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试从社会生存、作者主体精神和启蒙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的三个层面对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进行解读。“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场大众对先知者不理解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场“五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自身命运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正读鲁迅的《孤独者》,其实看第一遍的时候并不是太懂,只是隐隐约约对主人公魏连殳有一个浅薄的认识,后来到看了几遍,感触似乎更深了一些。首先,从小说中不同的人物来进行分析。除了主人公魏连殳,他的家乡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魏连殳回去给祖母送葬时,族人们既紧张而又兴奋,大家都在期待这个"吃洋教"的异类会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然而出乎意料他们的是魏连殳中规中矩。如果说做了什么不合礼教的事情,族人要去观看,倒也  相似文献   

3.
《孤独者》和《在酒楼上》,都是鲁迅为探索知识分子出路而作的。但《孤独者》的调子更为悲怆,作者对魏连殳的灵魂剖析得更为细腻而深刻,它鲜明地表现了鲁迅对这类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他们思想道路十分不满的沉重的心情。 魏连殳最初也和吕伟甫一样。是个“新人”,他出洋游过学,受到近代思想的洗礼,平常“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对封建旧道德、旧秩序极为憎恨。但是这个“新  相似文献   

4.
《孤独者》中暗含着一种趋新与恋旧的情感纠葛,这突出表现在魏连殳对旧家庭的反叛与留恋,对新式家庭的向往与疑虑;这种纠葛得不到解决,造成他缺乏家庭温爱,形单影只地孤独寂寞;魏连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蕴涵着鲁迅本人当时复杂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5.
鲁迅《彷徨》中揭示的是“孤独者”那种孤寂、落寞、痛苦、迷惘、挣扎、沉沦的心态以及弥漫于他们周围的冷酷的社会气氛,从中寄寓着作者荷戟寻路的苦闷情怀,这种苦闷同时也是时代的苦闷并与世界文坛“世纪末”思潮“多余人”形象遥相呼应。本文从吕纬甫与魏连殳、涓生与《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四铭与高老夫子的比较分析后以为“不能见容于社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孤独者”的根本特征。当然,作者在悲观失望、苦闷彷徨同时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和艰难的跋涉,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彷徨》正是鲁迅上下求索漫漫长路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前期小说创作中写了最后一篇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革命风暴唤醒的青年。他们曾经强烈地反抗封建主义和礼教传统的压迫,大胆追求新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象“狂人”那样偏重于灵魂的呼喊,也不象吕纬甫、魏连殳那样先前激烈要求改革,后来却在无聊和表面的灯红酒绿中虚度残生。他们是在易卜生、雪莱、  相似文献   

7.
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地说,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几个因素。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是他生活历史的纪录。鲁迅在短篇小说《孤独者》中描写了魏连殳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也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种乖僻性格和他的身世有关。他从小失去父母,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后来又学非所用,又因在报上发表了几篇不满现实的文章而遭到失业的打击。当他遭到和他相依为命的祖母不幸死去的痛苦打击时,人们却在商量着争夺她的财产。这样的孤独环境,这样的身世,就逐渐地…  相似文献   

8.
《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有着异质的生命内涵。同是面对母性的温情面纱,前者作为一个弱质的知识分子,由战斗者摇身成为传授封建礼教的布道者,在清醒的自觉中践行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而魏连殳始终在骨子里和旧传统有着决然的抗争,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嘲弄和蔑视中,不惜以生命对抗,完成了自己复仇的人生,由此激励着后来者在斗争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解救民众。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路遥同志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有的说他是“一个崭新的青年农民形象”;还有的说他是“农村中鲜有的另一种类型的形象”,“小说是力图把高加林这类人作为未来的新人去呼唤的”,等等。高加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便成了人们关注、探讨的议题。我认为,无论把高加林看作“农村新人”,还是看作“孤独的奋斗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作品的客观实际。小说一开篇,引用了柳青关于人生道路上的“要紧处”和“岔道口”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孤独的鲁迅以多篇小说反抗孤独,从而形成了四面环敌的角色模式:孤独的主人公以孤独的方式反抗孤独,没有一个助手和支持者,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都充当了对象和对头的角色功能,成为主人公悲剧的助推器。这种四面环敌的小说角色模式,既表现出鲁迅强烈的现实孤独感和反抗孤独的顽强欲望,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启蒙者无奈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文本细读,从现代者返乡模式、人物命运、对未来的思考三个方面阐释了作品的现代性话语内涵,论述了作为“孤独者”的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前行道路之艰难,人物的悲剧命运正体现了20世纪初现代性在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廉粉菊 《科技信息》2007,(31):66-66,144
在鲁迅笔下,觉醒者总是孤独的。《伤逝》中的"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孤独者时,总会难免击节感叹。他们,孤独,却另人敬佩;悲哀,却另人赞叹……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翻天地覆,  相似文献   

14.
刘恒的小说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意识,他将人类的生存状态概括为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人为了生存不断的挣扎,却无法逃脱悲剧命运。欲望中的挣扎、孤独的存在和宿命的死亡是刘恒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命题。刘恒的宿命意识隐含了80年代末期现代性焦虑的时代特征,也是其小说创作中个性化理性自觉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刘恒的小说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意识,他将人类的生存状态概括为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人为了生存不断的挣扎,却无法逃脱悲剧命运.欲望中的挣扎、孤独的存在和宿命的死亡是刘恒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命题.刘恒的宿命意识隐含了80年代末期现代性焦虑的时代特征,也是其小说创作中个性化理性自觉的表征.  相似文献   

16.
小说《饥饿艺术家》写了艺术家从受欢迎到被人遗忘的过程,铁笼是饥饿艺术家的生活的空间,他拒绝与外在的世界交流,孤独地进行着饥饿表演。他的艺术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一直处于生存的被遗忘状态。艺术家坚持自己的选择,他的这一选择充满了荒诞性,同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成熟作品中往往笼罩着一种沉郁的悲剧命运氛围.神秘悲凉的环境渲染有力地衬托了哈代的悲剧故事;他小说中屡见不鲜的巧合事件更写尽了命运对人的播弄.哈代小说极富于戏剧性.在西方悲剧发展史上,他将古希腊“命运悲剧”和莎士比亚式“性格悲剧”精神注入了“威塞克斯小说”之中,别具一格地表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后,现代文明侵蚀古老淳朴的宗法制乡村的社会悲剧.因此,哈代小说既有对现代文明阴暗面的抨击和莎士比亚式的对人性的深层挖掘,又有一种类同于古希腊悲剧的恢宏博大的宇宙意识,涵括着对人类不幸命运的哲理剖析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刘恒的小说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意识,他将人类的生存状态概括为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人为了生存不断的挣扎,却无法逃脱悲剧命运。欲望中的挣扎、孤独的存在和宿命的死亡是刘恒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命题。刘恒的宿命意识隐含了80年代末期现代性焦虑的时代特征,也是其小说创作中个性化理性自觉的表征。  相似文献   

19.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分析研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的时候,有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往往被忽略掉,或者没有被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这就是《一件小事》中的“我”。一、“我”是怎样的知识分手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有种种类型。其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是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吕纬甫、魏连(?)、史涓生、子君、作家(《幸福的家庭》)等。“我”和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吗?回答是不属于同一类。现试把二者作一比较,通过比较来判断“我”究竟是怎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