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节律与时间医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建 《自然杂志》1995,17(4):204-208
生物节律是亿万年自然进化赋予生命的一种基本特征。生物节律具有内源性和可遗传性,同时又受到环境信号的整合与校准。生物节律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导致了现代时间医学的建立。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在轮班作业和中毒控制等公共卫生领域,对生物节律的探索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认识思路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物节律,其中之一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在日落而息的阶段还有独特的时间长度要求,即一个正常成年人每24小时的昼夜过程中必须睡够8小时左右.今天,由于现代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睡眠对于有些人来说似乎是可以打破的规律之一.但是,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必然会受到惩罚,在睡眠问题上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2007,52(16):1978-1979
生物节律是一种植物内在的、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调节系统,它使植物得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来协调自身的新陈代谢以及各种生理过程,从而与外界环境保持同步.生物节律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参与植物发育过程许多方面的调控.随着拟南芥基因组的测序完成,近年来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许多生物节律系统组分得到了鉴定和详细的功能研究,如CCA1,LHY,TOC1,LUX和EPR1等;这些蛋白参与调控拟南芥的生物节律,形成一个复杂的拟南芥生物节律的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4.
当今的育龄夫妻都渴望生育出一个聪明健壮的孩子。但也许许多人并不知道,这种美好愿望的实现与人体生物节律密切相关。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人体内存在着近百种生物节律,人体的一切生化、生理活动(包括生  相似文献   

5.
长期医学研究表明,根据人体各种周期性生物节律的变化进行适时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和控制副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利用生物钟原理为患者治病已在诸多方面显现出良好效果,尤其对动脉压偏高、局部缺血心脏病、哮喘病乃至癌症病例都证明行之有效。生物节律疗法在美国正逐步应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并已成为医学界新视点。  相似文献   

6.
自从法国天文学家戴·梅朗观察植物从而发现生物节律现象起,到1979年已经过去250年了.此后,研究者们又获得了大量资料,证实自然界的生物节律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直到最近才真正弄清: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其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并非是某一局部的现象,而是一切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性的反映.生物节律是指各级(分子的、细胞的、组织的、器官的、最终包括种群和生物圈的)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量变以及由此引起的质变.譬  相似文献   

7.
药物在不同的时间内使用,其产生的效果和反应也不尽相同。 生物节律研究显示,早上起床后的2小时内,人体释放出较高水平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促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加上此时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最活跃,可导致血柱形成,血管阻塞和心肌缺血,坏死,而诱发心肌梗塞或心性猝死。 最近,德国心脏病专家旺·门敦教授指出,冠心病病人的药物治疗应根据人体生物节律来安排。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三类药物,即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的作用都受人体生物节律的明显影响。 研究显示,硝酸盐类药物三硝酸酯在上午服用能使冠状动脉扩张,而下午服用即使同样药量,对冠状  相似文献   

8.
人外周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仁宝 《科学通报》1986,31(15):1188-1188
生物节律,特别是昼夜节律,作为生物适应自然界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生命现象。已经有了许多研究,但关于受体的昼夜节律的研究还不多,目前为止还仅限于少数几种,如大鼠松果腺的β-肾上腺素受体、大鼠脑的α-、β-肾上腺素受体、M-胆碱受体、多巴胺受体和鸦片样受体等。最近我们报告了大鼠肝胞液和肝核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昼夜节律。至于人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睡眠障碍研究中心的大卫·G博士检查了297名一年级差生,结果发现这些孩子睡眠障碍发病率高达18%,是普通人群的6倍。这种睡眠病症的一般原因是,扁桃体和淋巴腺阻塞了儿童的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夜间多次惊醒过来。缺乏睡眠又会对智力发育、学习等造成影响。24个研究对象的扁桃  相似文献   

10.
●限制睡眠研究揭示了缺乏睡眠会导致严重慢性疾病的原因。人们上床睡觉之后的事情通常是私事,但是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8楼,睡眠是一件受到密切关注的事情——被试者的脸部和头皮被插上金杯形的电极以检测其大脑活动,用腕部脉搏传感器测量脉搏,用指套跟踪  相似文献   

11.
异常睡眠     
序言近年来,脑电波的发明给睡眠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个飞跃的进展。脑电波随睡眠的深度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以脑电波为指标就能客观地观察人类的正常睡眠活动。过去知道睡眠只有深浅度变化,然  相似文献   

12.
大约在250年以前,一位名叫简·曼伦的法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生物有机体具有"判断"时间的本领.他用实验证明,植物的叶子在一天24小时中发生定时的周期性运动.后来,其他许多科学家证实了他的实验."生物节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航空和星际航天事业的发展,方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生物节律学.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与睡眠     
睡眠缺乏会给心情、行为和判断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 ,这一点被多数人所认可。但它却不像过量摄入快餐食品或食糖以及运动过少不利于健康一样深入人心 ,毕竟后者是经过科学家们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而睡眠缺乏 (尤其是长期的睡眠缺乏 )对健康究竟有何影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最近 ,部分科学家提出的证据表明 :不良睡眠习惯和营养不良、运动过少同样是导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美国睡眠基金会的报告 ,美国人每晚平均睡眠 7小时 ,比 1 0 0年前少了 1 5小时 ,有 1 /3人的睡眠时间只有 6 5小时 ,甚至更少 ,远少于大多数睡眠专家所建议的…  相似文献   

14.
张远 《科学通报》2022,(1):27-38
睡眠是人的生命本能,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作为身体机能调节、恢复和增强的天然手段.统计显示,我国约有1/3人口存在睡眠障碍.日益增长的国民睡眠健康需求与落后的日常睡眠健康管理现状形成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形成从睡眠结构转换机制到睡眠质量监测与干预的理论与方法.本文深入分析了近几年睡眠感知、智能睡眠计算和睡眠干预的最新研究进展,分别展望了这个闭环体系中3个阶段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并结合未来数年的可行性从原理机制和方法措施角度提出建议,以期促进以日常需求为导向的睡眠健康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全面建立主动睡眠健康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以每天睡眠8h计算,人的一生南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的好坏,与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睡眠有4个要素.对睡眠的质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果蝇与睡眠     
研究睡眠的科学家现在可以清醒一下了.几十年来科学家对睡眠的研究结果仅仅是产生了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理论,对睡眠的真正本质认识不足,没有人能说出何种睡眠状态对人是有益的,但有科学家相信从睁眼睡觉的动物行为中能够得到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7.
睡眠占人生时间的三分之二。由于我们奉献出如此多的时间,人们就推想睡眠一定很重要。可是到目前科学家还不能明确睡眠对人体或思维的作用。人为什么要睡眠?二十多年的研究也尚未明确地发现真谛。也许睡眠是为了弥补一天劳累的耗损,也许除了有助于养精蓄锐。睡眠根本就没有补偿耗损之用,只是人们打发黑夜的多余的本能行为T在权衡这两个设想时,多数研究人员赞同前者。然而究竟弥补或者补偿什么,这又是争论之点。是脑子  相似文献   

18.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2,34(1):29-38
近年来动物行为学家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了普通田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定向能力,发现雄性田鼠的巢域比雌鼠大,因而比雌鼠有更强的空间定向和导航能力,而且发现多配偶制田鼠雄性个体的脑海马比雌性个体大,而单配偶制田鼠两性个体的脑海马大小没有差异。此外,大脑的颅内皮质和前额皮质对田鼠的空间学习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睡眠是动物行为的一种表现,绿头鸭在睡眠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是半个脑在睡眠,半个脑保持清醒状态。这种单半球的睡眠方式能使动物在睡眠中对捕食者作出快速反应。对于一些海洋哺乳动物来说,这种睡眠方式则能使动物在睡眠时游到水面进行呼吸换气。动物行为学家已经能够利用脑电图和测脑温技术对动物在睡眠期间的脑动态进行分析,这不仅对动物行为本身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而且也揭示了前所未知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19.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连续缺觉一周会扰乱700多个对健康至关重要的基因,从而影响人体生物钟、新陈代谢、免疫反应、抗压能力等,这意味着睡眠不佳可能对健康有长期广泛影响缺乏睡眠可能扰乱基因表达英国萨里大学萨里睡眠研究中心的德克扬迪克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征募14名男性和12名女性志愿者志愿者年龄在23~31岁,身体健康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在实验室进行两个阶段的睡眠实验,第一阶段连续一周每晚躺  相似文献   

20.
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早已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人类借助人造光源把黑夜驱散,同时也击碎了睡眠的自然节律。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到如今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不离我们左右,工作和娱乐对睡眠的过度透支,最终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睡眠问题。本期选自《自然》杂志的一组睡眠研究文章提醒我们:睡眠科学不容忽视,"好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