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龙兴元 《科技信息》2012,(36):I0233-I0234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的生活习惯、锻炼习惯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状况,对由靖师范学院共263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生活习惯的调查和体质状况的测试。生活习惯调查采用《生活方式自评量表》,体质测试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显示,滇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习惯表现不尽相同,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运动时间不足,饮食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体质健康;同时,体育锻炼与身体成分、体质综合得分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结合以上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1421名大学生的饮食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不同民族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饮食行为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饮食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饮食健康教育和饮食干预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宋晓琳 《科技信息》2013,(20):322-324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专家访谈、文献资料与数理统计方法,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视角上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以实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条件,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运作中构建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主要构架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体、文化、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寝室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其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和道德建设影响非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均来自全国各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非汉族大学生比例相对其他非民族地区高校来说较高.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信仰和风俗习俗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少数民族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以吉首大学寝室文化建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SPSS软件分析方法,详实地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4个文化层面的现状,并根据调研和统计结果,提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教育关系到人们认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而学校更是在健康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学模式的辅导,使他们系统地掌握健康保健的知识,更好地建立全新的健康观念,激励他们自己采取决策,继而确立个人的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少数民族巴马地区长寿老人的典型考察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方 式,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等方面进行调查研 究,探讨广西农村居民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居民健康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少数民族巴马地区长寿老人的典型考察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方式,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等参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了广西农村居民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少数民族的养生健身行为主要存在于竞技游艺、宗教禁忌、饮食生活等民俗中,是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维持健康生活的主要方式.其中许多内容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习惯相一致,对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构建全民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健康第一”思想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需求,为探索民族高校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对10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生殖健康知识需求调查.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不足,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知识.结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殖健康教育存在需求,高校有必要结合民族特点在民族院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培养科学的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在既无有效药物治疗又无疫苗预防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防控意识,还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辐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的有效防控,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健康观念因各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自成体系,本文从自然体系的和谐、个人的均衡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深刻分析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与其自身价值观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维系民族地区群众健康、社会情感和社会结构稳定的给养脐带。为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比较、逻辑分析等方法管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群众生活质量的历史与现实关系,可以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里依然具有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体现社会民主自由、创造经济机会、搭建社会机会平台、构筑社会安全保障、规范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守卫地域环境等多元价值功能,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升生活质量有益手段。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加强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体育参与;充分发掘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合理、有效配置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培育和发展与少数民族群众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共同体”组织;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营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了问卷调查、咨询调查、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内蒙古中型城市居民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特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居民早已将健康意识提高到一个高度的认识,每天利用空闲时间在经常的锻炼着.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有效的组织,不同群体锻炼者行为具有极强的自发性、随意性.他们锻炼的内容、锻炼时间、次数、活动的场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身体承受运动负荷大小而临时决定.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性,使得部分中型城市发展规模及锻炼环境场所仍然处在比较落后状态,是影响内蒙古部分城市居民锻炼行为较随意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处于中国的中部,其毗邻的省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之地,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武汉市散杂居民族多。因此,研究其生育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武汉市散杂居民族生育行为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文化、性别、经济状况、夫妻感情等维度分析武汉市散杂居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育行为。并结合当前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做好城市散杂居民族生育工作的新思路:一,加大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提高散杂居民族生育服务水平;三,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建立网络管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以提高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水平.方法在吉林市丰满区的11个社区内随机选取148名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组中开展控制高血压知识讲座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健康教育前后两组的认知得分、健康相关行为得分及血压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的认知得分和健康相关行为得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认知得分、健康相关行为得分、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自我管理水平及有效控制血压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索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行为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与健康促进意识整体较强,体育健身锻炼态度积极,锻炼动机明确。但是,目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项目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锻炼活动项目内容较单一,组织形式呈现自发松散、无序状态。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主要因素是时间限制,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指导,公共体育服务配套设施不足。探讨社区居民健康促进的对策,为政府能够将体育健身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不利因素,为促进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从健康城市的概念着手,诠释了健康城市的内涵和健康观的转变,探讨健康城市构建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指出健康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深化居民对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的意识,建设健康城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攀枝花少数民族近现代社会转型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是新中国的成立,给攀枝花少数民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在政治上获得了身份地位;第二时期是1965年的"三线建设"时期,植入式的城市模式对攀枝花少数民族的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第三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攀枝花民族地区的劳动生产力,使少数民族生活由贫困奔向小康.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体现出两个特点:即跨时代的两重效应和失败与成功并存.总结近现代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攀枝花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