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驼祥子》的英译确立了老舍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其后的三英译本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海外读者对老舍作品的关注。四译本翻译风格各异,表明译者风格是原文作者写作风格与译者翻译特点结合的产物。四译本中最接近原著风格的译作是King译本。  相似文献   

2.
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作者自身的人文品格与悲剧意识,使老舍小说文化意蕴深厚。从孕育老舍创作的北京文化与旗人文化人手,探寻老舍文化心理的形成,并从市民阶层这一特定的人群出发诠释老舍小说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北京有个"兆龙饭店"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建的,且以乃父包兆龙先生的名字命名,这谁也不会有异议。北京有个"老舍茶馆",是北京一商贸集团公司开的,却用了老舍的名字。因为这个"老舍"是特指的已故作家舒舍予。而不是别一个老舍,故老舍家属对此提出了异议。我认为老舍夫人胡絜青老人的意见不是没道理。公司为何如此起名,这是明摆着的。假若大文豪老舍没写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茶馆》,如果不朽的老舍没那么大名气,谁还会抢着用他的大名呢?说通俗些,就是老舍被"利用"了。  相似文献   

4.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05-108
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身贫民家庭的老舍就开始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他用众多小说塑造了一批贫民形象。透过这些贫民形象内在精神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生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进一步探讨老舍笔下城市贫民形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的刊物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事,除去创作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作品外,还曾经主编或参与编辑过许多刊物。这也是老舍从事文学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记载着老舍所走过的足迹,也渗透着老舍所付出的心血,因而同样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为此,对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刊物的情况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文学比较研究》是一部见解深思熟虑、行文老到、耐人寻味的现代文学研究成果汇集。作者着眼于鲁迅、茅盾、老舍、丁玲、赵树理等文学大家,从新的视角深入开掘,显示出新的理论色彩。作者善于攻克难点,公正、客观地对待有争议的人物与作品。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学风,是本书所体现出的突出特色。作者采用比较研究方法研究新文学,这部论著堪称新文学比较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杨亚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47-48,66
老舍对两性的抒写,是考察其抒写重心和创作心态的一个难能可贵的窗口。通过这个特殊的窗口能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揭示得相当清楚,使研究老舍笔下的两性抒写极有意义极有必要。通过系统地阅读老舍的小说,概括出老舍小说两性抒写独特的特色,根据传统道德观念与老舍的情感倾向对其小说的两性抒写进行分类,探究和挖掘两性抒写在老舍小说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舍与英国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5):66-66
<正>老舍1924年秋赴英国时,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成为一名作家,那时他已27岁,连一名文学青年都算不上。一年后,一部令人捧腹的《老张的哲学》使他蜚声中国文坛,之后他又连续推出《赵子曰》、《二马》,到1929年秋回国时,老舍已是三部畅销长篇小说的作者,未来的文学事业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9.
老舍在他早期所写的长篇《二马》中,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几个中国人在伦敦约一年的生活经历。但《二马》不是一般的域外小说,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以华人域外生活来表现作者文化思考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老舍通过一个老中国国民马则仁与英国人相处的描写,比较了中英两国的国民性,暴露了老一代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作品又通过两个年轻的中国国民马威和李子荣在英国留学生活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博采中英伦理之长以重建中国伦理文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老舍是中国20世纪的伟大作家之一,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涉及老舍建国后创作及思想转变的文章却相对较少。从话语范型转变的角度出发,结合老舍的创作和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他在建国之后与革命话语范型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晰地划分为认同、反抗与疏离三个阶段。其中,从1950至1957年,是老舍对革命话语范型的自觉认同阶段;从1958年至1962年,是老舍对革命话语范型的不自觉反抗阶段,也即老舍的创作与思想对革命话语范型开始质疑,进入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审父"阶段;从1963至1966年,是老舍对革命话语范型的疏离阶段,并开始对古典话语范型趋同,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恋母"倾向。  相似文献   

11.
老舍在很多读者的脑海中往往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传统作家的记忆。部分评论者在老舍语言的研究上也限制了他的杰出成就,但实际上,整个创作生涯,老舍,几乎有半数的时间都用在欧洲地区,写异国情调的小说近1/3。老舍是闻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特别的语言风格在于锻炼口语,老少皆宜,配合了多种流派的语言,创新性地运用它们;揣摩拿捏欧化语法和句子,描述简单明了,专研和掌握这些风格,能让我们得到很多有用的启发。本文着重分析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风格形成因素,从老舍语言口语特点、审美特点、幽默特点、兼容特点和欧化特点五部分分析其语言形成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赶不上趟》的作者,胡絜青,老舍先生夫人。写作此文时年近八十。年近八十的胡絜青,被人称作“老北京”.她昵,也很自信:“对北京,我知道的不比北京百科全书少。”但是近几年,她不象从前那么自信了——“事事都有赶不上趟的感觉”.可不是!来访的法国朋友谈观感:北京到处在盖新房。她认为“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实实在在的,光是老舍的故居遗迹,年内就有三处要拆了盖新楼;她想建议开辟个“老舍故居”,主  相似文献   

13.
在老舍先生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悍妇"形象是其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沉重的颠覆,在老舍的小说世界中占有独特而光辉的艺术地位。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以及精神上的失衡和追求是其创作"悍妇"形象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4.
张桂兴先生历经20多年苦心编撰的《老舍年谱》,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它是老舍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过去已版的老舍年谱作了大量的补充、匡正,同时又有许多最新发现,可以称得上“集大成”之作。 在编撰体例上,该年谱作了一些创新。编撰者把老舍的一生分为青少年时代、异国生涯、齐鲁岁月、抗战风雨、赴美之行和建国  相似文献   

15.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全集》十九卷本,是老舍近半个世纪创作的总汇,具有空前的学术价值,对老舍研究无疑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意义。然而,由于编辑时间紧、投入力量少、运作方式欠妥、缺少专家学者参与等诸多原因,以至于造成了一系列无法弥补的资料性错误,如《全集》“不全”、内容删改、段句遗漏等等。详细分析了《老舍全集》的巨大成就、严重缺点及其产生这些缺点的原因,希望通过修订再版,使《老舍全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6.
老舍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 ,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品外 ,还曾经先后加入过许多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团体和组织 ,也相继担任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职务。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记载着老舍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留下的人生足迹 ,也构成了老舍一生中社会活动的缩影。因此 ,将老舍与这些团体和组织的关系及其所担任的职务情况理顺清楚 ,就构成了老舍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对老舍在抗战前结社及任职情况的考证 ,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巡警是老舍笔下城市贫民形象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舍塑造的巡警形象与其他作家不同,老舍笔下的巡警形象具有属性的双重性与性格的矛盾冲突性,这是巡警在庙堂机构与民间文化中均找不到自己的立场,从而陷入了身份迷失的表现.这些巡警形象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彰显出老舍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8.
老舍观察、感触事物非常精细。他认为:“写家们要心细如发,象女人那样精细”。“心细如发”,大抵是艺术家们感触事物的共同特点。但是,老舍的“精细”又大不同于别的作家,他有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欲从老舍感觉事物的方式,感觉力的表现形式,以及知觉能力发展演变等方面,探讨他小说中感觉世界的构造形态。一“感觉是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脑的手段”。②老舍的艺术感觉不单单是“环境刺  相似文献   

19.
《骆驼祥子》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其成功不仅在于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的语言。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是老舍先生在深入生活,深入人物内心基础上的匠心独用,体现了老舍语言的一大特点——实而不华,华而不虚,这些比喻具有鲜明的特色——乡土情结,俗而不俗。  相似文献   

20.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老舍运用他“始终保持”的“俗与白”(老舍语)语言,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济南冬天的胜景图。在写作艺术上,有显著的特色。 一、绘图色彩的技法,注重景物色彩的调配 绘图色彩讲究浓淡相宜。过淡,则苍白无力;过浓,又似感媚俗。作者深懂此味,在描摹景物时,总是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