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相似文献   

2.
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在诗歌语言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陌生化"直接显现在诗歌语言方面就是通过语法规则的偏离,通过隐喻、象征、意象拼接、跨跳等手法造成高度的语言变异,使得诗歌语言独立自足的生成运动和变幻的自律中呈现出陌生化。  相似文献   

3.
荷尔德林和尼采有强烈的先知情结,里尔克没有先知情结。三位诗人受希腊精神和德国新教精神的影响很大。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派诗人的代表,荷尔德林从德国新教虔敬主义的视角理解希腊,尼采接受了德国浪漫派和德国古典人文主义者的希腊观,里尔克是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精神的角度接受尼采和荷尔德林的希腊观,相比荷尔德林和尼采,里尔克更加追求艺术的唯美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环境引发儿童早期语言发展障碍甚至引起失语症"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儿童语言习得机制、儿童语言习得沉默期及儿童双语发展阶段的特点,儿童早期双语或多语的环境不会导致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和失语症。儿童语言习得是人类本身的奇迹,儿童双语甚至是多语的习得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有此天赋的语言习得潜力,儿童完全能够应付双语和多语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比兴"是一个富有包孕性和可阐释性的核心范畴,对其认识人们经历了由原初两种各不相同的诗体到诗歌表现手法和诗的特征等几个阶段,并进而发展为诗歌发生、创作、本体、接受和批评等各种"比兴"思想或观念。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理论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论"比兴"理论在其"内在理路"上的发展与当今后现代语境下个体化理解的创造性出场。  相似文献   

6.
陶沙  韩杰 《科技信息》2010,(24):175-175,17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文分析,认为翻译诗歌要意形结合。不仅要把握原作的意象、原作者的本意,还应该注重形式上语言、韵律、风格的使用,尽量与原作保持"形"的一致。译者应该在体现原作的范围之内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读到最接近原作的译作。应尽量避免译作中出现美文之风和译者中的"意象派",使意形结合体现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7.
皎然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以"诗僧"命名僧人诗歌创作群体的第一人,归因于他僧人本位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突出的表现在皎然的诗歌理想、诗歌创作和诗学著作中,蕴含着其处于唐代三教争衡和禅宗内部宗派分化的历史背景之下,立足僧人本位对诗、禅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对"诗僧"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助益之功,诗僧的创作更是为"诗唐"增添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诗歌被喻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而存在,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因此,译者需要从研究民族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诗歌意象翻译。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从文化视角着眼,针对诗歌中的意象,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9.
语言问题无疑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而对语言的划分亦标示了其思想行进的站点,具体表现为自然的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诗意的语言.自然的语言首先是诗意语言的开端,但却成为遗忘并被耗尽的诗歌.形而上学的语言首先表现为陈述,其次表现为生产和设定.根本上却是对自然语言一种形式化的强迫.诗意的语言一方面在现实中遭遇语言的沉默,另一方面却是试图对作为纯粹语言的自然语言,亦即家园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摹仿与诗艺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世界文艺理论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诗学》中关于"摹仿说"的阐释,认为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摹仿,还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富有想象力的摹仿,其中语言是衡量诗歌艺术的标准。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地从理论上对诗作了分类,进一步区分了诗与其它艺术,实现了对诗的艺术本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作为"70后"的重要诗人,徐南鹏的诗歌写作历程清晰地呈现了一代人的诗歌写作史和精神成长史,他的诗歌写作在贴近日常平淡而繁芜的生存场景中擦拭掉浓重的时间浮尘和阴影,在语言的节制和诗思的精深中发现了另一种生存景观。徐南鹏的以悲悯情怀直面工业文明,他对生命轨迹、自我的探寻、存在的本质、永恒的向往、死亡的拷问,都引人深思。我们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当下诗歌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意义与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释里尔克的诗歌主题。其一,对死亡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对死亡的真正意识应导向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其二,由死引出的对真实人生家园的追寻。我们的本性乃是孤独。对这种孤独应学会担当。其三.对死的肯定和孤独的担当离不开爱,唯有真正的爱才可承负人生的自然性裂伤。这种爱也是歌唱。  相似文献   

13.
宋明伟 《科技信息》2010,(2):164-164
运用"配对变语法"对20名工作和学习在大连的外来人员进行了语言态度问卷调查,发现在大连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来人口更愿意听到普通话的声音,认为说普通话的人受过更好的教育,更有魅力也更加富有,说大连方言的人更热情,更值得信任。并从性别、职业及来连时间三个方面分析了对语言变体的态度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学、诗学、美学等角度,分析叙述在诗歌表达中的必要性,并就诗歌语言叙述功能的多样性展开重点论述,指出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取决于诗人叙述的角度与思维方式、叙述的技巧——结构与解构、叙述的趣味性与意味性,以及叙述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等。同时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语言推进的几种可能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图书漂流"是一种崭新的阅读模式,"分享、信任、传播"是其活动理念。介绍了"图书漂流"活动起源,阐述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意义,探讨分析了图书馆在"图书漂流"活动中的角色,对"图书漂流"活动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周黎  柯丽女  朱璐璐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108-109,111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两个过程,能否较好地学习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过程能否得到较好地实施.目前在各大高校的英语课堂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阻碍,课堂沉默的现象日益显现,并且有蔓延之势.本文以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语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探索课堂沉默产生的理论根源、依据及其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韩礼德在其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中明确指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此功能还表示与情景有关的角色关系,如提问者与回答者之间的关系等。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从语气、情态和人称等方面对语篇的人际意义进行了研究,如李战子、黄国文、孙东菱等,他们的研究表明语气、情态和人称系统是实现人际意义的最主要方面。基于此观点,本文以诗歌"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例,分析探讨了人际功能在诗歌语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作者论述诗歌语言艺术特点的系列论文之一。它论述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特征、作用及其基本形式,探讨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形成原因并结合诗歌文本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钧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享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钧瓷命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以艺术审美为手段,以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语言为载体,将其文化内涵恰当地表示出来,这既是钧瓷营销之必需,又有引领人们发现美、享受美的作用。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钧瓷的命名不但要求造成产品之间的区别,而且还要凸显其亮点,产生"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功效,使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寄予微妙的情趣,获得审美的愉悦。钧瓷命名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体现在钧瓷企业、品牌及产品的命名上。  相似文献   

20.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