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0月份,随着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国人的"诺奖情结"再次燃烧起,有人说是因为我们"不会"申请"诺奖"而导致与其无缘,也有人说"诺奖"评选本身就带有偏见,因此有与没有无所谓,还有人愤曰学术腐败导致"诺奖"在中国难产……为此,记者专访了科学史及诺贝尔奖研究者、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教授。杨是"诺贝尔奖史话丛书"和和《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辞典》的主编。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诺贝尔奖”□潘诚毅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启动了。1995年1月12日,第一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钱学森、黄及清、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获得“杰出成就奖”,各获得100万元港币的奖金。众所周知,钱学森...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14,(23):50-51
“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太可能的研究之实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技奖近日陆续公布,仍然没有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名字。为此,某报发表了“诺奖再让我们反思科技创新体制”的社论,文章指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也不是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面子问题,而是它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科研中的原始性创新有赖于宽松的研究环境、让思想自由奔驰的学术氛围以及勇于接受挑战的科研态度。而诺奖恰恰让我们见证了中国科技体制和科研政策中在这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奖你早就知道了,但是搞笑诺贝尔奖你听说过吗?颁奖典礼几乎与诺贝尔奖同时,出席颁奖仪式的常有一些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这可是“真大圣”给“假美猴王”颁奖哦!获奖者只能有60秒的时间发表获奖感言,如果超时,就会不断遭到一位8岁小女孩的攻击:“请停止!我好烦!”有意思的是,颁奖期间有这样一个传统,观众会不断地把纸飞机飞到台上,负责清理现场的居然是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十年来他只有一次缺席,因为那时他去领真正的诺贝尔奖了!呵呵,闲话少说,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好玩的!  相似文献   

6.
正在过去的几年里,好奇的科学家们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2019年的第29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又有哪些奇葩又有趣的研究获奖了呢?搞笑诺奖(Ig Nobels)创立于1991年,是一项对于真正的科学皇冠"诺贝尔奖"的善意的滑稽模仿秀,其官方宗旨是"奖励那些乍一看让人发笑,但随后却能让人深思的科学研究"。搞笑诺贝尔奖至今已举办了28届,其奖项包括生物、医学、物理、和平、经济、文学等固定奖项,  相似文献   

7.
学攻结合—中国走向诺贝尔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应该有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共识。而怎样去实现艰难的第一步——零的“突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坛。徐家跃先生在《科研本土化:通向诺贝尔之路》一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年第7、8期)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文论述的内容很多,笔者无意对全文作仔细的评述。这里要说的是,笔者赞同“本土化”的主张,却难以同意文内所说的据说是参照日本经验而提出的“先经济、后科技”的发展道路。文内明确写到:“在经济发展了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不仅水到渠成,而且能够保持科学前沿的整体处于高水平状态。”还说:“…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可淡漠诺贝尔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不可淡漠诺贝尔奖ChinaShouldNotForgettheNobelPrize¥//赵红州(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44)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有两项大奖是最能牵动国际社会的中枢神经的。一是奥林匹克奖,一是诺贝尔奖。有趣的是,我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家后,总会有国人怀此长久的疑问和感伤。2010年诺贝尔奖项揭晓后,类似的忧愁开始袭扰俄罗斯社会,因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俄裔物理学家问鼎了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0.
在日前举行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会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18场主题报告会上,一位研究生提问:在中国大陆,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回答说,诺贝尔奖是科学技术积累到一定水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个自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前些日子,见一重要科技报刊以“中国科学冲击诺贝尔奖是时候了”为大标题刊登了数位中科院院士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文章表达了科学家对我国科学界要在诺贝尔奖项上实现零的突破的急切心情和对我国基础科学发展现状的乐观估计。对此我的感想是:第一,中国科学冲击诺贝尔奖这一提法本身就似缺乏科学态度,可以说这是一个情绪化的口号。诺贝尔科学奖,实际上不是靠一时的冲击就可取得的。因为,那不是一项应用性科研课题,可以通过论证立项、制定计划、筹措经费、组织人员,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更不是一项建设工程,设计、招标、施工、…  相似文献   

12.
《甘肃科技纵横》2002,31(1):18-19
选错了奖励项目的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发现光电效应 19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告中说,由于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所以决定把本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他.  相似文献   

13.
2009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为使我校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2009年11月2日至4日,由科技处主办的第三届“诺贝尔奖论坛”在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举办了5场报告会。  相似文献   

14.
欧建成 《科技馆》2006,(4):32-32
为了配合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加深论坛的社会影响,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历史,并获得一次近距离领略诺贝尔奖得主风采的机会,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科技馆协办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2006年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成立50周年之际,记者就中国科学家冲击世界科技高峰问题,专门采访了中科院院长路甬祥。 诺贝尔奖当然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路院长说本世纪初的1901年设定了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已有700多人获奖,有6位获奖者是华裔,其中,扬振宁和李政道在获奖时还是中国国藉,所以说,有些人曾谈论过什么时候中国人可以首先获得诺贝尔奖,他们谈论的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6.
恒求 《今日科技》2006,(2):54-55
一年一度的各项诺贝尔奖逐一评出,又让中国人失望了一回,也让中国的时评家们又有机会高谈阔论,反思一下为何中国本土出不了得诺贝尔奖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日前在香港表示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信心。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香港举办“当代杰出学人文史科技公开演讲”,杨振宁教授作为8位被邀请的著名学人之一到香港中央图书馆进行演讲。杨振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任何一个地方要造就尖端科技都要具备4个条件:要有一批可能造就的年轻人;要非常有决心,没有雄心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要有优良的传统,例如崇尚教育的传统等等;要有经济的支持。他说,在这方面香港和台湾现在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内地这些年经济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还对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9.
1901年,以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遗产为奖金前“诺贝尔奖金”开始颁发,八十六年来有42个国家553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金”,其中获得5位以上的国家有18个,它们是:美国178人,英国78人,德国64人,法国43人,瑞典28人,苏联16人,瑞士15人,奥地利14人,荷兰13人,意大利8人,比利时6人,南斯拉夫6人,日本6人,阿根廷5人,爱尔兰5人。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多世纪来的梦想,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这些问鼎过诺贝尔奖的华人,成了几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诺贝尔年年评奖。年年花落人家,诺贝尔,几乎成了中国科学家和文学家们的心结。2002年度诺贝尔奖揭晓,在中国科学界和文学界,又溅起了多大的水花呢?我们无缘诺贝尔奖的症结究竟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