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6架俄军机闯美防空识别区北美防空司令部说,8架俄罗斯军机先后两天分别飞入美国和加拿大防空识别区,美加两国均派出战机予以拦截。据介绍,北美防空司令部由美国大陆防空司令部与加拿大防空司令部联合组成,主要负责北美地区领空防卫。美国媒体称,加拿大空军的两架CF-18战斗机在波弗特海上空拦截了距离加拿大海岸线大约40海里的两架俄远程轰炸机。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新闻发言人贾  相似文献   

2.
<正>尽管日中"撞船"事件已经过去,但日本右翼势力近来却不断骚动,并借机猛炒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进行反华宣传,甚至有右翼教授呼吁日本应当筹谋在东海发生"小规模战争"。同时,外界注意到,日本当局也颇有以此为契机提升军事实力的意味。特别是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词对译西洋概念,导致词语内涵在中国、西洋、日本三个语境之间游徙,终于定格为被中日两国共同接受的现代义,其典型一例是“科学”。  相似文献   

4.
“科学”名词探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代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词对译西洋概念,导致词语内涵在中国、西洋、日本三个语境之间游徙,终于定格为被中日两国共同接受的现代义,其典型一例是"科学".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辽宁师范大学及大连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举办的《中日科学技术发展比较》学术讨论会于8月1日至4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科技工作者与来自日本的11名学者共聚一堂。就双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紧张,热烈的讨论。大连市副市长薄熙来、日本代表团团长岛原健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济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 会议期间,日、中两国代表围绕“科技战略”“思想文化”“教育科学”等三方面的比较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双方学者认为:虽然中日两国国情不同,但是,两国在历史上就不断有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此次通过对两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历史  相似文献   

6.
比较中日的近代化,有如下异常不同点:第一,在中国,农本主义者强烈反对近代化,与此相反,在日本,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第二,在中国,由于鸦片的流入造成白银外流,与之对抗,本应增加出口产品的生产,然而都进展不利,在日本,发展出口产业是日本成功之处;第三,在抵抗外敌而成立统一政府这一点上,两国存在很大差异,要阐明上述问题,就需要考虑国际形势等因素。但是,既然在相同条件下,有些国家能够发展而有些国却不能发展,那么,要判断近代化当否,就必须考察在此以前的各国的国内状况。 论述近代化,虽然面临着诸如选择何种技术,当时的政府采取何种政策等问题,但是,近代化成功与否的差异并不取决于此。  相似文献   

7.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西方测量学开始传入中日两国,通过对当时两国的测量学典籍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中日两国引入西方测量学内容上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来探究引起这些不同特点的社会原因,并从中窥视出近代科学技术在中日两国发展不同结果的前奏。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在16世纪的国际形势的背景下,大致在同一时期接触了西方文化。这是稍微有点世界史知识的人周知的事实。对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化,日本几乎停留在不关心的状态,但必须承认中国却多少有一些交流。 不过,如果我们把目前的问题限制在与现在的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有关联的系统中进行考察,那么就可以把古代的中国与西欧的交流暂且不考虑。也就是说,本文想以16世纪以后作为考察对象(就如标题所示),特别是以日本的江户时代后期(18世纪初期~19世纪中叶)为中心展开论述。 围绕引进西方文化的诸多问题,在日本主要是在称为“洋学(史)”的学部领域中进行总的研究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处于先进文化圈的中国,在其媒介者的意义上对日本  相似文献   

9.
2010年9月24—26日,第10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联合主办,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承办,主题为历史上的水稻、水利、水运。来自中、日、韩3国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西方测量学开始传入中日两国,通过对当时两国的测量学典籍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中日两国引入西方测量学内容上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来探究引起这些不同特点的社会原因,并从中窥视出近代科学技术在中日两国发展不同结果的前奏.  相似文献   

11.
<正>"河豚鱼计划"是日本在侵占中国东北后提出的一项计划,企图采取扶植、亲善犹太人的政策,来巩固他们在"满洲国"的统治,并影响英美的对日态度。日本人把犹太人比作河豚,认为要去其"毒素"后,再食其美味,故有此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力度,向关内步步紧逼,引起了英美法苏等国不满。由于英美等国拒绝对"满洲国"进行投资,致使日本军队虽然占领了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国初期,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曾经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日本当时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有领先的成就。为了向日本医学界学习经验,借助20世纪50年代中日两国蓬勃开展民间外交的契机,并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自过问,1956年以小宫义孝为首的由5名专家组成的日本防治血吸虫病医学代表团应中华医学会的邀请来华访问。这次访问的影响在某些以英文文献为主的研究中得到极高评价,但中国国内的有关研究大多数完全忽略了这一段故实。本文根据档案、中外医学文献、小宫义孝本人著述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梳理了日本防治血吸虫病医学代表团访华的来龙去脉,重点关注了中日医学家在专业问题上的合作交流。本文认为:小宫义孝代表团的来访并未对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目标产生决策性的影响,但是日本学者的确向中国医学界传授了无可取代的实践经验,帮助解决了防治工作中的难题,并体现出真诚的合作态度。日本学者建议的一些具体措施很快被中国随后的防治工作所采纳。在当时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日本防治血吸虫病医学代表团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可贵且富有实效的国际医学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3.
<正>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核攻击,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8月10日,日本请瑞典和瑞士向中、美、英、苏四国转达愿意投降的决定;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投降。如果美国不投这两颗原子弹,日本会不会这么快投降呢?  相似文献   

14.
宋人在《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这是记载日本妇女来到宋代中国,遇到宋朝美男子就要而主动献身,日的是生下后代,来给日本改良人种。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7,(23):42-43
传单从天而降1938年5月20日清晨,日本长崎一家寿司店的老板打开店门,突然发现门前到处是传单。传单上印着汉日对照的文字:"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  相似文献   

16.
华冈青洲是生活于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医家,以研究麻药、完成世界首例乳癌切除手术而闻名.青洲所开创的"华冈流"医学流派尊崇中国传统医学,同时吸收荷兰外科技艺;其核心理念为"内外合一、活物穷理".通过对华冈青洲及其集大成之弟子本间枣轩之生平、业绩的扼要介绍,将其与汉代医家华佗相比较,引发读者对中日两国科技发展史中异同点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历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到独创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起点无疑要高于日本,然而首先以独创性成果贡献于近现代世界科技宝库的却是日本。1886年,日本的北尾次郎提出大气运动及台风理论,中国类似的创造是竺可桢于1926年提出的中国气候脉动理论;1899年,日本的大森房吉开始研究地震的初期微震,中国的李四光于1929年写出论文《东亚的几个特别构造型》;1904年,日本的长冈半太郎提出原子的电子环结构模型,1923年,中国的吴有训用实验证实了著名的康普顿效应。两国技术发明的差距也大致如此:1909年,日本的秦佐八郎合成606,中国的候德榜则在1942年创造联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和日本,在受到西方影响之前,两国文化相通、国情相若,随后又在大致同一时期面临西方势力的严峻挑战,并且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境遇不可谓不似。然而,这一切的结果却几乎有天壤之别,日本成功完成了近代化进程,中国却步步沉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甚至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正>不久前,法国和日本的科学家们发现,在日本伊豆的式根岛周围海水中生活的珊瑚,或许存在着解决世界其他地方珊瑚礁生存危机,以及为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生存秘方的答案。因此,日法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考团队希望在该岛能够找到挽救濒危珊瑚礁的线索,从而帮助珊瑚礁免受气候变化的侵害。虽然珊瑚礁仅覆盖了全球海洋0.2%的表面,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明代末叶至清代末年,与日本江户至明治时代,在历史年代上相当。其间,两国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物理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交流与影响。17和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包含物理学知识的著作传到日本。19世纪50至70年代,来华新教传教士译述的一些物理学书籍在日本被注释翻译,甚至用作教材。明治维新的成功和甲午战争的结局,使两国之间科技交流的态势发生逆转。20世纪初,中国根据日本的物理学教科书翻译和编译了许多书籍。同时,中文物理学名词在相当程度上也受到日文汉字译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