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厦门大学乐爱国副教授所著《道教生态学》2005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25万字,分为道教生态智慧的历史渊源、道教生态学的哲学基础、道教生态学的理论要素、道教生态学的伦理建构、道教生态学的现实延伸等部分。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生态思想,试图建立“道教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书中认为,道教的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要素;道教提出“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构成了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不仅展现了今天所需要的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且看到了可供今天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天下图》被认为是朝鲜李朝时期制作的圆形世界地图,但其制图思想来源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基于对《天下图》中"海外五岳"、昆仑山、天台山和三天子章山在道教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认为《天下图》反映的是道教天下观,因此,其制图思想极有可能来自道教,甚至为道教所创,其"圆形结构"是道教所秉持"浑天盖地"宇宙观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道教思想与数学思想的互动曾产生过积极效应,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秦九韶本着"数与道非二本"的观点,在"大衍求一术"中将道教思想与数学思想的互动体现得十分充分。在中国传统科学中,天文历法与数学的紧密结合本身也体现了这两个领域之间需要思想互动。二者的互动研究对于开辟从文化史研究数学和从科学史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新视角富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曲安京《周髀算经》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国古代天算名著,它的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周髀》系统论述了我国古代三大宇宙学说之一盖天说。原书作者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盖天说的算法体系与宇宙模型,曾绘制了著名的“日高图”与“七衡图”。此二图...  相似文献   

5.
南京图书馆藏《回回历法》是最近发现的一个清抄本《回回历法》。这一个版本有完整的“加次法”,并有与明史《回回历法》立成造法部分相对应的十份立成表,还附有两个算例,对于回回历法的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这一版本中的“加次法”可以进行实际运算,并五可得到正确结果。南京图书馆藏《回回历法》为明史体系《回回历法》最原始的版本,其编者可能是黄百家。  相似文献   

6.
道学之名,典出于<隋书·经籍志>,指的是以"道"为宇宙万物发源和思想根基,以道家学派的发生、发展流变为对象,以探索宇宙、生命和社会奥秘为目标,以发掘生存智慧为指归,以道为终极人生关怀的学说.长期以来,道学在思想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医学、养生、天文学、历算等多学科角度来探讨"道学"的内容和现代应用价值,这是当今道家、道教学术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中国有着自成体系的物种分类思想,道教中的物种分类思想则是其中最丰富与最突出者。本文认为道教中的物种分类方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言语层面的物种分类;其二是本草学层面的物种分类;其三则是易学层面的物种分类。对于物种的起源与演化问题,道教则认为是由道生成元气、阴阳、五行等创始元素,再由这些创始元素创生诸物,诸物种并非固定不变,在一定条件下能突破物种的界限而相互变化。  相似文献   

8.
道家、道教的生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教丰富的生态思想中包含美学思想.道家、道教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个以自然主义为特色的完整的生态美学体系.当然,道家与道教在这方面有区别,但共同性更多.道教继承了道家生态美的主流思想,以生命为基点,对道家生态美思想进行了细化、拓展.在审美实践方面道家、道教也有贡献,其审美思维及相应的实践方式是反认识论的、直觉体验型的,他们还基于自己的生态美学观勾画出了生态人的楷模和理想生态社会的蓝图,并为此做了努力.道家、道教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审美实践卓然高妙而独具一格,能够给予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其技术主义社会一种新范式的冲击,对我们推进当代生态哲学发展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特色就是极为推崇道家和道家思想,这就是李约瑟的"道教情结".这种情结的形成与他在1945年10月相遇访问河南大学初识<道藏>有缘.本文叙述了他形成"道教情结"的背景,访问河南大学的过程,看到<道藏>的惊喜,同河南大学的联系,道家思想使他成为有机论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编译的《格物入门》、《格物测算》等物理学教科书,曾长期作为清末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及部分教会学校的教科书,《格物入门》还曾被引入日本并刊行了多个版本。通过分析发现,两书均以问答体例编撰,极力展示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并注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便于学生接受,重视实验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普及科学常识、破除迷信思想,同时还注意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渗透,重视物理学术语的使用,对促进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