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发动这次战争是在外交遭到很大挫折的情况下开始的。布什政府上台后,一直想拔掉萨达姆政权这颗眼中钉。随着阿富汗反恐战争的结束,布什开始把下一个反恐目标转向伊拉克。美国先是提出了“邪恶轴心”说,声称伊拉克不仅是独裁政权,而且拒不执行联合国决议,继续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与恐怖主义有联系。美国表示有权解除伊拉克的武装。不久美国就开始放话,称可能对伊采取“先发制人”打击。然而,布什政府的主张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就连美国内部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可以“先发制人”对伊动武,不必经联合国的批准;但另…  相似文献   

2.
首先是车臣战争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影响。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后,西方谴责俄罗斯在车臣采取的军事行动,要求俄罗斯政府停止战争,与分裂分子进行谈判。叶利钦强调,任何人“都无权在车臣问题上对俄罗斯指手画脚”。第二次车臣战争开始后,在欧安合作组织的伊斯坦布尔大会上,俄罗斯受到西方前所未有的孤立。直至俄军在车臣取得军事胜利,孤立状况才有所缓解。9.11事件后,尤其是2002年车臣非法武装制造了莫斯科人质事件和其他一些恐怖活动后,国际社会都对俄罗斯打击车臣恐怖分子纷纷表示支持,美国目前已承认在车臣的一些极…  相似文献   

3.
反恐实际上不是一场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在车臣进行了两次战争,对车臣非法武装形成了重创。尽管如此,9.11事件以后,车臣的恐怖活动愈演愈烈,恐怖事件不断发生,俄罗斯对此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俄罗斯同车臣恐怖分子做斗争的同时,还要同国际上与俄罗斯持不同观点的西方国家做斗争。9.11之前,有些西方国家认为发生在俄罗斯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不属于恐怖主义活动。后来,由于车臣的恐怖活动不断加剧,车臣有三个组织被美国定为恐怖组织。因此,目前俄罗斯反恐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过去有人说车臣问题是民族或种族问题,那么现在大家都认为车臣非…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对美国的经济和公众心理的打击是沉重的,后遗症至今仍未完全消除。但美国也并非未从中谋得好处。阿富汗战争尚未完全结束,2002年伊始,布什就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三国“钦点”为支持恐怖主义的“邪恶轴心”,随后,美国对伊拉克喊打之声不绝于耳,一场新的海湾战争如箭在弦,世界其他地区也陆续见到美国反恐大兵的身影……明眼人不难看出,美国的目的已绝不  相似文献   

5.
关注美国全球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对美国来说有两件大事:伊拉克战后的治理和美国总统大选,这两件事又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伊拉克战后的治理是对布什政府奉行的新保守主义战略可行性的检验,而总统大选则是美国纳税人对这个战略是否认同的政治投票。2004年的形势进一步表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在政治上有所得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拔掉了萨达姆政权这个“钉子户”,为美国进一步控制中东扫清了主要障碍。与阿富汗战争的成果相呼应,美国控制欧亚大陆中部地区和世界战略弧形地带的战略意图得到实质性推进。二是伊拉克战争作为美国新保守主义战略的试验场,实际验证了…  相似文献   

6.
正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调查新闻局"认为,美军在阿富汗打响反恐战争以来,无人机成了阿富汗人眼中司空见惯的"夺命神器",尤其是在阿富汗南部和东部地区。自2001年在阿富汗发动反恐战争以来,美军频繁出动无人飞机,对"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的目标发动空袭行动。然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近日披露,美军无人机在执行任务中经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后,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实力大为削弱,美国试图趁机挤压并控制苏联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地带。9·11事件给美国直接介入中亚提供了一个绝佳“窗口期”,美国借“反恐”的名义顺利地取得在阿富汗及中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开始以阿富汗为中心构筑中亚的霸权体系。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阿富汗周边地缘格局的变化以及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阿富汗对美国“战略枢纽”的地缘政治价值逐渐弱化。其主要表现为,历经四任总统、耗时20年、死亡2000多人、累计花费近万亿美元的阿富汗战争加剧了美国霸权地位的快速衰落,预示着阿富汗“帝国坟墓”的特性似乎已在美国身上应验。  相似文献   

8.
时机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美国大选之后、总统就职之前的1月12日,白宫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小组已经结束使命,在美国发动伊战前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此一来,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两大理据——萨达姆政权支持恐怖组织、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已被美国自己否定。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布什仍宣称他对发动伊战“不感到遗憾”。除了部分国会议员发出质疑之外,美国国内似乎也没多少人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对布什第二任期抱有期待。研究美国的学者常对美国怀有“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结。美国国内…  相似文献   

9.
陈宣圣 《世界知识》2008,(10):35-35
再过几个月布什总统就要“交班”走人了。不论谁接班,都不得不接受布什留下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战争遗产了。布什原以为他能很快结束这两场战争,并企图在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两个“民主”样板,从而引导整个中东走向“西方化”,实现由美国领导的“大中东计划”,借此牢牢地控制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10.
自从本·拉登被击毙后。人们对阿富汗的政治前途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奥巴马宣布撤军。并从7月1日起象征性撤走了数千美国军人,美国官员还表示,“美国反恐战争已取得重大胜利,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再也不能生存下去了。”但曾经获得基地组织培训并得到财政和武器支持的阿富汗塔利班。  相似文献   

11.
外刊要论     
布什政府决定入侵伊拉克,意味其决定放弃其他很多问题,如阿富汗重建、朝鲜与伊朗的威胁,以及有效的反恐战争等。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会走向稳定,还是会陷入新的独裁和混乱,几年之内可能不会有答案。但美国对9.11的应对使关更安全还是更脆弱,现在已有了初步答案。虽然布什政府宣称伊拉克战争是必要的、有益的,但国家安全专家却一致认为,9.11后美国的应对措施是一场灾难。美国学者、士兵中的主流意  相似文献   

12.
魏庆 《科技潮》2005,(4):44-45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高级官员称,对本·拉登进行的全球抓捕行动,并未能制止“基地”组织寻求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企图。有情报表明,“基地”组织正将注意力转向化学和生物武器。尽管“基地”组织发动化学战还面临着技术难题,但华盛顿认为拉登已确信只有发动大规模的杀伤性袭击行动才能对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为给予足够的惩罚。因此,美国在制订打击恐怖主义计划时,把对付生化武器袭击列为重中之重,一套完备的生化“免疫系统”已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不仅是一个超级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经济大国,也是一个超级传媒大国、文化传播大国。新世纪初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西方传媒开始松动,终于出现不同声音。但是,美国传媒仍然在当今全球新闻传播格局、文化传播格局和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着主导甚至垄断地位,其帝国主义性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唐志超 《世界知识》2008,(10):40-41
避免也门走向“阿富汗化”或“伊拉克化”,对阿拉伯半岛和东非的稳定乃至全球反恐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一个名叫艾哈迈德·法迪尔·卡雷勒的约旦人只身来到阿富汗。他刚刚从约旦监狱出来,铁窗生涯更坚定了他的“圣战”信念,他决定在异国他乡打造另一番天地。他在阿富汗西部建立了一个与“基地”有联系的武装营,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化名——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改头换面后的扎卡维也许没想到,三年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竟成就了他的“圣战”梦想。在伊拉克战后乱局中,扎卡维这个名字的“恐怖人气”迅速蹿升,成为国际恐怖组织的领军人物,坐上了“基地老三”的交椅,身价也追上了本·拉登,悬赏金额达到了2500万美元,还登上了一些媒体的风云…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为何对手无“缚鸡之力”的伊拉克发动一场战争?在三个所谓“无赖国家”中,美国为何首选伊拉克?  相似文献   

17.
7月5日发生在莫斯科图什诺机场摇滚音乐会上的恐怖爆炸事件带给人们的震惊还未消除,8月1日在莫兹多克市一家军医院又发生严重自杀性爆炸袭击。自去年年底以来,车臣非法武装在俄罗斯境内掀起了新一波恐怖主义袭击狂潮。政治暴力事件特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在俄罗斯社会乃至周边国家造成的影响至今难以消退。新近发生的一起起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在规模、手法、烈度等方面不断升级,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的销蚀作用。它们就像政治瘟疫,其毒化作用仍在发展。为什么车臣恐怖分子的气势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  相似文献   

18.
吴婧 《世界博览》2011,(10):38-39
因为“塔利班”,因为拉登,因为美国发起的反恐战争,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北部边境成了最近十几年世界最为关注的地区之一。当我几次游走于该地区之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隐藏于各处的危险、教派冲突以及当地人对美国的仇恨和对拉登“塔利班”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人的“忧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战争”最近英国《经济学家》有篇文章称,布什的“倒萨”战争实质是一场“改革战争”,在美国的宏大战略中,伊拉克仅仅是一个开端,美国的最终目标是改造整个中东,建立一个“新中东秩序”。事实上,早在去年就有许多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9.11后,美国不仅对其安全和外交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将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毁伤性武器扩散上升为最重要威胁,并且对美国的中东政策进行了检讨。布什政府第一次将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改革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直接挂钩。2月26日,布什就未来中东政策发表演讲,对“倒萨”目的做了迄今为止最明确…  相似文献   

20.
就在本期编辑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联合国驻伊拉克办事处遭恐怖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遇难。这一事件与不久前俄罗斯莫兹多克军医院和雅加达万豪大酒店相继遭受恐怖袭击事件一样,引起人们对当前国际反恐斗争形势的思索。在去年第22期“封面话题”的编者手记中我们曾写道:9.11一周年和阿富汗战争一周年这两个敏感的日子都在平静中过去了,但人们刚刚松了口气,就相继发生了巴厘岛爆炸事件和莫斯科人质事件。再过不久,也就是读者们看到这期杂志后不久,9.11事件两周年就要到了,而今年的恐怖活动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