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论科学界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们遵守一套社会规范,维系着整个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秩序。正是在这个安定的、竞争规则明确的环境中,科学家们不断地为科学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在本文中,我们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机制促使科学家遵守科学的社会规范?换言之,科学界的社会控制机制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2.
在通常常见的科普图书类型中,或者是介绍科学知识,或者是介绍科学家,或者是介绍科学思想,或者是介绍科学与文化、社会等的关系。但是,即使在专门介绍科学家的传记类著作中,除了科学家一般的生平、经历和科学工作之外,如果涉及他(她)们的个人生活的话,有关爱情的部分也不会很长。因此,如果把一本科学家的情书集作为某种科普书推荐给读者,也许会显得有些不合常规。然而,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例外,也总可以找到一些理由。科学总是由人来完成的,科学家的生活也会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说哪个方面与其科学工作就没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  相似文献   

3.
1878和1882年间,美国科学界的一些关键人物在促成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电气照明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对他的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科学家开始把他看作同人,而爱迪生也自以为是科学家。但是,爱迪生在科学家和美国公众中享有崇高声望和他自命为科学家,却激怒了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H.A.罗兰。于是,罗兰在1883年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替纯粹科学请命”。  相似文献   

4.
研究活动、研究方法、知识体系是掌握科学的三个要素,这也是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联性的主要因素。然而,将这些因素统一起来而成为科学的,正是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家,即科学是科学家与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方法创造新的价值的活动。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第二是由科学家所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第三是在科学家共有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行为方式合法化这一意  相似文献   

5.
《知识就是力量》2005,(5):80-80
在通常常见的科普图书类型中.或者是介绍科学知识,或者是介绍科学家,或者是介绍科学思想.或者是介绍科学与文化、社会等的关系。但是,即使在专门介绍科学家的传记类著作中,除了科学家一般的生平、经历和科学工作之外,如果涉及他(她)们的个人生活的话,有关爱情的部分也不会很长。  相似文献   

6.
科学传播需要科学家的参与.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强制性或鼓励性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家参与科普的激情.本文对2016年开展的科学家群体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提出促进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应该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正究竟什么是科学?最虔诚的答案应该是:科学是面对疑惑的好奇心;是对待实验结果的公正客观;是不断积累的新数据;是科学实验用的精密仪器。我们注视,科学家看见;我们呆望,科学家凝视;我们猜测,科学家知道。但是,仍然有修正派的学者质疑科学家作为魔术师的角色。思考一下我们对科学多么信以为真,即便是对非专业人士眼中的科学奇迹。原始人(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的类人猿、半猿人等,正如达尔文预测的)的进化取决于对几块发黑的塞伦盖蒂下颚  相似文献   

8.
杨建邺 《自然杂志》2011,33(5):294-299
本文以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之间为获科学发现优先权竞争的真实事件,探讨并阐释了科学发现优先权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维护科学家们的权益,激励科学家们的研究热情,加速加快在一个特定领域的科学知识发展,但它也能加剧科学家们相互间的争执,甚至导致个别科学家采取不适当、不合理的方法侵犯他人科学发现优先权。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物理学家或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竟然花大量时间、精力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呢?这里所说的不仅是向《科学美国人》写文章(它是供科学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科学家阅读的),也不仅是教本科生入门课程,而是真正尽力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对一般公众的讲演,来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资助主要来自公共基金。由此容易得出片面的原因:科学家要向纳税人解释自己所做的工作。若仅以此来看,便会吃惊地发现更多的科学家并不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存在着大量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洞到核竞赛和艾滋病,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科学的结果导致其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和恶化,同时很显然,没有深入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们的真正危险在于构造了一个基本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几乎没有人懂科学和技术。这就是“治病”的“良方”(例如,在国会535名议员中,大科学家出身的人屈指可数)。但这里我想要讨论的是普及科学的其他原因,这种科学普及工作是科学家职业日程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1.
灾害研究     
世界性科学难题的攻克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为了做到协同攻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习惯的作法是:确定总的科学目标后,制定一项国际合作计划,来协调各国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不久以前,许多科学家,其中包括美国前任总统科学顾问,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F.普雷斯(F.Press),提出从1990年开始进行“减轻灾害”国际科学合作计划,建议把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宣布为“减轻灾害的十年。为什么科学家们如此重视灾害问题的研究呢?原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效人是不会把科学与"虚假"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当今科学受到人们如此尊重的原因之一是,科学家们为探求真理而不带任何偏见地搜集证据。在像就智力、教育等这样的任何辩论中,"科学证明"这一词语往往能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不过科学家也早就承认科学界存在虚假因素,也就是存在一种倾向,有不少科学家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在得到的材料上进行一些有利的润色加工。有关虚假因素的最新例证是由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13.
<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1945年在《科学自传》中写道:新的科学真理与其说是靠说服反对者并使他们看到光明而获胜,莫如说是因为反对者终于死去,而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了起来。这段话很快在科学界获得共鸣,并被称为"普朗克原理",其含义就是"年轻的科学家比年长的科学家易于接受新的科学理论"。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像拉瓦锡、达尔文、麦克斯韦等人都发表过类似的看法,赫胥黎甚至直言老科学家无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已成为进步的障碍。但科学学研究上的几个相关案例并没有为普朗克原理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追求及其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每个科学家的嗜好、气质以及对科学的态度是千差万别的一样,每个科学家追求科学的动机和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科学的追求及其动机”是个很难讨论的题目.除此之外,在科学家的整个一生中,他们的动机很容易发生巨大的变化,的确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衡  相似文献   

15.
传播科学知识,功德无量──《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3月2日,《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出席座谈会的科学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沈允钢、匡定波、嵇汝运、戴立信.中青年科学家洪国藩、赵寿元、陈元光、卫志明、朱世豹、...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学位应该要求学生评估他们生产知识的过程。在科学家之中,有个奇怪的矛盾之处:按理说,科学的重点就是提出各种问题,但是有关科学家以及科学如何研究的问题是个例外。几十年来,关于科学的哲学、历史、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已经以正儿八经的形式进行,研究结果却很少被融入科学教育和科学实践中;即使有,也是寥寥无几。科学家也许不会明白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课题要怎样应用到他们的研究上,但科学并不是发生在与社会  相似文献   

17.
原春琳 《科学之友》2004,(10):34-36
时下,在一些学术网站的论坛上,一场关于中国有无必要进行“大科学”项目的论争“烽火”经久不息。这场“烽火”是由11名华人生物科学家点燃的。他们在致中国政府高层的一封信中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的改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几乎所有这些重大发现都不是在事先预测和计划的科研项目中取得的。与此相反,这些发现是通过科学家在小实验室中用各自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所获得的。相比之下,一些大型的生物医学计划科研项目不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反而阻碍了良性竞争,扼杀了科学家的创造性,也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的呼吁受到一些海内外科学家的热烈响应。但一些科学家也对此作出回应:我们做“大科学”项目是希望举全国之力,在一些科学领域让中国尽早进入国际竞争行列。唇枪舌战中,海内外科学家企盼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可见,这场争论,也许没有最终答案,但可以预见,它必将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注与科学政策相关的重要问题,旨在缓解决策者和科学家之间由来已久的紧张关系由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牵头,50多名科学家、政策专家和决策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在《PloS综合》上发布了40个"重要的未解问题"清单,即他们想要明确的最重要的科学政策问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杨先碧 《知识就是力量》2012,(3):F0002-F0002,1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也就说,看似感性的艺术和看似理性的科学之间并没有一条深深的鸿沟.两者做到极致之后是相通的。最高明的艺术,一定是符合科学家所发现的自然法则;而最艰深的科学,也能从中窥探到壮观瑰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科学探索中的美与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吾三 《自然杂志》2006,28(4):239-242
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美与真两个概念常常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科学家认为,虽然真的不一定是美的,然而美的却常常是真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相信:他们的审美感觉(或偏好)能引导他们达到真理。何以会形成这样一种信念,青年科学工作者是否应该培养审美感?这些问题引起人们的兴趣,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