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知识经济化的历史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现象。本文以青片羌族风情旅游开发为个案,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与文化再造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从而在一定层面上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贸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广西旅游商品开发的根系所在.在旅游商品开发的过程中,广西要围绕民族性、地方性,重视旅游商品的原真性,突出其独特性,加强原产地产品保护,并在包装设计上尽量本土化.同时,利用集市为旅游消费者营造极富民族特色的购物环境,从而使广西旅游商品的开发"根"基稳固,提高广西旅游业的总体收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业合理布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部重于西部,城市重于乡村,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格局体系是中国旅游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未来合理布局方向和;战略要点是:(1)旅游业重心东进西移:东进沿海地带既要突出各景区特色,更应加强景区间的联系与协调;西移地带的开发建设应面向国际市场,突出重点,逐步开发。(2)发展大城市短途旅游;更新旅游形式;开放建设城乡边缘地带。(3)促进旅游区域性协作:加速边境地区旅游景点开辟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内陆边境地区与邻近地区,国家的旅游协作,加强旅游区内部旅游形式的协作;减少地方部门行政干预,加强企业自主权,促进行政边缘地带旅游协作,加强纬向旅游线路的建设和西引,东连,促进东,西,中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将乡村视作开发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民族, 营造了广西特有的乡村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广西旅游大省建设和广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可以规整为民居与村寨、稻作与种植、水产与山珍、匠作与工艺等四大方面, 规划形成村寨、圩镇、田园三大乡村旅游系列。广西乡村旅游应是有序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位于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都拥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原始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探讨具有旅游优势的少数民族地区全新的参与式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旅游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显示出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探究文化旅游语境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现实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邓建平 《科技信息》2010,(30):I0153-I0154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而旅游汉英翻译在宣传介绍少数民族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增加游客满意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媒介功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尤其是涉外旅游的迅速发展,对民族文化旅游英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实际的翻译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云、贵、川)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汉英翻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和规范民族文化汉英翻译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条件一般较差,旅游发展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发模式,并针对性地解决有关问题.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溶洞群旅游价值独特,并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研究与探险价值,开发潜力极大.由于地处典型的环境资源区,环境容量小,交通不便,经济与社会文化水平低,故其旅游开发应以综合生态性为主题,开发过程着重解决可进入性的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区的划分与合理开发、环境容量的确定、民族文化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以及旅游开发与扶贫并举.  相似文献   

9.
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雯雯 《科技资讯》2006,(18):186-187
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广西是一个民族氛围浓厚、民俗事项丰富的地区,具备开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有利条件。文章在阐述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资源、品牌、利益协调、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这条古代驿道的历史线路,并由此讨论对古道的旅游开发在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边境旅游最初出现于1985年,那时中朝两个边境城市丹东与新义州经过协商开展了互访活动。虽然这一活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边境旅游,只是一种边境旅游的雏形,但它打破了边境地区的长期封闭状态,为边境地区的开放和边境旅游活动的开展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准备。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是一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 ,也是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地区。本文初步探讨了滇西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开发的意义、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滇西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路以实现滇西北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广西12 个民族的民族旅游资源的现状, 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的措施。并且提出了在目前的旅游形势下如何理性规划民族旅游资源, 以提高广西旅游中的文化品位, 增强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由于西南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资源,因而以少数民族群众为主体、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也必将成为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聚焦民族特色,强化品类创意,重视旅游营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水平,这是我们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人们需要节日是因为节日可以调适社会群体的生活,广西11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中可资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广西在旅游开发中可以直接利用节日期间的民俗风情、民俗工艺品、民俗民艺表演,使之成为旅游者愿意消费的旅游产品;可以以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为主体,综合运用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使其汇聚在一起,让节日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可以推出原汁原味的节日民俗动态性、参与性旅游产品。以民俗旅游的大市场需求为载体,把广西少数民族珍贵的节日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地区依托原始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发展边境旅游,取得了一些进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主张实施旅游边贸互动发展,并注重旅游发展中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右江学者谱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2,(2):F0002-F0002,F0003
李玉田,男,壮族,1962年9月生,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人,教授。,现任百色学院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主任、百色学院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还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村寨旅游集中了生态自然景观游和民族风情游。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要发展民族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设,加强少数民族自身的素质教育,有步骤地解决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才能使民族风情游在贵州旅游业中大放异彩,带动贵州旅游业更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打跳"是丽江独具特色的民族活动之一,它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当地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同时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带动旅游发展,旅游的发展又促进了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不断碰撞、融合,走向了发展的双赢渠道。  相似文献   

20.
张珑舰 《科技信息》2012,(30):346-347
渝东南少数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体育形式,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许多独具一格的资源特性,蕴涵着极大的经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