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速率条件下进行拉伸实验,研究了实验温度和应变速率对经不同道次和路径等通道转角挤压的Mg-Zn-Nd合金超塑变形行为的影响。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结果表明,经过4道次C等通道转角挤压后Mg-Zn-Nd镁合金的延伸率最好;流变应力与实验温度的关系则表明,经过等通道转角挤压后Mg-Zn-Nd镁合金的超塑变形机制应为晶界扩散控制的晶界滑移。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速率条件下进行拉伸实验,研究了实验温度和应变速率对经不同道次和路径等通道转角挤压的Mg-Zn-Nd合金超塑变形行为的影响.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结果表明,经过4道次C等通道转角挤压后Mg-Zn-Nd镁合金的延伸率最好;流变应力与实验温度的关系则表明,经过等通道转角挤压后Mg-Zn-Nd镁合金的超塑变形机制应为晶界扩散控制的晶界滑移.  相似文献   

3.
张耀宗 《科学通报》1997,42(22):2449-2452
描述材料变形力学规律的本构方程,常力求其数学形式简单明了,避免难以承受的复杂运算。然而,计算机的运用和开发使相当复杂的运算已成为可能,更复杂、更精确、更深刻的本构方程便应运而生。文献[1]从求解定义m值的微分方程出发,求得超塑性拉伸似粘性流变方程。文献[2]进行了超塑拉伸似粘性流变方程本构参数k和m变化规律的力学解析。本文不研究本构参数k与m的函数关系,也不由k和m的解析式直接求得变参数流变方程,而是从定义m值的微分方程出发建立其超塑拉伸的变m值流变方程,并由此说明需有与白口铸铁m-lgε曲线几何形状相关的3个参数m_m,m0和η才能判定其超塑性。  相似文献   

4.
压力跃变法测量超塑胀形m值的公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玉泉 《科学通报》1990,35(1):73-73
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是衡量材料超塑性的重要力学指标,作者曾在分析拉伸法测量m值的多种公式基础上建立起m值的力学解析理论,并给出了统一的测量方法,由于超塑变形强的结构敏感性,m值必然受应力状态的影响,罗子健等人已用实验数据证实了双拉应力状态和单拉应力状态的m值是不一致的,因此习惯上用拉伸法测得的m值代替胀形的m值是不适宜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超塑胀形m值研究的报道很少,虽然文献[2—6]对研究超塑胀形的m值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都未在理论上得到解决,在实验上采用的又是接触  相似文献   

5.
虽然人们认识金属的超塑性现象已经五十余年了。但只是最近十年超塑性金属才在工业上得到应用。超塑性金属的流动应力对应变速率很敏感(即敏感系数“m”值很高)。在慢应变速率下变形,超塑性合金则具有很高的拉伸性能(延伸率常常大于1000%)。金属产生超塑性的前提是它们具有微细晶粒尺寸,晶粒具有这样的尺寸,就能在高温下维持稳定。现在研究出晶粒细化和晶粒尺寸控制的两种方  相似文献   

6.
宋玉泉 《科学通报》1993,38(9):855-855
超塑合金在超塑性状态下具有很低的流变抗力、很好的延性,而且几乎无弹复和应变硬化的静态储存效应。因此,可以压力成形形状复杂,尺寸精度高的零件。遗憾的是,即使在最佳超塑性温度下,其拉伸的最佳应变速率也很低(一般都在10~(-2)s~(-1)以下),这便成为超塑技术向实用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提高超塑变形速度,是急待解决的问题。Maehara和Tsuzaki对25Cr-7Ni-3Mo-0.14N和25Cr-7Ni-3Mo不锈钢,经超细化晶粒处理,分别在  相似文献   

7.
周成飞 《科学通报》1986,31(14):1110-1110
为了定量描述弹性体拉伸过程中的变形行为,许多作者已从分子论和唯象论的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数学描述式,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式能很好地表征弹性体从微小形变到大变形范围内的应力一应变行为。就人工心脏用多嵌段聚氨酯弹性体而言,在加载大形变过程中,材  相似文献   

8.
宋玉泉 《科学通报》1990,35(4):306-306
由于超塑变形有强的结构敏感性,因此衡量材料超塑性的重要力学指标m值不仅与应力状态有关,而且与加载方式有关.作者建立的定高度压力跃变法测量超塑胀形m值的公式,虽然考虑了双拉应力状态,但是没有涉及加压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要求.为此,本文从m值的定义出发,引用作者导出的自由胀形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速率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不同的典型加压方式的超塑胀形m值公式及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目前桥梁工程检测的若干问题,在桥梁结构几何检测方面,首先在建立相应等级的检测测量控制网基础上,对桥跨结构进行几何检测,取得大量的结构几何变形监测数据资料;进行简支梁桥几何变形分析,探讨其结构截面、开裂曲率与挠曲变形的关系;对监测数据与桥梁理论变形进行相关性分析,推算桥梁结构稳定的条件与动态回归方程,并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验证试验检测的挠度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目前桥梁工程检测的若干问题,在桥梁结构几何检测方面,首先在建立相应等级的检测测量控制网基础上,对桥跨结构进行几何检测,取得大量的结构几何变形监测数据资料;进行简支梁桥几何变形分析,探讨其结构截面、开裂曲率与挠曲变形的关系;对监测数据与桥梁理论变形进行相关性分析,推算桥粱结构稳定的条件与动态回归方程,并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验证试验检测的挠度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超塑性拉伸失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惠临 《科学通报》1993,38(13):1172-1172
1 引言超塑性变形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在较大的延伸率下也不产生宏观颈缩或宏观颈缩扩展十分缓慢,即不易产生塑性失稳.影响塑性失稳的主要参数有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 m 和应变硬化指数 n.目前有关超塑性失稳方面的研究颇多,Hart,Duncombe,Ghosh 等人皆考虑了颈缩的产生与扩展,但颈缩的开始点则是他们争论的焦点,进而得到有关塑性失稳的不同判据.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超塑性失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他们只是对某些特殊材料进行实验,利用一系列的 m,n 试验值对超塑拉伸时的颈缩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对表征  相似文献   

12.
Mn8钢TEM原位拉伸变形过程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TEM薄膜原位拉伸变形试验连续观察了Mn8钢变形过程中形变诱发马氏体的形核与长大以及位错组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并结合微区成分测定和价电子结构理论计算,对试验现象的本质从电子和原子角度进行了分析说明.1 方法试验材料采用DZG-0.01真空感应电炉熔炼,铸铁模浇注.其化学成分(质量比)为C:1.21,Mn:8.18,Si:0.24,S:0.039,P:0.015.试样经1050℃,2h的固溶处理后淬入水中,获得的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用H-800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薄膜原位动态拉伸变形试验,其拉伸速度为2μm/s,拉伸力为1kg,最大拉伸量为2.5mm,加速电压为200kV;用EDAX9900型X射线能量谱仪分析试样微区成分.  相似文献   

13.
实验已经证明,金属的下屈服点与晶粒大小的关系满足霍耳-配奇关系式: σ_y=σ_i k_yd~(-1/2),(1)式中σ_y为下屈服点应力,d为晶粒直径,σ_i和k_y是两个与材料有关的常数.这一经验公式可以由作者在文献[2]中导出的公式推得. 冯端已指出:当应力(σ_y-σ_i)(L/l)~(1/2)超过某一临界值σ_n时,可使晶界另一侧晶粒发生滑移,所以滑移越过晶界的条件为:  相似文献   

14.
日本科学技术厅金属材料研究所对于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获得进展,最近发现含钛稍过剩的“Ti-49.5tool%Al金属化合物”在高温下显示出超塑性。该组分的金属间化合物在通常情况下为层状组织几乎不能拉伸。但在1300~1400K的温度下进行锻造,改变了TiAl和Ti_3Al的微细混合粒子的组成后,高温时延伸率可170%以上。关于延伸率骤然增大的机理,通常认为是由于温度的升高使晶格由通常的双晶变形转换为滑移变形,从而导致了结晶组成的细微化。 Ti与Al的原子比约为1的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K的温度下强度为400MPa以上,比重小于3.8。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我国近年引进的新型仪器和设备在大型结构扭曲变形后几何尺寸及形位公差的检测应用,对水利水电工程永久设备安全检测鉴定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与同行专家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我国近年引进的新型仪器和设备在大型结构扭曲变形后几何尺寸及形位公差的检测应用,对水利水电工程永久设备安全检测鉴定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与同行专家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89,34(13):961-961
在超塑状态下的金属和合金材料,只要对其施加很小的外力,就能产生非常大的塑性均匀流变。这一特性得到了材料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超塑性变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超塑状态下材料所具有的这一优良变形性能也在工业上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加工那些  相似文献   

18.
陈奇志 《科学通报》1994,39(10):899-899
310稳定型奥氏体不锈钢在严重电解充氢后能产生氢致滞后断裂.当氢含量较高K_I较低时,断口形貌由原来的韧窝变为准解理.奥氏体不锈钢缺口试样在充氢时,缺口前端的塑性区及其变形量能随着充氢时间增长而不断增大,即氢促进了位错的增殖和运动,当这种氢致局部塑性变形发展到临界值时便引起氢致裂纹的形核.这表明,氢致脆性裂纹是以位错的增殖和运动为先决条件的,但细节并不清楚.本文将通过充氢薄膜试样在透射电镜(TEM)中进行原位拉伸,研究氢致裂纹形核和位错发射及运动之间的关系;并和不含氢试样的类似研究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游阳明  张学龙  王炳章  石会萍 《科学通报》2007,52(23):2725-2728
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三代夸克与带电轻子静止质量之间由基本物理常数决定的数学关系. 由规范场理论出发, 从理论上对三代夸克与轻子质量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分析. 其结果表明, 由几个物理常数组合的经验公式计算的夸克、轻子质量值与理论估算值较为一致. 由夸克、带电轻子质量经验公式计算的结果也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揭示了me, mμ , mτ及mq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给出了中微子质量公式, 对于中微子质量, 目前人们也仅仅知道他们质量平方差, 因而对他们质量的理论估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燕山地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特征与发育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与岩浆岩锆石定年,重新分析了燕山构造带北侧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特征与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两期伸展变形,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仅发育于早白垩世.该变质核杂岩起源于晚侏罗世(156~150 Ma)NE-SW向拉伸中,最初发育了向北东缓倾、上盘向北东运动的拆离韧性剪切带,其下盘也卷入了同期韧性变形,并有岩浆活动与上叠盆地伴生.在随后的149~145 Ma期间仅发生了有限的均衡隆升.早白垩世时(141~100 Ma),区内拉伸方向转变为NW-SE向,沿着变质核杂岩两侧发育了2条NE-SW走向、倾向相背的大型脆性正断层.这2条正断层外侧的上盘控制发育了早白垩世半地堑式盆地,而其间共同的下盘发生了地垒式隆升而成为伸展穹窿,使得晚侏罗世韧性伸展构造剥露到地壳浅部.在早白垩世伸展隆升中,核部杂岩由早期至晚期先后叠加了局部的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显示为应变局限化的特征.对该变质核杂岩演化历史与发育机制的重新厘定,一方面为燕山构造带发生过晚侏罗世伸展活动与克拉通破坏提供了构造证据,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带早白垩世强烈伸展活动普遍存在,代表了克拉通的峰期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