.我原来理解的含义是"超过额定量值的载荷",如功率过载、电流过载等;而这新含义却是"物体所受重力以外的外力与重力之比".多年工作使我逐渐习惯了原来的含义,然而最近由于审读书稿,我觉得应该把这个问题追查清楚,这才知道有国家标准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交流行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今天,当我们与其他人交谈时,通常不会不说"再见"就离开,因为那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行为. 近日出版的《细胞》杂志子刊《iSCIENCE》指出,人类的近亲类人猿似乎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它们会通过一定交流方式,有意识地使用某种信号,开始或结束它们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说起“声纳”来,有人说是声学中的一个物理量,有人说是一种水下探测设备。显然,同一个术语成了两个不同概念的名称了,很有必要区分开来。首先从电学说起,大家熟知电路中存在电阻,交流电路中存在阻抗。对于电阻、电容、电感的串联电路,总阻抗用复数表示为:Z=R十iX为了电路分析与计算方便,物理学中又引进一个参量“导纳(admittance)”,即阻抗的倒数Y,用复数表示为:Y=1/Z=G-iB其中:G=R/|Z|2 称为电导 B=X/|Z|2 称为电纳基于现象和事物的相似性而提出推论以扩展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是一种常用的类比方法。在声学中,类比于电学的参量,定义声阻抗为:媒质在波阵面某个面积上的声阻抗是这个面积上的声压与通过这个面积的体积速度的复数比值。声阻抗的倒数称为“声导纳(acoustic admittance)”,用复数表示,其实部称为“声导(acoustic conductance)”,虚部称为“声纳(acoustic susceptance)”。在物理学中,声阻抗、声导纳、声导、声纳等都是最常用的物理量,定名亦是由来已久。在声学中,特别是水声学中常用的一种设备,其英文全名为: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原意为声导航和定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水下探测设备已大大超出导航和定位的范围,而是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和通信等任务的设备。这种声学仪器,国外常用其英文缩写sonar定名,中文用其音译名也由来已久。问题就出在同样是音译,“声纳”、“声呐”用哪个字?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用“声纳”;在物理学中用“声呐”。从以上介绍看出,物理学中之所以用“呐”而不用“纳”,主要是要与声学物理量“声纳(acoustic susceptance)”区分开。物理量“声纳”的定名是物理学中力学、电学、声学等一整套物理学名词的系统定名决定的。其次“纳”、“呐”同音,在此选“呐”有发出(或接收)超声波,呐喊出声的那么一点意思。当然,这不是主要的。在工程技术领域,使用sonar的探测设备很广泛。由于它是一种声学仪器设备,很难说这种设备应用领域不会牵涉到声学物理量。在科技领域的统一定名中,不至于因不同概念相同定名而引起混淆,对sonar定为“声呐”是合适的,也是使用方便的。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上,中国古人传统上认为地的大小可以与天相比拟.但东汉王充通过对在不同地点观察太阳出没时的大小及北极星方位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却明确提出了"地小居狭"的主张.王充的论证方法与托勒密是相通的,而思想根源则与其重视量的概念的思想方法有关,但他的观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未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手机上瘾症”是指人们依赖手机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手机不在身边就觉得没着没落的;担心手机没信号,时不时掏出来看一下;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等.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恰拉尔·耶尔德勒姆等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女性出现“手机上瘾症”的几率比男性高3.6倍,当“手机上瘾症”开始干扰人的精神心理健康时,就不得不注意了.  相似文献   

12.
homo-和hetero-是两个较为常见的英文前缀.究其原义,分别为"相同"和"不同",而经常又被简化为单个汉字"同"和"异".但是,在翻译以homo-和hetero-为前缀的英文单词时,却不宜仅使用单个汉字"同"和"异",而宜在"同"和"异"之后加另外的修饰字.以homodimer和heterodimer为例,两者分别被译为同源二聚体和异源二聚体.此外, homo-也被译为"同型""同质",hetero-则被译为"异型""异质";较少地使用单个汉字"同"和"异".个别学者也将heterodimer中的hetero-译为"杂".总体上,"同源"和"异源"用得最多.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帝国癌症研究基金组成的科学家小组,发现了一种具有消炎作用的蛋白质,可望用于研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炎症的新药物. 这种名为"胸腺素贝塔4亚砜”的蛋白质,可由人体自然产生.科学家们介绍说,该蛋白质的氧化形式,能有效防止人体发炎而形成的肿胀.发炎是人体受感染或受损伤时产生的一种反应,但人体有时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也会发炎,从而导致损害自己组织的慢性炎症.他们发现的这种蛋白质,能避免人体免疫反应失去控制,并可充当信号,显示人体免疫系统已无法完全保护自身组织免受损伤. 科学家们认为,以这种蛋白质为基础开发新药,将有望成为消炎药物研制的一个新目标,而新药的副作用可能将比常用的类固醇消炎药小得多.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经历了 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 壮举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坚守.嫦娥五号任务历时10年,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有与嫦娥五号共成长的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也有初出茅庐的"95后"……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相同的是都属于"追月亮的人".他们日夜奋战,成就了中国的探月之旅.  相似文献   

15.
我国许多学者喜欢把术语叫做“名词”。这种叫法是极不确切的。事实上,相当数量的术语并不是名词,而是由名词或其它单词构成的词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科学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不可能给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用一个新的单词来命名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原有的单词构成词组来表示新的概念,这样,就会形成许多以词组为形式的术语,它们叫做词组型术语。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词组型术语越来越多,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几乎成了现代术语发展的一个规律。我在1986-1988年间,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派遣,在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新信息技术与通讯系统研究部研究汉语的术语问题,使用VAX11/750计算机和UNIX操作系统以及INGRES关系数据库建立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该术语数据库收了国际标准ISO-2382从1975年以来的全部有关数据处理的术语,共计1510条。这些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型术语,一类是词组型术语。单词型术语是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如名词术语、动词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单词型术语只有375条,其中包括:名词术语:244条,如“数据”。动词术语:53条,如“打印”。名动同形词术语:75条,如“输入”。名形同形词术语:2条,如“对称”。名限同形词术语:1条(“限”指限定词),如“顺序”。在GLOT-C术语数据库的375条单词型术语中,名词术语只有244条。词组型术语是由单词组合而成的术语。如名词词组术语、动词词组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词组型术语有1135条,其中包括;名词词组术语:838条,如“计算机/程序”。动词词组术语:31条,如“改变/转储”。形容词词组术语:27条,如“自动/的”。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239条,“信息/处理”。词组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75.17%,单词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24.83%,而名词术语只占了全部术语的16.15%。可见,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名词术语并不占优势,把术语称为名词,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术语系统,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单词只不过是术语的构成材料(它既是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材料,也是单词型术语的构成材料),而术语(包括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则是由这些构成材料形成的产品。因此,可以说,一切术语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的1510条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都是由858个不同的单词构成的。这858个单词,与1510条术语的数量比较起来,只是一个较少的数目。这种由少量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术语的语言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我们把它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早在十九世纪初年,德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洪堡德(Von Humboldt,1767-1835)就观察到“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但是,由于当时尚未找到能够证实这种论断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这种论断只是停留在假设的阶段。今天,我们有了电子计算机这个有力的技术工具,通过科学实验和数学计算来检验这个大胆假设的时机已经成熟。“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正是“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假设的一个科学实例。术语系统中单词数目是有限的,而由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的数目却是无限的。由少量的有限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无限的术语,这正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原理在术语学中的具体表现。可见,“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是一个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和哲学背景的普遍性规律。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术语形成的经济律的三个基本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和术语的平均长度。并且提出“FEL公式”来描述这三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为了说明什么是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以及术语系统的经济规律,需要先定义如下的初始概念:1、系统的术语数:在一个术语系统中,不同的术语的总数,也就是术语系统的容量。系统的术语数用T表示,它的单位是“条”。2、单词的绝对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某一单词的出现次数(或使用次数)。单词的绝对频率用α表示,它的单位是“次”。3、不同单词数:具有同一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数目。不同单词数用ν表示,它的单位是“词”。4、不同单词总数:在术语系统中,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总数。不同单词总数用W表示,它的单位是“词”。不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W=Σν5、运行单词数:具有同一绝对频度的不同单词ν和它的绝对频度α的乘积。运行单词数用ρ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数的计算公式是:ρ=αν6、运行单词总数: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运行单词的总数。运行单词总数用R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R=Σραν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就是系统的术语数T被不同单词总数W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用E来表示,这样,我们有如下公式:E=T/W……………………………………………………(1)E的单位是“条/词”,读为“每词多少条”。在大多数术语系统中,E>1;如果E≤1,则说明术语系统设计的经济效应不高。例如,在术语系统GLOT-C中,T=1510,W=858,则该系统的经济指数E为:E=T/W=1510/858=1.76这说明,当术语系统有1510条术语时,每个单词平均可构成1.76条术语。可见,这个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应,也就是说,在该系统中,每个单词构成的术语条数较多。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高低,受到系统中术语数的强烈影响。随着系统的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也逐渐升高,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系统的术语数为500条,不同单词数为342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为1.46;当系统的术语数增加到1000条,不同单词数增加到58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增加到1.70;当系统的术语数进一步增加到1510条,不同单词数进一步增加到85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进一步增加到1.76,如下表所示:这种情况,可图示如下: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如果具有大量术语条目的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指数,那么,这个系统必定具有大量的由少数基本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而这些词组型术语构成了该术语系统的主要部分。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每个单词的绝对频率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单词经常使用,叫做高频词,有的单词不常使用,叫做低频词。随着术语条目的增加,高频词的数目一般来说也相应地增加,而新词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时,尽管术语的条数还继续增加,不同单词总数增加的速率却越来越小,而高频词则反复地出现。在术语数T与不同单词总数W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函数关系:W=Φ(T)这种函数关系可粗略地用下图表示:术语系统的高频词越多,则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术语也越多,单词构成术语的这种能力,叫做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就是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运行单词的总数R被不同单词数W来除所得商。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用F表示。这样,我们有下面的公式:F=R/W…………………………………………………(2)F的单位是“次”。事实上,因为R的单位是“词次”,W的单位是“词”,所以F的单位就是“词次/词”,它恰恰等于“次”。F的值不能小于1,即F≥1;对于同一个术语系统来说,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不能小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即E≤F,因为我们总是有T≤R。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1510条术语的运行单词总数为3216个,而构成这1510条术语的不同单词总数为858个,即R=3216,W=858,这样,我们有:F=R/W=3216/858=3.75这说明,当GLOT-C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时,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为3.75,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单词可以出现3 75次。因此,这个值也可以代表这些单词构成术语的平均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受到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影响。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T=500),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342并且 R=Σ ρ=987因此 F=R/W=987/342=2.89当系统中的术语数为1000条(T=100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588并且 R=Σ ρ=2072因此 F=R/W=2072/588=3.52当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T=151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858并且 R=Σ ρ=3216因此 F=R/W=3216/858=3.75我们可得到如下的表:从表中可看出,随着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相应地增加,图示如下:在上图中,虚线表示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变化情况,实线表示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变化情况,如果术语数T相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值不小于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值,即F≥E。仅当术语数T=1,系统中只有一个单词时,F等于E,在其它场合,F永远大于E。从上面三个频率表中还可看出,随着单词绝对频率α的增加,具有同一绝对频率的不同的单词的数目ν相应地减小,这种关系可用下图来描述;这说明,在一个术语系统中,高频词只占了不同单词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它们却能构成大量的术语。例如,在“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术语数T为1510条时,绝对频率大于10的高频词只有62个,而它们的出现次数却是1342词次,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运行词总数占了全部的运行词总数的41 4%。术语系统中的高频词越多,则该系统中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就越高。三、术语的平均长度包含在术语中的单词数,叫做术语的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最小长度为1单词型术语的长度永远等于1,每个单词型术语只能包含一个单词。例如,“程序”这个单词型术语的长度为1。词组型术语的长度永远大于1。例如,“程序/设计”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2,“数字/字符/子集”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3,“条件/控制/转移/指令”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4,“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5,……等等。从术语经济原则的观点看来,术语的长度太长,不便于使用和记忆,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术语的长度问题。从术语系统的整体来看,还应该研究术语的平均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是运行单词总数R被术语数T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的平均长度用L表示。计算公式为:L=R/TL的单位是“词次/条”,读为“每条多少词次”。L的值永远不小于1,即L≥1,在每一个术语都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系统中,L=1,在其它场合,L>1。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R=3216,T=1510,所以,该系统的术语平均长度为:L=R/T=3216/1510=2。130这意味着,在GLOT-C中,当术语数等于1510条时,平均每条术语由2 130个单词构成,即每条术语中含有2.130词次。随着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在GLOT-C系统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1.974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000条时,术语得平均长度为2.072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51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2.130词次/条。当然,术语的平均长度不能太长,每个术语系统都能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把术语的平均长度调节到最佳值。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某些太长的术语被淘汰了,某些较短的术语变长了,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四、术语构成的经济律——FEL公式前面我们讨论了术语构成的三个主要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和术语的平均长度L。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GLOT-C术语数据库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之值是近似地相等的。实验数据如下:当T=500时,我们有E×L=2.88304,而这时F=2.89;当T=1000时,我们有E×L=3.52140,而这时F=3.52;当T=1510时,我们有E×L=3.74880,而这时F=3.75。可以看出,E×L之值与F之值几乎是相等的。根据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在E、F和L之间建立如下的数学关系:或者 E×L=F F=EL事实上,由于 E=T/W (1)以及 F=R/ W (2)(2)÷(1)得到 F/E=R/T (3)根据术语平均长度的定义,我们有 L=R/T (4)比较(3)与(4),可以得到: F/E=L因此,可有 F=EL这就是上面的FEL公式。由此,我们可以作出结论: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之值。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从FEL公式,我们还可得到如下的推论:1、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术语的平均长度L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成正比。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越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1Ek1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应该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使得每个单词能构成更多的术语。2、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系统的经济指数E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正比。术语的平均长度越长,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2Lk2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必须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因为系统的经济指数是一定的,每个单词只能被包含到有限数目的术语之中,所以,只有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3、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一定时,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反比。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增加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缩小,而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减少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增长。这时,FEL公式变为:EL=k3k3是一个常数。这说明,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想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使得每个单词能够构成更多的术语,那么,我们只好从原有的术语中,抽出一些单词来构成新的术语,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运行单词总数是不变的,我们必须从原有的术语中,一般是从较长的术语中,抽出一部分单词来造成新的术语,而这将引起术语数目的增加。其结果,术语系统的某些术语中所包含的单词数可能会减少,而新术语的长度不可能太长,因而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由此可见,FEL公式反映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以及术语的平均长度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公式是支配着术语的形成和变化的一个经济规律。从FEL公式,我们可得到:E=F/L由此我们可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方法有两个:1、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缩短术语的平均长度;2、在不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条件下,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一般地说,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最好不要过大的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术语的平均长度改变过大,往往会使术语系统改变到人们难以辨认的程度。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最好不要使用缩短术语平均长度的方法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看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最好方法,还是在尽量不过大地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前提下,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这样,在术语形成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词组型术语,使得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大大地超过单词型术语的数量,而成为术语系统中的大多数。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占了75.17%。这个事实,正是术港形成的经济律作用的结果。而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又是洪堡德提出的“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普遍假设在现代术语学中的实际体现和科学证明。  相似文献   

16.
碳是化学元素C的中文名称,左旁“石”字表明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有不定形碳、石墨及金刚石等同素异形体,各自有恒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炭是概括的工业性名词,我国人民用炭这个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煤炭、木炭、焦炭等。煤炭在古书中称为石炭,简称为煤。煤有不同种类。根据固定碳及挥发分含量的不同,有褐煤、硬煤(无烟煤)及烟煤。后者又分为气煤、肥煤、瘦煤及炼焦煤等。同类煤的化学成分及物理和化学性质随产地而异。同一产地同一煤层,而不同的采煤工作面,所采的煤的化学成分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尽相同。木炭随所用的木料及烧制工艺和条件的不同,其化学组成,特别是其灰分,及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显然不同。焦炭由于各厂采用不同的配煤方法及不同的炼焦工艺,炼制的焦炭在化学成分及物理和化学性质上不可能相同。一个厂在不同时期生产的焦炭,其含碳量、含硫量及灰分以及抗压强度等指标均经常地在变化。我们不能任取一块煤炭、木炭或焦炭进行化学分析,那样分析的结果没有代表性。我们必须采取大量样品,用科学的取样(sampling)方法取得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炭有下列特点:1.炭是含碳物质(即含有化学元素碳的物质),但不是纯碳(不是100%C)。2.炭的含碳量不恒定。3.炭所含的杂质在组成及含量上均不恒定。4.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均不恒定。所以,炭是化学成分不纯,一种随着原料来源不同,及制备工艺和条件不同而形成的无恒定组成及性质的含碳物质。碳则是化学元素,是纯物质(100%C);碳化合物则有恒定的含碳量,可以从分子式计算出来。可以看出,含碳物质是含化学元素碳的材料,简称碳素材料。它分两类:一是纯碳(100%C)的材料,即碳材料;二是含有杂质的不纯碳材料,即炭材料。炭砖的原料是天然石墨、无烟煤或焦炭,以沥青或树脂为结合剂,压制烧成。其含碳量一般小于95%,其余大部分是灰分。甚至同窑烧成的炭砖由于火焰温度的不均匀,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存有差异。根据我国惯例应称为“炭砖”而不是碳砖。至于其他种类炭砖如镁炭砖,它含MgO 65%~85%,C 10%~25%,还有其他杂质氧化物,应称为镁炭砖,不是镁碳砖。炭电极的原料是人造石墨(由沥青焦、石油焦、焦炭、无烟煤及炭黑等石墨化后制得)及天然石墨。这些物质都或多或少含有灰分,不是纯碳,因而应称为“炭电极”。电炉炼钢用的炭电极石墨化程度很高,而铝镁电解的炭电极则石墨化程度不高。光谱纯石墨电极的原料是光谱纯碳,含碳量是≥99.999%C,充作光谱分析电弧发光之用,不允许有微量的任何灰分及杂质。这种电极可称为“碳电极”。近年来发现的C60、C70,英文称fullerene,中译名为富勒烯、富勒碳、球碳或笼碳等等。它是纯碳,所以可称为球碳或笼碳。以纳米(10-9m)小颗粒碳制成的细管有特异的力学性能,因是纯碳材料,所以称作纳米碳管。炭纤维的原料有多种多样,某些原料含有微量灰分,例如沥青基纤维。热解处理以沉淀碳经常在含灰尘的大气中进行,难免有尘埃进入,使纤维的灰分增高。热解有时不完全,使纤维含有 N2或H2等元素。因而纤维不是纯碳。不称碳纤维而称“炭纤维”。结论 碳是化学元素C。凡涉及化学元素或化学成分变化的有关C(碳)的名词均用“碳”。例如:增碳(carburizing)、脱碳(decarburization)、渗碳(cementation)、碳化(carbonization)。碳化合物有分子式,有恒定的C(碳)含量。碳素钢是单纯含有元素C(碳)的钢。炭是不纯的C(碳)。炭材料、炭产品均含有或多或少的杂质,其含C(碳)量是不恒定的,因而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不恒定。一般来讲,工业上含C(碳)的产品都是炭产品,不能称为“碳产品”,因它不是纯碳。例如“炭砖”不能称为“碳砖”。* 魏寿昆院士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冶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7.
电工名词审定工作是从1991年5月开始的。首先由起草组提出,经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多次讨论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发顾问委员、委员、各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有关专业研究所和有关专家征求意见。然后再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和起草组成员反复研究讨论。对少数争议较多的名词,又专门与有关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或标准归口研究所协商、协调或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然后确定。如此几易其稿,于1993年6月提出第二稿,分发征求意见后,于8月下旬召开全体委员会讨论审议,会后再根据讨论意见做了修改,于1993年年底提出第三稿,上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此后,又由全国名词委多次进行与电子、物理、数学、电力等学科之间的查重和协调,由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了名词中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如今已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发布。为帮助读者了解审定的电工名词,本文谨就若干问题作一说明。一、重点审议的词1.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介电常数”是历来普遍惯用的名词。在国家标准GB2900.1-82《电工名词术语基本名词术语》中还列有“电容率(permittivity)”同义词“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与此有关的有两个名词:“电常数(electric constant)”,也称“真空的绝对电容率”;“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同义词“相对介电常数”。在新版国家标准GB2900.1-92中,情况略有变化,列出的三个名词是:“电常数(electric constant)”,同义词“真空绝对电容率、真空介电常数(absolute permittivity of vacuum)”;“[绝对]电容率([absolute] permittivity)”;“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这里不列基本词“介电常数”,而组合词则列了中文词“真空介电常数”取代旧版中的“相对介电常数”。对照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术语,新版中的术语和定义完全和IEC的相符,唯一的差别就在于IEC术语中不出现相应于“介电常数”的dielectric constant。可见,dielectric constant这一术语已未列入国际标准术语之中。为使我国术语与国际上一致,这次决定不再列“介电常数”。2.有关coercivity的定名有三个相关的英文术语:coercive force,coercive field strength 和 coercivity。其中文术语是什么,三者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在我国电工界一直存在着混乱和不一致,常常引起争论。对第一个,中文定为“矫顽力”;第二个,中文定为“矫顽磁场强度”,这两个定名都基本统一。但这两者是同义词还是两个相关的,但又彼此独立的词,则存在着不同看法。至于第三个,则对定名也存在着分歧,有的把它也称为“矫顽力”,成了coercive force的同义词,有的则把它称为“内禀矫顽力”。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在审定中对这三个名词的定名和相互关系,经过反复研究分析,请教了电工基础方面的教授,也请教了磁性材料方面的专家,同时又查阅了国家标准、IEC标准以及美国标准。研究分析的最后结果,可综述如下:相应于coercive force,定名为“矫顽力”;相应于coercive field strength,定名为“矫顽磁场”,两者是同义词。这和国家标准一致,其定义为“在一个铁磁体已经被磁化后,要使它的磁通密度降为零所必须加的磁场强度”。在IEC标准中,无coercive force这一术语,而只有coercive field strength。在ANSI/IEEE标准中,则反过来,只有coercive force,而无coercive field strength。两者的定义虽然词句不同,但概念是一样的,和我国国家标准中定义的意思也相同。相应于coercivity的定名情况较为复杂。在国家标准中没有这一基本词,而只有一个组合词“循环矫顽力(cyclic coercivity)”。IEC标准和ANSI/IEEE标准中则都列有coercivity这一术语,其定义词句虽不同,但意思却相同,都是指用磁性材料脱离饱和状态时的矫顽磁场强度(矫顽力)来度量的材料性质。对此概念,专家教授也都是一致的。我们在审定中认为,既然是性质,就不应以其在某一状态下度量的量来命名。因此,最后决定定名为“矫顽性”。3.指产品优劣概念时名词quality的定名用“质量”来表示产品的优劣,是普遍的习惯。但质量一词有一个重大缺点:有时会分不清究竟是指产品优劣的quality,还是力学中物质的量mass。而且对应于quality factor的组合词,术语却是“品质因数”,形成基本词和组合词不一致。此外,香港和台湾表示产品优劣的名词都是“品质”,虽然港台也已知道和祖国大陆的用词差异,但有时仍不免引起误解。质量一词的国家标准中已将“品质”列为“质量”的同义词,虽然已进了一步,但仍未彻底解决矛盾。我们在这次审定中,从解决quality与mass的混淆问题,解决基本词和组合词的不一致,并与港台统一,以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认为必须改变此词的定名。最初我们想把“质量”作为曾用名。后来考虑到废止“质量”一词在实践上很难一下子做到,因而最后把“质量”列作非推荐性的“又称”。期待经若干年后,以“品质”取代“质量”已为大多数人习惯之时,再废止“质量”这一名称。二、重点更改命名的词1.“均方根”改为“方均根”“均方根”(root-mean-square)的意思是将几个值加以平方,然后将平方值相加,最后再将平方值之和开方。计算顺序是“平方→相加→平均→开方”,因此,“均方根”一词表达不妥,应改为“方均根”。2.“超瞬态”改为“初始瞬态”电机专业中相应于subtransient的术语,历来用“超瞬态”,如“超瞬态时间常数”、“超瞬态电抗”等等,意指整个瞬息变化状态中的初始阶段的参数。用“超”字不足以表达此意,因此改为“初始瞬态”。三、目前使用混乱,应予规范的词有些名词目前使用混乱,其中有的是概念上的混乱,有的只是习惯上的不同。不论属何种情况,都需加以规范统一。以下是常见的一些。1.“因数”和“系数”因数(factor),指无量纲的。系数(coefficient),指有量纲的。2.“电导率”与“导电率”;“磁导率”与“导磁率”这两对名词,目前都有使用。为规范起见,现规定只用“电导率”和“磁导率”。3.“相位差”和“相位移”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指一个正弦量相对于相同周期的另一个正弦量之间相位的差。相位移(phase displacement),指变压器两个绕组的各相应端子与中性点之间电压矢量的角度差。4.“表观”和“视在”相应于英文apparent的词,有的用“表观”,有的用“视在”。现在为了规范统一,定为“表观”。“视在”则用于相应于virtual,只指虚拟的,如“视在原点”(virtual origin)。5.“热稳定”、“热平衡”、“热稳定性”这三个名词的用法目前相当混乱,有的把它们作为三个都有不同意义的独立词,有的则把这三个或其中的两个作为同义词。现规定如下:“热稳定”(thermal equilibrium,thermal stability)指物体的温度不再上升而达到一稳定值时的状态。“热稳定性”(thermal stability),指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性能不变的特性。6.“中[性]线”和“中间线”“中[性]线”指电位为中性的线(neutral line)。在不致被误解的情况下,“性”字常可省略。“中间线”,指电位为某一中间值的线(mid-line),“间”字不能省略。7.“同步”和“整步”“同步”(synchronism),指一个或多个器件的两个或多个周期量具有相同的频率的状态。“整步”(synchronizing),指将非同步状态转至同步状态。四、中英文的对应1.原则 这次定名是根据概念定中文名,并选对应的英文名。选定英文名的原则是凡IEC标准中已有的用IEC;IEC标准中没有,而ANSI/IEEE标准中有的,用ANSI/IEEE的;IEC和ANSI/IEEE标准中都没有,而国家标准中有的,除国标内英文名确不合适者外,一般按国家标准;国际和国家标准中都没有的,则按行业习惯或参考其他有关资料确定。因而,中英文的对应词并非字面上的互译。最突出的例子是“全自动洗衣机”,其对应的英文词是IEC的标准术语“single container washing and extracting machine”。2.英文的单、复数 除名词本身是指不止1个者外,英文名词原则上都用单数。但在“电气照明”专业中的信号灯方面,却有不少名词的英文用复数。这些都是IEC的标准术语。分析起来,似乎必须由多个信号灯来显示的信号用复数lights,否则用单数light。但又似乎也不尽然。只好决定完全按IEC。3.英文词一词多义 这次审定的中文名词,贯彻了一词一义的原则。但对应的英文词则不同。鉴于英文词基本上采用国际国内的标准术语,而这些术语本身不少是一词多义的,因而就存在着1个以上中文名词对应于同一个英文词,而一个中文词对应的英文词也可能不止1个。4.外国科学家译名的改动 根据全国名词委的规定,带有科学家名的名词中,外国科学家的译名统一由全国名词委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审定。审定的原则是除科学家的社会知名度很高的译名按约定俗成外,其余都按外国人姓名翻译规范审定。电工名词中的科学家译名除电工基础和计量单位中的以外,审定的各专业名词中的外国科学家译名几乎都作了更改。五、审定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这次审定的名词中,有一些本应统一的名词因历史原因而未能统一。这些遗留问题期待于今后创造条件解决。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仪表称“表”、“仪”,还是“计”对此问题历来无统一原则,因而称法混乱。这次仍只能约定俗成不加改变。2.“失效”和“故障”就单词而言,“失效”对应于英文failure。在可靠性标准中,其定义是“产品执行其功能的能力的终结”。“故障”,对应于英文fault,定义是“产品的特性处于不能执行其所需功能的偶然事故状态”。但在组合词中,也许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些以failure组成的英文词在中文名中都被定为“故障”的组合词。此问题在电工以外的其他专业中也存在,同时又与各国家标准不统一有关,需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次只能按约定俗成,在“故障”的对应英文词中将failure与fault并列。3.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专业的若干名词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同一个概念在低压开关和高压开关行业中用了不同的名词。这些名词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但这次审定中虽然经多次协调和反复讨论,却仍未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科学性较好的统一的名词,因而只能用“又称”方式将两个行业中的惯用名词并列。主要有如下4对:使开关的触头从接触状态转到分开状态,英文是opening,低压开关行业中称“断开”,而高压开关行业中则称“分闸”。考虑到“分闸”中的“闸”不科学,因为在高压开关设备中没有称为“闸”的部件,因而决定将“分闸”中的“闸”删除,定为“断开”、又称“分”。与此相反的动作,使开关的触头从分开状态转到接触状态,英文为closing,低压开关行业中称“闭合”,高压开关行业中称“合闸”。与上述情况相同,定为“闭合”,又称“合”。电路中有电流时,通过将开关设备的触头分开而使电流中断,英文为breaking,两个行业分别称为“分断”和“开断”。这次予以并列。通过将开关设备的触头从分开状态转到接触状态而使电路内流通电流,英文称making,两个行业分别称为“接通”和“关合”。这次予以并列。  相似文献   

18.
瑞典女子妮娜·斯帕雷不久前用头发编织成各种款式的内裤,还标榜是纯天然,不过这些“头发内裤”还不会上市,因为穿过的人觉得舒适感有待加强,“像是去理发店里被整团头发刺到的感觉”. 充满创意的妮娜斯帕雷表示,“过去尝试过很多不同的材质,发现头发的保暖性很好,所以从全国各地找了各种头发,不管是粗糙发质、细软发质、短发、卷发,还是有没有染发,我通通都收起来”,在编织内裤时“也完全天然,不染色、也不添加其他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发展伦理作为发展研究的新兴课题日益凸显,阿玛蒂亚.森与德尼.古莱是当前研究发展伦理思想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前者的"发展即自由"理论将发展看做是扩展相互联系着的"实质自由"的综合过程,强调如何将发展的价值融入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后者将发展伦理学看作"一种实践",强调各国在制定以及实施发展政策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如何运作发展的价值规范。两人不同的理论旨趣与研究视角都对"发展伦理"问题作出了相当精辟同时极为有见地的分析探讨,并不谋而合的论证了发展价值性的普遍前提性规范及其实践可行性,但是两人探讨视角的不同也导致了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由此为我们提供了不同视角在解决发展伦理问题时的各自优势和缺陷。据此,我们将从普遍价值规范视角和实践可行性维度提出"发展伦理"合理性的两大原则规范。  相似文献   

20.
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我国从出版工作角度,对科技书刊、文献的用词要求也有严格的规定,科技名词使用的统一、规范是衡量出版物质量的重要要素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目前科技文献中,名词不规范的情况很多,不仅一般书刊中存在,而且在许多工具书,如各类词典、百科全书中对科技名词的使用也比较混乱。对“碳”、“炭”的使用就是一例。本文对科技文献中“碳”与“炭”使用的混乱情况、正确使用的原则以及选用差错的分析三方面谈点粗浅意见。一、“碳”与“炭”使用混乱“炭”字是我国古代汉语中就有的,而“碳”字是近代社会西方化学传入我国后才出现,并于1932年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正式确定C元素以“碳”字表示。但是人们在使用时出现了混乱。现举例如下:在《英汉化学化工词汇》一书中,含有“碳”和“炭”字的词条有200多条,其中关于元素C的条目都用带石字旁的“碳”,如碳环、碳键、一氧化碳、碳化硅等。关于“炭”的条目,如木质炭(carbolignius)、炭黑(carbon black)、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炭砖(carbon brick)、炭精棒(carbon stick)等等,其“炭”的用法是正确的;而该书碳纤维(carbon fibre)的“碳”是用错了。《英汉冶金工业词典》中,含有“碳”和“炭”的词条400余条,使用也不规范。有的如,碳钢(carbon steel)、渗碳(carbonation)、脱碳(carbon drop)、碳扩散(carbon diffusion)、炭黑(carbon black)等使用正确;而有的如,碳块(carbon block)、碳砖(carbon brick)、碳棒(carbon rod)、碳素制品(carbon product),“碳”的使用有误。《中国冶金百科全书·耐火材料》一书中,碳砖(carbon brick)、铝碳砖(alumina carbon brick)、碳管炉(carbon tube furnace)中“碳”字使用不妥。《材料大辞典》中,activated carbon fibre为活性炭纤维、activated carbon为活性炭是正确的;而carbon fibre为碳纤维、carbon brick为碳砖,是用错了。《朗文—清华英汉双解科技大辞典》中,碳黑、碳刷(carbon brush)、碳纤维的“碳”字,均用错。《现代汉英辞典》中,对“碳”与“炭”的使用比较混乱,有的地方carbon black为炭黑,有的地方又为碳黑;carbon rod一处为炭精棒,另一处又为碳精棒;把carbon brush也错为碳刷。《汉字英释大辞典》中,碳钢(carbon steel)用对了,而碳黑(carbon black)、碳砖(carbon brick)、碳纤维(carbon fibre)也是用错了“碳”字。有影响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及《中国百科大词典·7》中,“碳”、“炭”的使用也出现差错,例如carbon brick为碳砖,carbon fibre为碳纤维。为什么连这些工具书都出现“碳”与“炭”用法的差错、不规范和混乱呢?我想是由于人们的习惯,以及对“碳”和“炭”的科学性的认识上有所模糊所致。二、“碳”与“炭”的选用原则1.严济慈先生60多年前说过,“凡百工作,首重定名,每举其名,即知其事”。古代的孔子曾经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指出了名实相符的重要性。如何做到名实相符呢?我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使用科技名词时,要按照科技的内涵,要符合科技规律及汉语文字结构特点,既要同国际上使用的名词衔接,又要注意惯例和约定俗成。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冶金学名词》中,对“碳”、“炭”二字采用的原则,我十分赞同。即:凡涉及化学元素或化学组成有关C(碳)的名词用“碳”;含纯C(碳)的物质也用“碳”;有不恒定量及不恒定化学组成的不纯含C(碳)物质,则按我国惯例,均用“炭”。三、“碳”、“炭”二字在科技文献中使用差错的分析“碳”、“炭”二字在科技文献中使用差错较多,如上面所述的9种词典工具书中竟还存在各种差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其科学涵义理解不深或理解有误。1.从科学涵义上看,碳是一种化学元素,碳为100%C;碳的化合物有恒定的含碳量,可以从分子式计算出来。因此,除元素C用“碳”外,含纯C的物质也用“碳”。如近代发现的碳60是纯碳,系由60~70碳原子组成的内空外呈球形的结构体,人们称其为球碳。再如,纳米碳管是以纳米小颗粒碳制成的细管,系纯C(碳)材料,所以称为纳米碳管,而不是纳米炭管。carbon electrode不是纯C(碳),应称作“炭电极”,而由光谱纯或高纯碳制得的电极——光谱纯电极则应该用“碳电极”。此外,对于其他涉及元素C的名词也均应用“碳”,如碳钢、碳键、碳环等;作为主体参与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的C应该用“碳”,而不能用“炭”,如渗碳、脱碳、碳化等。2.从科学涵义上看,炭不是纯碳,是一种含碳量、杂质的组成和含量,以及物理、化学性质上均不恒定的含碳物质。按此科学涵义我们再分析一下“炭”与“碳”的正确用法。炭黑(carbon black)的主要成分是元素碳,并含有少量氧、氢和硫。炭砖(carbon brick)是以碳为原料,加入适量结合剂制成的高温中性耐火制品,其原料包括无烟煤、焦炭和石墨,以及沥青、焦油和蒽油等结合剂;炭纤维(carbon fibre)是由许多含碳量高(为90%~99%)的人造纤维或合成纤维在特定条件下制成的无机高分子纤维;炭块(carbon block)在冶金工业上应用的有高炉炭块、铝电解用炭块、电炉用炭块3种。它们是含碳物质,但不是纯C,也不是化合物。国家标准中规定其灰分含量不大于8%;炭电极(carbon electrode)也不是纯C,是以无烟煤和冶金焦为原料,或是以石油焦和沥青为原料制成的炭制品,如用于铝电解的炭阳极中杂质主要是铁、硅、镍和钒等金属氧化物,还有非金属的磷和硫等。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上述含碳物质,应该用“炭”字,而不能用“碳”。而本文第一部分中举出的错用“碳”字的例子,是没有把握住“炭”的科学涵义之故。四、结论“碳”、“炭”不仅有不同的科学内涵,而且考虑到两个字的形成过程以及人们的习惯用法,弃“碳”不用而用“炭”、或废“炭”而全部用“碳”,都有失偏颇。对“碳”、“炭”的使用,应按照其科技的概念和内涵,符合科技规律,又考虑到习惯,按文中所述原则,在文献中视具体情况准确地选用。本人作为一名科技出版工作者,十分关注科技图书的用词统一与规范,故撰写此文表示自己的粗浅见解,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