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铮 《咸宁学院学报》2012,(11):124-125
岩井俊二的电影以唯美著称于世,而他的电影音乐更具魅力。电影《花与爱丽丝》就是如此,其乐曲在影片中的不同场景对电影人物心理和情绪起到独特的作用,能把观众带入特定的艺术时空,让观众随之喜悦、流泪,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去触摸青春的颜色。  相似文献   

2.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延伸到电影业,改变着电影的收看方式、拍摄手法及面貌形态.从目前推出的几部短片来看,后青春叙事是它们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所谓后青春叙事指的是生理年龄已进入成年期,但内心却还停留在青春成长阶段的年轻人所经历的故事。新媒体电影有以下三个叙事特点:即边缘人物的成长阵痛、呓语式的身份认同以及乌托邦式的青春记忆。这种叙事手法也恰恰迎合了广大年轻网民的审美趣味,使得影片点击率一路上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春电影成为搅动国内电影市场波涛的一种新题材大类,从台湾的《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大陆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不同的青春故事都在诠释着相同的青春定义,青春究竟是什么?杨雅喆用光影和镜头给出了他的定义。《女朋友·男朋友》不光讲述了爱情和历史,而是通过这两个与青春关系最密切的元素,关照了所有的青春。本文试通过对本片的文本分析,对其视听艺术与主题内涵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4.
高校电影教育实践活动有其自身规律与特点,一方面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体现出电影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电影艺术规律体现创新创意以及制作特点。在课外活动及其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应该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学实践与电影艺术实践的探索性特点、校园学生活动的青春性特点、高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学院派特点,使之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创造了神话,创造了奇迹,这预示着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会有新的艺术形式——第九艺术的诞生,并不预示着电影艺术的末日,只是到那时电影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格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就是技术的魅力,技术最终是可以提升艺术,开创电影艺术的另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曾以其艺术的独创性一次又一次地成为电影文化的热点人物.如今,"第五代"的"代"意识已经淡化,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也发生重大变化.文章以张氏新作<我的父亲母亲>为评论对象,通过与张氏早期作品的比较,发现张艺谋电影已远离西方他者,逐渐向民族传统回归.<我的父亲母亲>以其淡雅婉丽的叙事风格,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最新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8.
从电影独立工作者到国家电影局承认的导演,贾樟柯终于走出"地下"获得了合法的文化身份.这当然可以用"中国电影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豪言一语概括,但当把这段从地下到地上身份转换的经历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阈下加以放大、解读时,可以看到以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处于先锋与大众、西方与本土、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尴尬境遇,以及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另类",是说张扬的电影与"第六代"电影的殊异;所谓"传统",是指张扬电影与中国电影主流形态的契合,符合中国人的电影观念;而对现实的热情和关注,对艺术的真诚,同样是张扬电影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本文对张扬电影的美学分析,就围绕这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1.
<青春>独特的历史价值在于,从影片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文革"话语的延续,另一方面又能发现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尚的暗自滋长.它是两个时代、两种观念、两种政治与美学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叠加与博弈的产物,是一座连接历史裂缝的浮桥.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电影创作是如何一步一步摆脱"文革"禁锢,逐渐孕育、塑造了"新时期"电影美学新的品格的.  相似文献   

12.
新华影业公司出品于1937年的《青年进行曲》再次证明,作为国防电影升级换代的母本,左翼电影与1949年后新中国电影的思想品质和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着诸多的内在逻辑关联,拥有相同基因谱系并且形成事实上的隔代遗传。在三者血缘相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阶级性不仅决定着新中国电影中人物的正反面形象,还使得大脸成为女性正面人物的主流脸型,狐狸脸则沦为有钱阶级-资产阶级女性人物的标准配置。  相似文献   

13.
电影营销是电影工业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影投入产出平衡以及盈利的关键,也是电影实现最大限度的传播,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手段与前提。作为电影工业化范本的好莱坞和宝莱坞以及法国、日本等国的电影产业,都将营销作为整个电影产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串联起电影生产的全程,为全球电影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票仓,电影工业化问题也已提上日程,但是在电影营销环节还存在诸如电影营销的"失序""失语"等种种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电影产业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应国际化环境和我国国情的营销策略和渠道,全面提高我国电影的市场营销水平。  相似文献   

14.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浓郁的怀旧色调、精彩的故事情节、贴近生活的片名,更取决于恰到好处的字幕翻译。本文通过语义差异分析电影片名,说明了片名的翻译在电影宣传过程中的作用。使用了缩减法、替代法、归化法和诠释法这些灵活的字幕翻译策略,避免了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误导,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国外观众,保证了影片的传播质量,进一步说明了翻译对于一部成功电影的重要性,使我们从翻译角度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日本传统文化、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深受当时刚引进的电影文化的影响。其成名作《伊豆舞女》和中期创作的《雪国》等作品均可见有电影文化影响的痕迹。在小说与电影艺术的交融中,想象力、电影镜像、光影作为美学因素构成了川端康成小说的镜像思维特征,同时也表现了川端康成小说特有的电影情结。  相似文献   

16.
华亭 《世界博览》2012,(6):39-41
当人们谈论台湾电影崛起时,私底下的意思是说,台湾电影能赚大钱了。这时候,我们想起来的不再是侯孝贤和杨德昌,而是魏德圣。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奇观电影的风行,对国内电影产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叙事性"不再成为评判电影视觉奇观及其美学价值的唯一标准.随着P2P技术日臻完善,深刻影响了"后经典"时代的影像传播、受众分层及其观看方式.3D电影在挑战观众视觉生理极限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调整,以寻求技术呈现与视听享受的平衡点.由此,技术对电影美学与产业的影响,包括影像制作与媒体传播两方面,电影生态在技术发展进程中不断追求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在电影艺术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4次主要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和德国新电影运动,认为它们对于当代电影朝着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是巴迪欧电影美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巴迪欧从柏拉图出发,认为电影的本质是理念(主题)对形式的一种拜访,而电影的运动(分为整体运动、局部运动和艺术语言之间的运动)是虚假的,并非真正的运动;对电影运动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三种评判电影的方式:无差别判断、差异性判断和公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