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使命是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公众不断加深对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性的理解,从而破除封建迷信,正确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2.
<正>《科普研究》(双月刊)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专业学术期刊。它的刊文范围包括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普展教、科学与文化等领域。本刊从"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坚持聚焦中外科技传播前沿动态,促进科技的传播与发展,为广大科技传播和科普工作者搭建一个活跃学术思想、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努力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  相似文献   

3.
从太原市科普工作现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论述了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并从制度上保证科普工作的各项投入,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生产发展的第一因素。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近年来,安徽省科普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科普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科普传播形式多样,科普活动内容丰富,公民科学素养逐步提高,全省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科普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阐述了美和科学美的涵义,提出了"科普美"的内涵和审美形式。该文认为:大自然之美是第一性的;科技工作者对自然进行美感审视,感受到的"科学美"是理性的、意象的美,是第二性的;科普创作者对"科学技术"进行审美,通过创造性劳动,将"科学美"整合、演绎为感性的、具象的"科普美",是第三性美学作品的审美形式。科普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运用文学艺术的心灵与笔触去释读与演绎科学技术",让受众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纷纷制定各种战略和政策,从青少年开始抓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近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国家科普工作能力建设的意见>等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科普先行.科普教育全民化,已经被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7.
正这里,是花海田园,诗意的山水在向人们招手示意;这里,是科普重地,大中小学生们在这里不断迸发出别样创意;这里,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邀你见证科技的当下与未来;这里,是魅力乌当,一个经济与社会跨越发展,科技与科普交相辉映的地方。近年来,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乌当区科学技术协会全方位、多途径积极组织、推动科普工作,向人们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相似文献   

8.
王章豹  王克 《安徽科技》1998,(4):12-13,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新形势下要把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放在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身上。新时期我省的科普工作要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层次对象的特点,将科学知识的普及、实用技术培训与科学思想的宣传、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弘扬结合起来,将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与基础科技知识、科普常识的传播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省广大公众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思想道德水平和科技文化素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太原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办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科普组织体系建设,加快科普场馆建设,加大科普投入力度,组织开展以弘扬科学精神、宣传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始,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对于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助推作用,该市启动了科普精品基地建设工作。截至2014年底,该市共认定昆明市科普精品基地18家。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促进了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科普的概念入手,论述了科普除具有启蒙的作用之外,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普已在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措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作者在文中还提出了科普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剑峰 《科技潮》2013,(2):36-39
社区是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的集中地区,也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典型和有力阵地。一说起社区科普活动,许多人的印象仍停留在或是"唱唱跳跳"的文艺演出、或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等几种简单的形式。但对业内人士来说,社区科普如何做到规范和长效是个难题。为贯彻落实《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科普社区的创建工作。如今,5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创新型科普社区创建工作进展如何,科普社区建设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相似文献   

13.
“十五”是大理州科普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科普工作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建立了大理州科学技术普及联席会议制度,科技宣传普及力度加大,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普投入增加,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入社区和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提高了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兽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央《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精神,为大力普及、吸收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北京市"科技为您创造美好生活——商业科技活动周"的成功举办,使科教兴  相似文献   

15.
甘海鸥 《科技资讯》2007,(27):226-22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进入21世纪的基本战略方针.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仅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科普教育阵地的科技馆,为更好的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本文在此就科技馆事业发展与科普教育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馆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科普专门人才的需要急速增加。为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针对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中国科协、教育部积极推进联合各科技场馆在高校培养高层次科普人才的工作。广东科学中心作为培养科普人才的首批试点科技馆单位,与高校成立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展示工程设计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专业方向培养特色,在管理与培养过程中均有创新。  相似文献   

17.
(一)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对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世界各国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最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而且要下大气力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并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物质资本也不雄厚,惟有人才是可以不断挖掘和利用的巨大潜在资源.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实现科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事关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百年大计,是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现实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1998,(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科技意识在不断增强,生活中的科技含量也在逐渐提高。特别是在近年来,国人的一日三餐由温饱型转向营养型后,人们追求的是健康、科学的饮食方式。于是为适应新的形势,各种各样的生活类科普报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他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也纷纷推出了科普专版与生活科学类专栏,直接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指导生活促进科技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科普会议精神,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大力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大众科学》杂志社于庆祝创刊百期之际举办“首届优秀科普作品评奖活动。”此次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不断增强,气象科普知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气象科技在不断发展,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步伐也要随之加大,对气象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公众对于突发性气象灾害的认识以及应对能力,有效地减少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破坏程度。本文通过对气象科普资源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气象科普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气象科普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方法与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