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热裂解色谱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P(S-co-MMA)共聚物的组成,並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比其它两种方法简便、快速,而热裂解色谱法较优于红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热裂解色谱法测组成的标准偏差都小于1%.  相似文献   

2.
利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丙烯腈-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和热裂解机理。  相似文献   

3.
用DSC技术研究了丙烯腈共聚物的热行为以查明含卤代羧酸共聚单体对PAN热稳定化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有溴代羧酸(BrAA),氯代羧酸(ClAA),丙烯酸(AA)及衣康酸(IA)四种共聚物的环化活化能相应为86.2,158,128,102kJ/mol,其中以PAN/BrAA的环化活化能最低,并且与PAN/IA及PAN/AA相比,可以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热稳定化反应,有助于缩短热稳定化时间。实验还表明,在热稳定化效率方面共聚单体BrAA优于ClAA。对于卤代羧酸共聚物的环化反应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苯乙烯-丙烯腈无规共聚物(SAN)在二氧六环(DOA)中的碱解行为.结果表明聚乙二醇(PEG)能促进SAN的碱解,尤其是促进腈基转化为酰胺基;随反应时间的增加,酰胺基进一步转化为羧基;PEG分子链长对于SAN碱解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硼酸酯偶联剂干法改性沉淀白炭黑,并将此改性沉淀白炭黑(SiO2-EB)填充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共聚物中制备复合材料(SiO2-EB/ABS).运用FE-SEM观察到经过硼酸酯处理的沉淀白炭黑的分散性较改性前的明显改善,即单个颗粒间黏结团聚明显降低.通过FT-IR和TGA手段证实在沉淀白炭黑表面存在部分偶联的硼酸酯分子.通过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测试表明,改性沉淀白炭黑在ABS塑料中最佳填充范围在7.5%~10.0%,其中填充10.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比未改性的填充复合物分别提高了18.1%和40.2%.随着改性沉淀白炭黑的填充以及填充量的增加(5.0%、7.5%、10.0%、20.0%),所得复合材料的分解温度由纯ABS的410.3℃逐渐提高到416.6℃(改性沉淀白炭黑填充量达10.0%),材料耐热性能有所增强.对于复合材料拉伸断面的表观形貌,FE-SEM观察结果显示改性沉淀白炭黑在ABS复合材料中分散性能良好,填充量达到20.0%时仍然无明显团聚,且与ABS基材界面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羟基多壁碳纳米管(MWCNT-OH)为导电材料,采用原位自由基溶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St-co-AN)为基体的P(St-co-AN)/MWCNT-OH导电复合材料.利用MWCNT-OH与P(St-co-AN)间的共价键相互作用组装成一种对有机溶剂具有强烈响应性能的气敏传感薄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WCNT-OH与P(St-co-AN)间主要通过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紧密包覆,改善了相容性.气相性能试验表明:有机溶剂的响应行为主要受相似相容产生的膨胀模型控制.原位法构筑的传感薄膜表现出快速的响应性、良好的恢复性及重复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乙酸乙酯为分散介质,在回流状态下,利用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不加任何稳定剂且无搅拌的情况下,制备了聚(丙烯腈-苯乙烯)微球。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共聚物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苯乙烯的加入削弱了丙烯腈的结晶完整性,从而使聚合物的熔点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苯乙烯加入量的增加,微球的粒径有增长的趋势;在不同苯乙烯浓度下获得的共聚物微球粒径分散系数值均较小,即获得了单分散共聚物微球。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S)对核壳丙烯酸类树脂(ACR)进行分析.ACR样品在500℃条件下进行热裂解,裂解产物通过BPX5石英毛细管柱分离和质谱鉴定,获得了ACR在热裂解条件下的特征化合物.并通过对已知均聚物同条件分析的验证,找到了ACR各个热裂解产物的来由,从而确定了组成ACR共聚物的单体.对ACR丙酮不溶物的分析,初步探索了ACR粒子的内部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9.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并用元素分析,DSC,TGA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三元共聚物具有好的耐热性能,玻璃化温度和热稳定性随共聚物中NPMI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将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耐热改性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叶蜡石协效提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磷酸蜜胺盐(MP)复合材料体系的阻燃性能,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极限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实验、热重分析、熔体流动速率测试、扫描电镜分析以及动态频率扫描测试,研究叶蜡石对PET/ABS/M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叶蜡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当叶蜡石质量分数为4%时,其与MP协效阻燃性能最好,残炭率最高;体系的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随叶蜡石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 ( BPO)为引发剂 ,在 1 ,2 -二氯乙烷溶液中进行了丙烯酸接枝 ABS树脂 .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丙烯酸接枝 ABS产物在 1 71 7cm- 1处出现了明显的 C=O基吸收峰 ,证实了丙烯酸接枝到了 ABS树脂上 .研究表明 ,接枝率随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的增加 ,开始时迅速升高 ,以后只略有增大 ;随反应温度的升高 ,接枝率增加较快 .根据实验结果 ,推测终止反应主要为接枝链间的偶合终止 .给出了接枝反应的初始反应速度公式  相似文献   

12.
采用油溶性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联吡啶(Bpy)与氯化亚铜(CuCl2)复合物为催化剂,在微乳液体系中对苯乙烯、丙烯腈进行了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对其聚合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AIBN/CuCl2/Bpy的配比,可以对该反应进行调控.同时讨论了乳化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乳化剂种类对聚合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聚乳酸/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三元共混物及吹塑薄膜, 并研究聚乳酸/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三元薄膜的力学性能、 光学性能、 流变性能、 热性能和结晶 性能. 其中,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为增韧剂, 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增塑剂. 结果表明: 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可改善聚乳酸/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薄膜的力学性能, 并提高聚乳酸的结晶性能.  相似文献   

14.
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聚乳酸/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三元共混物及吹塑薄膜, 并研究聚乳酸/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三元薄膜的力学性能、 光学性能、 流变性能、 热性能和结晶 性能. 其中,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为增韧剂, 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增塑剂. 结果表明: 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可改善聚乳酸/甲基丙烯酸甲酯 丁二烯 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单硬脂酸甘油酯薄膜的力学性能, 并提高聚乳酸的结晶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原油析蜡的问题 ,深入研究了防蜡剂分子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 .在实验室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苯乙烯 -马来酸酯 -丙烯腈三元共聚物防蜡剂 SMANE,对产物进行了红外表征 ;通过测定其在模拟油中的防蜡效果 ,考查了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单元化学计量数之比、酯化程度、酯链长度、混合酯链等结构因素对防蜡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苯乙烯、马来酸酯与丙烯腈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5∶ 5∶ 1 ,酯化比例为 1∶ 1 .5~ 1∶ 2的十六醇或十八醇的单一酯化物和复配酯化物对模拟油具有较好的防蜡效果 ,且分子内复配比分子间复配效果更好 ;同时也表明只有深入研究防蜡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针对具体情况研制有针对性的产品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相似文献   

16.
依据管理数学理论,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丁腈生产工艺,达到了降低单体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乳液聚合丁苯橡胶生产装置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了影响聚合产品门尼粘度的主要因素,给出了实用的门尼粘度计算公式.为了能很好地描述满釜操作反应釜压力-流量的动态特性,文中提出了一种反应釜压力-流量的自适应动态特性算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Four oil absorbents based on styrene butadiene (SBR), i.e., pure SBR (PS), 4. tert-butylstyrene-SBR (PBS), EPDM-SBR network (PES) and 4.tert-butylstyrene-EPDMSBR (PBES), were produced from crosslinking polymerization of uncured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 (SBR), 4-tert-butylstyrene (tBS) and ethylene-propylenc-diene terpolymer (EPDM). The reaction took place in toluene using benzoyl peroxide (BPO) as an initiator. Uncured SBR was used as both a pre-polymer and a crosslink agent in this work, and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was identified by IR spectroscopy. The oil absorbency of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was evaluated with the method ASTM (F726-81). The order of maximum oil absorbency was PBES>PBS>PES>PS. The maximum values of oil absorbency of PBES and PBS were 74.0g/g and 69.5g/g, respectively. Gel fractions and swelling kinetic constants, however, had the opposite sequences. The swelling kinetic constant of PS evaluated by an experimental equation was 49. 97×10~(-2)h~(-1).  相似文献   

19.
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自制的双锂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两步法合成出线型三嵌段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无规共聚物-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无规共聚物(PSI-PIB-PSI)。采用1H-NMR研究了微观结构及共聚组成,透射电镜(TEM)观察了聚合物的形态,动态粘弹性仪(DMTA)对热机械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四氢呋喃与活性中心锂的物质的量比(R值)为60时,可实现异戊二烯-苯乙烯(I-S)的无规共聚;TEM图表明聚合物PSI-PIB-PSI为两相结构,且随着苯乙烯(St)的含量的增加,相分离现象明显;当PIB/PSI的嵌段质量比为1/2,苯乙烯的质量分数为27%~28%时,该线型三嵌段共聚物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
ACS树脂改性PVC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丙烯腈(AN)、苯乙烯(St)在氯化聚乙烯(CPE)存在下进行悬浮接枝共聚,获得了ACS树脂.研究了不同用量ACS树脂对PVC流变行为、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用SEM观察其拉伸断面.结果表明,ACS树脂的加入改善了PVC的流动性,其效果比抗冲型ACR好.当ACS加入量为25%时,抗冲强度可提高2~3倍,而抗拉强度变化不大,同时热性能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