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戌本是乾隆十九年(甲戌年)脂砚斋的抄本.脂砚斋为了纪念曹棠村,因袭了曹棠村初评石头记的体例与次序,称自己的甲戌年初评为脂砚斋再评石头记,书名则定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新成之书已定名<金陵十二钗>,因为脂砚斋要纪念曹棠村,曹雪芹仍用本名<石头记>.这样原来删去的石头的神话及曹棠村的原序就在甲戌本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论述甲戌本是脂砚斋的初评本。而不是脂砚斋的“二评”本这一问题。因为从版本学的考证上可以证明甲戌本过录于曹雪芹甲戌年前的新成稿本,并较好地保持了曹雪芹原稿的面貌。而甲戌本内的双行批语,全是曹棠村及“诸公”的旧批语;有双行批语的各回,是《风月宝(钅监)》的旧稿,无双行批语的各回,则是曹雪芹的新成之稿。因此我们认为,甲戌本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地位,应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甲戌本前面的《凡例》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写的,有人认为是胆砚斋写的,本文认为是畸笏叟曹Zhao所写。胆砚斋乃曹雪芹的伯父曹颜,畸笏叟曹Zhao系曹雪芹的父亲,而《红楼梦》原本《石头记》的作者则应为颜、Zhao之史,雪芹之伯父曹硕,后曹雪芹将《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更名为《红楼梦》。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杜撰出“脂砚斋作《石头记》”论,企图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事实上,《石头记》乃是曹雪芹在《风月宝鉴》 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红楼梦》二稿。这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创作过程臆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由《石头记》和《风月宝鉴》合成的。《石》的作者是脂砚斋,即曹雪芹的叔父曹Fu;《风》的作者是曹雪芹,他是曹Yu遗腹子。曹Fu是《红》的策划者,雪芹是执笔者,他们的成功合作才使这一伟大作品诞生。《红》的著作权应归曹Fu和曹雪芹二人。  相似文献   

6.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井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7.
一、从胡适先生的错误谈起 1927年,胡适先生在上海寻到一本残缺不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残钞本总共只有不相连贯的16回(即第1至8回、第13至16回和第25至28回)。因其第1回中有“至脂砚斋甲戌钞阅再评”一语,胡适先生便武断地判定这个本子钞于乾隆甲戌(1754年),“乃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钞本”。1961年这个残钞本付诸影印时,他又写了一篇长长的跋文,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研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的生辰应是雍正元年癸卯四月十一庚申日,即公历1723年5月15日;《红楼梦》作是曹雪芹,而不是墨香;《石头记》原始作应是“石头”曹硕,他是曹雪芹的二伯父。  相似文献   

9.
1 这里所说的脂砚斋,是依据俞平伯先生的意见,把诸种《石头记》抄本中的所有评语,都作为脂砚斋的评语看。(参见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一书)其实,那些评语,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即从甲戌本第2回的眉批“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从这条批语来看,便知除脂砚斋的批语外,尚有“诸公之批”。而所谓的“诸公”,又显然不  相似文献   

10.
甲戌本《石头记》提到《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关于《红楼梦》的书名,红学界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红楼梦》题名的概括性、寓意的深刻性、脂批本的证据和时人的旁证,系统论证以《红楼梦》为书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评“民国以后制造甲戌、己卯、庚辰三脂本的书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8月,南京欧阳健先生在贵阳纪念程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标新立异的新说:“甲戌本”(《脂观斋重评石头记》)是刘铨福伪造的;“脂观斋”是刘铨福的化名;胡适以来所有的红学家全上了当,无一幸免。 此论一出,立即有林晨先生撰文评论,誉为“震撼红学的新说”(《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5期)。当然也有人反对,例如《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期就集中发表了刘世德、蔡义江、宋谋瑒、杨光汉、唐顺贤等几位先生的论文,以致被张训先生在《红搂》杂志1994年第1期认为是“围攻。”总而言之,欢呼也好,“围攻”也罢,欧阳健先生的“新说”确实引起了  相似文献   

12.
(3)曹棠村《风月宝鉴》旧稿与曹雪芹《金陵十二钗》创作雪芹原作前八十回书,前后风格并不一致,这本是作家在十多年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通例。但是从全书的艺术构思上看,十九回以前的和以后到八十回的结构组织,差异很大。我们此勘雪芹逝世以前出现的三种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和刚逝世之后的乾隆抄本《红楼梦稿》,发现好多迹象表明前十八回书中并非纯系雪芹《十二钗》文字,其中又夹杂着《风月宝鉴》旧稿的改编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本篇系由1974年在杭州拟草的“《红搂梦》四考”的旧稿改订而成。原有“四考”为:曹雪芹家庭主要人物考实——脂评本中主要评注人物的著名分歧考实——《十二钗》一书内容考实——曹雪芹文艺创作实践和理论考实。本篇改写拟定为下列各议题:(1)曹雪芹世界观和写作成就根源,(2)由雪芹世家考察他改编《风月宝鉴》为《石头记》(内容计分为:A.曹寅世家与曹雪芹棠村弟兄二人的遭遇。B.雪芹一伙编写小说的经历。C.棠村《风月宝鉴》旧稿与雪芹《十二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王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障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障,“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琏“家史”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论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名著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人物众多、丰富多彩,得到了权威学者们的广泛评论。的确,这样一部多彩多姿的小说不仅要让权威人土欣赏而且还要引起大众的理解。同时,读者还要欣赏到小说对寓言的应用,现实主义的描写以及小说结构的处理。人们可以用男女平等主义的文学评论方法来评论《红楼梦》。为了避免偏见,本文根据男女平等的现代观点来探讨曹雪芹的小说以及曹雪芹的伟大艺术,愿为庞大的红学研究贡献一点见解。 首先必须申明有关女性的文学作品,不用两性完美或纯审美的评论习俗。更确切地说,有关女性的评论家往往会成为带有政治思想的评论家,这种评论思想去寻求揭露在男女问题上的描写方面存在的自相矛盾和模糊不明。  相似文献   

16.
《石头记》与《风月宝鉴》的合成工艺早已完成。全书后半部分非高鹗凭空续作,而是在程伟元搜集的残本基础上补缀而成。残本是以前迷失的未定稿之前的原作。原作止于78回而失30回,共计应是108回。其书名早就几个并存。曹Fu倾向于用《石头记》,别人倾向于用《红楼梦》。曹Fu和雪芹辞世后才定下名来。  相似文献   

17.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接受视野是复杂的,接受方式是暗喻性的,接受心理反应是丰富多彩的,接受目的则表现出积极劝世的特点。同时,脂砚斋借助于《红楼梦》的阅读和评点最终实现了自我精神上的安慰与满足。  相似文献   

18.
甲戌本残存16 回, 为刘宽夫旧藏。刘氏去世后, 该书分散失落于其藏书中, 他的儿子刘铨福在整理其父藏书时, 先发现其中的1—8 回, 装成一册, 借给侍郎崇实。第二年, 刘氏又找到散失的第二十六、二十八两回, 于是将前后共 10 回的甲戌本借给孙桐生, 所以, 孙桐生的批注、校改,只集中于该 10 回。甲戌本的其他6 回应系刘铨福后搜集。由此证明, 刘铨福收藏时的甲戌本只有 16 回, 而不是 32 回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一部举世闻名的世情小说,作为曹雪芹亲友的脂砚斋,洞悉作家的用意,对作家笔下的世情作了一一的点评,他揭示《红楼梦》就是在展现世俗人情的种种形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文章对脂评中的人情,进行了梳理和阐发,借以探讨脂砚斋的小说美学思想和阐扬《红楼梦》的成功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上,最早印刷出版脂本系统带评语的本子,是1912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的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但当时《红楼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们,并没有认识到脂本和它的评语的重大价值,风行于世的,主要是比这个石印术早一百二十一年的程、高本以及以此为底本的各种评点本,如王雪香评本、妙复轩评本等。对脂本的认识,乾隆四十九年(1784)梦觉主人的叙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