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巨刺螨属(Macronyssus Kolenati)和拟弱螨属(Paraperiglischrus Rudnick)为专门寄生蝙蝠的一个寄生螨类群.来凤巨刺螨(M.laifengensis Wang et Shi)由王敦清和史良才1986年发现于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 Horsfield)体上,仅记述了雌螨.肛拟弱螨(P.analis Pan et Teng)由潘錝文和邓国藩1973年发现于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 Thomas)体上,也仅记述了雌螨.该文对皮氏菊头蝠体上采到的来凤巨刺螨雄螨和对大蹄蝠[H.armiger(Hodgson)]体上采到的肛拟弱螨雄螨进行了首次描述,所有标本均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2.
1959年于恩庶等先后发表两篇关于福建平潭地区恙虫病传播媒介地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e(Walch,1922)有两种不同形态的文章(于恩庶、吴熙仪,1959),当时称之为甲型地里纤恙螨和乙型地里纤恙螨(以下简称为《甲型》和《乙型》)。作者(王敦清,1962)在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上对这两型地里纤恙螨的形态进行补充描述。1965年作者等(王敦清等,1965)发表了3篇论文,报道两型地里纤恙螨生活史和对恙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我室1980年12月在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于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鼻腔内采到珠恙螨属一新种。武夷珠恙螨 Doloisia Wuyishana新种(图一) 本恙螨幼虫活体时白色,椭圆形。中等饱食躯体大小为627×415微米,足Ⅲ基节后有明显腰缩。顎体:顎体常位于躯体前方的腹面,螯肢爪背面具有2个小倒齿,螯盔毛光裸,脚须毛式:B·B·BN(b)B 4BS,须爪分3叉。盾板:盾板小,宽大于长,略呈矩形,前缘略呈双凹形,中部突出,两前侧略突出,后  相似文献   

4.
1978年10—11月从福建省建瓯县采到一种隶属于纤恙螨亚属(Subgenus Leptotrombidium)中红恙螨种团(akamushi-group)红恙螨亚种团(akamushi-subgroup)的恙螨,经鉴定认为系一新种,因为背毛序比较不规则。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将采到的部分饱食幼虫在实验室内饲养,待出现第一代子代时,选取一只作模式标本,并保留一部分副模标本。除2只副模标本保藏在福建医学院外,其余模式标本均保藏于福建省流行病研究所。文中长度单位均为微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于氏纤恙螨在云南省部分地区的分布和宿主选择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结合云南省不同地理方位和地形,独特的气候与生态等特点,于2001年—2011年选取了23个县(市)进行野外调查,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宿主。选择小兽的双侧耳廓和外耳道采集恙螨幼虫,用霍氏液常规封片后在显微镜下逐一鉴定螨种。统计于氏纤恙螨在不同地域、不同景观和不同宿主小兽体表的分布情况。计算于氏纤恙螨在不同宿主小兽体表的感染率(P)、平均多度(MA)和感染度(MI),用聚块指数(m*/m)测定其在宿主不同个体间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所调查的23个县(市)中,有9个县(市)采集到了于氏纤恙螨(共1 959只,占所有恙螨的1.81%)。88.77%的于氏纤恙螨采自山区地理景观(尤其是海拔较高地区),只有11.23%的于氏纤恙螨采自坝区景观。宿主大类选择显示,采自啮齿目(鼠类)、攀鼩目(树鼩)和食肉目小兽体表的于氏纤恙螨分别为57.78%、42.16%和0.05%,其它目小兽体表没有采集到该螨。宿主种类选择显示,所捕获的5目12科34属67种小兽中,有20种小兽采集到了于氏纤恙螨,其中42.16%采自攀鼩目树鼩科树鼩属的树鼩,其感染率(26.52%)和感染度(13.54只螨/每兽)均比较高,其次是其他野栖小兽。聚块指数显示,于氏纤恙螨在大多数宿主小兽不同个体间的分布呈聚集分布格局。结论:云南省存在于氏纤恙螨,且数量较大。该螨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地带,可寄生多种小兽宿主,宿主特异性低,但主要倾向于寄生在树鼩等野栖小兽体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恙螨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2年福建发现恙虫病,从1953年起,我们就开始在沿海地区和有关的县分进行恙螨的区系调查。截至1980年底止,经鉴定的共有2科、3亚科、15属、53种恙螨(尚有5种仍在鉴定)。现记述如下:恙螨科 Trombiculidae Ewing,1944恙螨亚科 Trombiculinae Ewing,1929恙螨族 Trombiculini Vercammen-Grandjean,1960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了解云南省树鼩(Tupaia belangeri)体表寄生恙螨的种类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方法:选择云南省20县(市)进行现场调查,用鼠笼加食饵诱捕树鼩,收集其双侧耳廓和外耳道的恙螨幼虫,进行分类、鉴定。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群落均匀度(J’)、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生态优势度指数(C’)对树鼩体表寄生恙螨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用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及聚块指数(m*/m)进行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捕获树鼩229只,其体表共采集恙螨13 609只,隶属于3亚科10属68种(不含4种待定种)。总染螨率为33.6%,总螨指数为59.4,其中中华纤恙螨、树鼩纤恙螨、永胜纤恙螨、小板纤恙螨、乡野纤恙螨、于氏纤恙螨、王氏纤恙螨和西盟合轮恙螨8种为优势种。用上述3种空间分布型指数对树鼩体表的8种优势恙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均呈聚集分布,除西蒙合轮恙螨CA=0外,其余均大于界限值0或1。结论:云南省树鼩体表恙螨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物种多样性高8,种优势恙螨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8.
1976—1978年我们在武夷山脉的邵武和建阳二县山区进行调查时,采集到一些恙螨。经过鉴定,其中有二种新种恙螨和一种在我国的新记录恙螨。新种是异样囊棒恙螨(Ascoschoengastiaaliena, sp. nov.)和武夷毫前恙螨(Walchiella wuyiensis, sp. nov.),新记录是李氏囊棒恙螨(Aschschoengastia leechi(Domrow, 1962))。现分述如下。 1.异样囊棒恙螨Ascoschoengastia aliena, 新种(图一)  相似文献   

9.
厦门地区野栖鼠类体外寄生的恙螨种类,经鉴定的有2科3亚科7属8种。这8种恙螨的季节分布是中华无前恙螨、羊城背展恙螨和巨螯齿恙螨都是整年活动的螨种;地里纤产与螨出现于4-10月;伊香钳齿恙螨为6-10月;香港合轮恙螨为10-11月、小板纤恙螨为12-3月;福建爬虫恙螨出现于2-3月。还报道一只具有3根感毛的畸形伊香钳齿恙螨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厦门地区不同生境的恙螨种群组成与密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厦门耕作区和旅游景区不同生境的恙螨种群组成与密度.旅游景区的恙螨种类比耕作区丰富,计2科6属7种,地里纤恙螨为优势种,占89.13%,其次是中华无前恙螨,占8.28%,其余5种占2.59%.耕作区1科4属5种.优势种为中华无前恙螨,占93.71%,羊城背展恙螨次之,占5.81%,其余3种占0.48%.6种生境的恙螨密度依次是水稻种植地,杂草灌木地,蔬菜种植地,山坡树林地,旱作种植地和建筑物周围.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恙螨的分布和动物地理区划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恙螨是重要的医学螨类,是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弄清恙螨在本省的地理分布对防病灭病县有重要意义。由1953年开始,科学家们在福建省沿海和山区对恙螨及其宿主进行较大面积的调查研究,积累许多科学资料。本文根据多年来本省恙螨及其宿主分布的调查资料,对福建省恙螨动物地理区划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福州稻田采到一种跗线螨,经鉴定属于跗线螨属(Tarsonemus Canest rini et Fan-zago,1876)的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州环城区农林局。下文中长度单位为微米。福州跗纯螨 Tarsonemus fuzhouensis Lin et Zhang,新种。雄成螨(图一):体长167,体宽92。颚体长25,宽23,包含咽部。须肢略超出口腔。躯体卵形,长142,后足体区最宽,为92。前足体背板骨化弱,亚三角形。前足体背板和后  相似文献   

13.
在福州稻田采到一种跗线螨,经鉴定属于跗线螨属(Tarsonemus Canestrini et Fanzago,1876)的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州环城区农林局。下文中长度单位为微米。福州跗线螨Tarsonemus,fuzhouensis Lin et Zhang,新种。雄成螨(图一):体长167,体宽92。颚体长25,宽23,包含咽部。须肢略超出口腔。躯体卵形,长142,后足体区最宽,为92。前足体背板骨化弱,亚三角形。前足体背板和后半体上背毛长度如下:前顶毛21,后顶毛12,前胛毛51,后胛毛17,前侧毛25,后侧毛20,  相似文献   

14.
1984年5月在福州鼓山及7月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三港从白腹巨鼠体上采到一批形态与土尔克厉螨(Laelaps turkestanicus Lange)十分相似的历螨标本,经鉴定系鸿基历螨(Laelaps hongaiensis Grochovskaya et Nguyen-Xuan-Xoe,1961)。Grochovskaya等(1961)曾简单地描述了该螨成虫的形态。李英杰(1965)报道了它在我国的首次记录,但未对其进行任何描述。我省过去曾检出此螨,但大都误作土尔克厉螨。为了便于今后在现场工作中很好地区别两种厉螨,现将鸿基厉螨的形态进行补充描述,并与土尔克厉螨进行比较。长度测量单位为微米。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采自海南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体表寄生的浆刺螨属一新记录种,伏翼浆刺螨Ichoronyssus min-iopteri,依标本对雌螨进行了重新描述,绘图.所有的标本均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1984年9月福州动物园从四川引进的抢救野生熊猫“巴斯”体上发现有由痒螨寄生引起的疥癣。从患处采集到的痒螨经鉴定系熊猫痒螨 Chorioptes panda Fain et Lecterc,1975。Fain 等曾将此痒螨雄螨的后腹叶突(posterior abdominal lobe)形态与牛痒螨 C.oovis Hering,1845,库氏痒螨 C.crewei Lavoipierre,1958,湿痒螨 C.mydans Fain,  相似文献   

17.
记述采自广西大明山的曲跗湿螨属一新种:大明山曲跗湿螨A tractides(A tractides)damingshanensis Wang et Jin sp.nov.。新种与勐腊曲跗湿螨A.(A.)menglaensis Jin,1997相似,但EpⅣ后缘与前殖片距离较近,肛孔后于Ⅴ2之间的连线,而后者与前殖片距离较远、肛孔与Ⅴ2之间的连线在同一直线上。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树跗线螨属一新种 :橄榄树跗线螨 Dendroptus olea sp.nov.,标本采自广东省汕头市饶平橄榄树 Canarium album(L our.) Raeusch叶片上 ,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在福建省武夷山采到革螨28种,其中福建省新纪录9种:巢集肤刺螨Pellonyssus nidi Gu et Duan 1991.叉形美绥螨Ameroseius furcatus Karg1971,峰革赛螨Gamasellus montanus Willmann 1936,天目革赛螨Gamasellus tianmuensis Liang et Ishikawa 1989,长江革鞍螨Gamasellodes changjiangensis Ma 2008,安氏囊螨Asca anwenjui Ma 2003,海南囊螨A.haiaanensis Ma et Lin 2008,云南囊螨A.yunnanensis Ma et Lin 2008和都匀革板螨Gamasholaspis duyunensis Chen,Guo et Gu1994。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九龙半岛的鼠类9种,并分别对它们的栖息地、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殖等方面作了介绍,这9种鼠类分别隶属于3科5属.同时还报告了鼠体寄生螨11种,内寄生恙螨以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的感染率最高,特氏厉螨(Laelaps traubi)为港九地区螨类的新记录,恙虫病主要媒介之一的德利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deliense)是本地区常见的鼠体寄生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