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水源少等一个个问题构成了木结构古建筑防火的不解之题。针对木结构古建筑群防火中的特点和难点,笔者结合丽江古城防火的实际情况,就木结构古建筑防火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古建筑木结构修缮加固时木材材料强度取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建筑木结构由于木材自身的缺陷以及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都急待修缮加固.木材材料强度的大小是制定修缮加固方案、确定更换构件与否的基础,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古建筑木材材料性能退化,分析了古旧木材历经年限对木材强度的影响和横向裂纹对木材抗弯强度的影响,提出了古建筑木结构修缮加固时木材材料强度的取值方法,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修缮加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筑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把握,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好现存的古建筑体系,需用唯物观点和辩证方法使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得到融合,缩短与西方在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上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注重于现代建筑的创新、建造的同时,也注重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文章分析了在古建筑修复和改造中防火设计的重点,结合实例说明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既能保留建筑固有的历史风貌,又要保证其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5.
广西古建筑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古建筑资源丰富,古建筑凝集了人类智慧和历史文明,成为一种可以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古建筑开发必须注重它的文化性.在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保护好古建筑.目前,古建筑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古建筑受毁的原因,除了古建筑大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容易破坏的原因外,古建筑的住户的素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与古建筑的存在产生矛盾,此外,古建筑的保护缺少资金和相应严明的法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保护古建筑必须尽量减少拆迁,保护好周围建筑聚落或者街区群体的空间结构和建筑形态,利用民间捐助或投资保护古建筑.  相似文献   

6.
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我国大疆南北广泛分布,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常见的古建筑有木构建筑、砖石建筑、砖木混合建筑等,这些建筑经历百千年风雨,现存古建筑大多保存状况较差.贵德县玉皇阁为土木混合建筑,现西侧墙体外包砖出现较多裂缝,外包砖外倾,基础不均匀沉降等现象.通过现场探坑调查及地基土含水率试验,发现玉皇阁台明下3.9m处含水率高于土体塑限,是引起墙体外倾开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加固措施,为我国该类古建筑勘察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由于木结构古建筑其本身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使其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其结构力学性能对现阶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更具重要意义。本文对木结构的材性及结构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加固维修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赟 《科技信息》2011,(25):133-133
古建筑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破坏严重,为加快古建筑加固保护步伐,本文探讨了古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古建筑加固保护中常用的化学技术手段及岩土加固技术在古建筑加固保护中的运用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且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对其进行维修加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木材弹性模量低、徐变大、易老化变形等特点,在自然作用(雨、雪侵蚀或微生物破坏)或外力(地震和台风)作用下容易造成损坏,因此有必要及时进行维修加固。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木结构残损节点、梁、柱、木墙、板加固的研究进展和案例,指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木结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木结构技术对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邬江 《科技资讯》2013,(24):49-49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民用和公共建筑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我国古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致使其耐火等级较低,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发展蔓延迅速古建筑起火后均在2h内便化为灰烬,由此可见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试探讨细水雾系统在古建筑防火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为保护古建筑,采用振动台试验方法,研究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加固古建筑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基于某古建筑的实际尺寸,制作了1:8缩尺比例的古建筑木结构空间框架模型,并考虑榫卯连接为燕尾榫形式,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白噪声激励,获得了构架的基频及阻尼比;通过输入不同峰值的El-Centro波,获得了构架的动力放大系数、...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修复手段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少与现场的结合,且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将试验研究结合现场工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能达到较高的资源利用率,确保修复材料的适用性。现场试验针对3个方面的修复材料,分别使用3种防水材料后对比覆水试验与含水率测定结果来比较防水材料的修复效果;检测注浆前后的强度、色差及粗糙度变化等来确定注浆材料的修复效果;通过硬度计与回弹仪测定修复后表面抗压强度与硬度来比较表面修复材料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瓦克膏体硅烷材料防水性能最好;天然水硬性石灰微收缩注浆料NHL-i07对表面裂缝处进行针管注浆加固的填充效果最好;碧林增强剂KSEOH300进行表面加固后强度增加较明显。本试验探索了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设计的新方法,对类似的古建筑修复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云冈石窟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流失海外遗产等的基础上,基于数字化理念提出了单体石窟造像和整体洞窟数字化技术设计、木构建筑数字化技术设计、石窟壁画数字化设计、碑文铭记数字化技术设计、云冈石窟非物质文化数字化技术设计、虚拟修复数字化技术设计,为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雷电灾害是文物古建筑遭受破坏的主要自然灾害。从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和施工上来讲,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物相比,结构强度较为脆弱,又因其主要以木结构为骨架,雷击除直接击毁古代建筑物构件外,还会导致文物古建筑物起火,这将使文物古建筑大面积遭受损毁。据了解,目前大部分文物古建筑物未得到有效的防雷保护或防雷装置设施不完善,亟待在全社会加强文物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意识。使珍贵的文物古建筑遗存免遭雷击毁坏,建立和完善文物古建筑物的防雷击措施迫在眉睫。本文从外部防雷、内部防雷、工程控制等几方面对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结构构架采用榫卯连接是木结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连接方式使得各节点刚柔相济,具有较好的抗震消能作用,能有效地减轻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作用。由于它们年代较长,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易出现拔榫、脱榫、节点松动等情况,不利于结构的稳定和承载。从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价值考虑,开展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对其进行维修加固已是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热门新课题,不仅带动了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也彰显了工业遗产包涵的历史、技术、社会、艺术和经济等综合价值。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脉的见证,工业建筑遗产也蕴藏巨大的文脉价值内涵。文章提出结合城市文脉传承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策略,将对国内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文脉传承发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古建筑的环境、结构、布局特点以及古建筑火灾发生起因为切人点,借鉴消防物联网的先进理念和运行模式,不仅探讨了单体、群体古建筑的消防保护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的实例分析,试图构建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消防安全评估、防火保护体系.重点从消防物联网技术组成以及对适合应用古建筑消防的各系统、面向管理创新应用、辅助决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意在提高古建筑消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遗产建筑具有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结构安全是保证其价值存在的重要基础.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的重大或复杂结构,以辅助对结构安全状况进行判断.文中分析了适用于遗产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构架、基本技术及国内外应用情况.通过在某藏式古建筑上的监测试验,验证了遗产建筑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并对其在遗产建筑上应用的特殊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闽南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中图纸绘制速度慢、数据共享性差等问题,提出一套基于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技术流程的参数化和运算化建模方法.首先,运用Revit应用程序开发接口,驱动模型的运算化生成;然后,结合WPF用户界面框架,实现模型的交互式生成;最后,基于WebGL技术,构建闽南民居云端展示平台,实现“互联网+古建筑”.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高效地以数字化形式保存传统民居建筑的各类信息,同时可大大提高传统民居建筑逆向建模的速度与精度,为闽南乃至整个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建筑信息化、数字化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