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理想地形条件下利用POM设计一套理想数值试验,由Mellor-Yamada湍流闭合方案对潮流所导致的海洋近底层垂向混合作用进行模拟计算,统计分析了不同水深和潮流振幅情况下潮致底混合层厚度和垂直涡动粘性系数的分布,进而对潮流引起的垂直混合作用进行参数化,得到了一个潮致垂直混合涡动粘性系数的拟合公式.将该公式应用于原理想试验中以取代在模式开边界加潮流边界条件的做法,得到了与加潮流边界条件较为一致的计算结果,验证了参数化方案的可行性.将该参数化方案应用于渤海、黄海和东海环流数值模式中,模拟的海洋温度三维结构与实际观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铝电解槽内熔融金属在电磁力作用下的流场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常湍流粘性系数模型和k-ε模型联立求解N-S方程,用SIMPLE方法,数值求解得到铝电槽内的金属流速、湍动能、湍动能耗散及湍流粘性系数的分布。计算结果与现场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包括潮流作用的黄东海环流模式的开边界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模式开边界条件在以余水位给出的情况下,难于保证整个计算区域内水量进出的平衡,而以流速(通量)给出的情况下,能严格保证计算区域内水量进出的平衡.要体现潮流在浅海陆架环流中的作用,海洋模式开边界条件需要以余流和潮流合成的形式给出.计算结果表明,开边界条件分别以潮流和潮位给出的情况下,计算域内的潮汐潮流是一致的,表明计算潮汐潮流模式开边界条件可以用潮流的形式替代一般的潮位形式.模式开边界条件可以同时给出潮流和余流来模拟计算域内的总流场.潮流对环流的作用主要在浅海,对深海区的作用不大.文中以长江口外海区为例,考虑潮流后作潮周期平均的环流与不考虑潮流情况下的环流存在明显差异,温度和盐度的垂向结构更符合实测资料.潮流对环流的作用体现在潮混合和潮致余流上,潮混合包括对环流的混合,也包括对温盐的混合,而温盐场的改变也引起流场的改变.因此浅海陆架环流的计算必须考虑潮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物理模型实验与数学模型数值求解相配合,对底吹气体揽拌下熔池内流场进行了研究。以湍流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Harlow—Nakayama湍流k—ε双方程模型[1]及边界条件构成了所研究问题的数学模型,应用Spalding等计算湍流回流的方法[2],对数学模型数值求解,得到熔池流场涡量,流函数、湍动能、湍动能耗散率、湍流旋涡粘性系数、速度、含气率及密度等的分布,计算与测定了三种工况,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用改进的RNG模式数值模拟湍流冲击射流流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Yakhot和Orszag提出的重正化群(RNG)k-ε湍流模式的基础上,对模式系数Cц和近壁处理方法加以改进,并将其推广应用于湍流冲击射流的数值模拟。将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分布和湍动能分布与标准k-ε模式的计算结果以及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改进的RNGk-ε模式得到的数值结果与标准k-ε模式的结果相比具有显著的提高,尤其对滞止区附近的湍动能分布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是因为PNGk-ε模式与改进的近壁处理方法相结合有效地降低了涡粘性的预测值,进而引起湍动能预测值的下降,且计算中采用了Cц和Cε1的改进表达式,适当地考虑了流动中各向异性湍流和不平衡应变率影响的结果。该模式在工程湍流计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将一个三维湍能封闭模型应用于渤海潮流模拟,通过流速分解的初边值方法,计算机了渤海全海区潮波系统,潮流结构,结果与观测符合较好。计算同时给出了湍粘性系数和湍动能的时空分布,比较常湍粘性系数和湍的垂直抛物分布及湍能封闭模拟表明,湍粘性系数的同不同选取会对流场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7年8月海洋湍流微结构剖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上层湍流混合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强混合发生区主要为北部陆架陆坡区域,陆架底混合层湍耗散率可达10^-5W·kg^-1异常高值.深水区温跃层以下,湍耗散率大部分为10^-9w·kg^-1量级,然而存在较多小尺度过程产生的强湍流薄层,其湍耗散率达到10^-7w·kg^-1量级.在吕宋海峡附近,观测到西太平洋次表层水入侵南海,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湍流耗散和混合.混合系数γ的分布显示,Osborn模型估算南海混合率γ取0.11为佳.利用Richardson数对观测到的垂向热扩散系数参数化,发现陆架陆坡区和深水区的垂向混合有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夏季南海北部海洋混合的微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7年8月海洋湍流微结构剖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上层湍流混合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强混合发生区主要为北部陆架陆坡区域,陆架底混合层湍耗散率可达10-5W·kg-1异常高值.深水区温跃层以下,湍耗散率大部分为10-9W·kg-1量级,然而存在较多小尺度过程产生的强湍流薄层,其湍耗散率达到10-7W·kg-1量级.在吕宋海峡附近,观测到西太平洋次表层水入侵南海,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湍流耗散和混合.混合系数γ的分布显示,Os-born模型估算南海混合率γ取0.11为佳.利用Richardson数对观测到的垂向热扩散系数参数化,发现陆架陆坡区和深水区的垂向混合有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峡断面温度结构及流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采用POM模式,利用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风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并考虑M2分潮作用,对渤海海域的温度,流场的三维结构进行数值计算,根据数值模式的计算结果,重点分析渤海海峡温度结构和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风应力和SST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渤海海峡的水交换流型,温度结构和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于高精度电流守恒格式的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轴向磁场作用下导电流体的湍流Taylor-Couette流动进行计算.在等电势边界条件的同心圆筒中,磁场与感生电流引起的反向周向速度分布、以及其对平均流动的影响被揭示出来.采用两种不同的湍流流场平均方法,将湍流中的全部脉动划分为平均流动(Taylor涡)的贡献和湍流的贡献.通过计算不同磁场强度下的湍动能的分布,对比分析轴向磁场对平均Taylor涡流和湍流两种贡献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密度分域的混合湍流模型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数值计算和实验结果评价了一种基于密度分域的混合湍流模型.实验采用高速录像和LDV测量技术观察了绕Clark-y型水翼云状空化随时间的流场结构变化和速度分布.数值模拟中,基于非定常空化的流动现象,建立了一种基于密度分域的混合湍流模型,并分别应用不同的湍流模型计算了绕水翼非定常云状空化流动.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分域湍流模型能够更好地调整流场内的湍流黏性,精确捕捉到空穴形态和空泡脱落的非定常细节,时均流场速度分布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湍流边界层的空间模式DNS的入口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湍流边界层的空间模式直接数值模拟(SDNS)的入口边界条件, 应能反映上游湍流的特性, 这是一个难题. 建议将由时间模式直接数值模拟(TDNS)得到的充分发展湍流流场(只需要一个时刻的流场)以适当方式转换成SDNS的入口流场. 计算证实该方法可行且有效. 还发现在适当的时空转换关系下, 由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所得的充分发展湍流的各种统计量, 不仅在定性上, 而且在定量上均符合得很好. SDNS得到的充分发展湍流的平均流剖面、湍流Mach数、各种量的脉动均方根值和Reynolds应力等沿平板法向的分布也都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陆架陆坡潮成内波的二维三层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构造一三层模式,研究了强跃层存在情形下内潮的生成与传播特性。研究表明内潮显著依赖于层化结构(层化强弱、各层厚度)。内潮存在可观的斜压余流,陆架上可达8cm/s。此外,在陆架坡折区,第二模态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4.
ECOM模式在丁字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河口、陆架和海洋模式(ECOM模型),引入干湿网格法模拟潮滩涨落的改进,并建立丁字湾及近岸海域的三维变动边界潮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湾口拦门沙、湾内水道和人工围海等地形特点。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符合良好,较好地刻画出丁字湾M2分潮潮流场的时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5.
MD-82飞机客舱环境流场的HWA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热线测速技术以高于湍流最小时间尺度的分辨率,精细测量了MD-82飞机客舱环境中的条缝型送风口射流流场和个性化送风口射流流场.对流场的平均速度剖面、湍流度分布、湍能谱进行了分析.平均速度的变化揭示了离开出口后流场速度的衰减规律.湍流度表明了湍流流场脉动剧烈程度和湍流扩散发展规律,是各种尺度的脉动分量叠加的结果.对流场的湍能谱分析展现了惯性子区的存在,能量从大尺度的含能区通过惯性子区传递给小尺度结构并最终耗散为热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群体互扰下的风场绕流和风压分布问题.改进了流场模拟大涡模型的亚格子应力的湍动黏度,以改善大涡模型对壁面湍流的描述,在壁面处得到与直接数值模拟(DNS)相近的结果.基于此种改进的大涡湍流模型,在单物体和3个物体绕流情形下,分别选择结构刚性模型和弹性模型开展了流场和风压的数值模拟,得出相应的绕流特性和风压分布并与运用其他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本文提出的改进技术.同时,计算表明,单物体和3个物体情形下的流场特性和风压分布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对南海南部的SST及混合层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TKE模式能够模拟南海部的海表面温度SST以及除南海南部5月中旬以外的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5-6月,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的日变化,风的混合作用抑制了SST的日周期振荡。春季夏季风爆发期间,南海海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与短波辐射和风应力相比较,是一个对SST的混合层影响较小的量。在春季南海部,短波辐射作用能使SST升高的最大值约为4℃;潜热和感热通量能使SST的下降的最大值为3℃。风应力对南海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起着决定的作用,并能使其深度加深20-30m,而短波辐射则使混合层的深度变浅2-3m,潜热和感热通量会使混层的深度加深1-2m。在春季南海南部,热通量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与风应力相比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18.
油水分离旋流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油水分离旋流器内部的流场分布。油水混合物中的水被作为流体相,油被作为颗粒相。流体相的控制方程为连续性方程、N-S方程,其中结合了修正的Prandtl混合长湍流粘性模型,颗粒相的控制方程是浓度扩散方程,流体相与颗粒相之间的相对运动由代数滑移模型确定,全部控制方程用Patankar-Spalding的SIMPLE算法求解。计算程序取名CYCLON,用通用形式写出,用户只要输入旋流器  相似文献   

19.
高速超高压水射流喷管内外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选用了应用最广泛的涡动粘性系数法中的-κ-ε模型对高速超高压射流辅助钻井钻头井底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高速超高压射流的结构特性和喷管内外流场的分布规律。模拟精度基本达到了工程技术要求。对高速超高压射流喷管内外湍流流场的全场数值模拟表明,高速超高压射流井底流场是由射流冲击区,漫流区,涡流区和返游戏我组成的,对于有较大锥形角的斜面或曲面内流道喷嘴,一般可不必考虑流体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风作用下高层建筑周围的空气绕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得到高层建筑外表面上的风压分布及其他流场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