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使其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内容有待提升,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文章在如何结合微课与翻转课堂、微课与移动学习、体现微课的交互性方面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体系结构的设计思路,分析微课应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微课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浓厚兴趣,许多学校也加入微课建设中。结合西南石油大学数学专业微课建设的实践,讨论了微课在大学《常微分方程》课程中的一些教学体会与方法探索,分析了将其用于现有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常微分方程》是高校数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文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指出了微课在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成熟,催生出来了微课。由于微课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比较符合,因此受到了充分重视和广泛应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难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提升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教师也需要深入研究微课特点,将其科学应用于课程教学当中,以此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微课这样一个新兴教学工具迅速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在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入微课,并使之与分层教学相融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就成为当下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研究了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其实施的必要性,阐述了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实施效果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基础学科,其具有理论知识强、逻辑连贯性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高效课堂开发,同时也给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带来较多难题。基于此,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可为解决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题进行高效解决。该文以微课教学方法为例,重点介绍了微课教学的优势及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如何借助微课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进入到21世纪,微课也普遍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新,主动改革落后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的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微课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数学是一门基础又重要的科目,该学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方面,但是微课教学仍然不成熟,因此也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探讨了微课在小学生数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能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已有文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微课的特点与形式、微课在中职烹饪专业实训教学的意义以及烹饪实训教学微课的制作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在中职烹饪专业实训教学中应用微课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中职烹饪专业实训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微课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兴的课程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可以利用微课资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以下简称《思修》),阐述了《思修》微课制作现状和具体流程,提出了微课制作的建议,以期对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更好地制作和应用微课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高职数学是高职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高职数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打下数学基础。传统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该文主要探讨微课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与实践效果,通过微课教学实践发现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为今后的微课教学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首先探讨微课教学思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与目前的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微课在教育目标分类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计算机原理与设计》为对象,结合该文提出的融合PBL教学方法的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微课的通用设计模式,包括需求分析、设计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等,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适应微课程的社会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11.
微课在近几年被引入国内后,许多教师都基于化学教学之上对其概念、作用、制作要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制作了许多化学教学的微课的案例.但是这些微课的案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体现出了微课微目标、微内容、微策略、微评价这几个要素.本文探讨了微课的涵义,微课的作用,微课制作的原则与要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即微课能为高中英语教学开拓新思路,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展示和聚焦作用,微课还可以促进学生掌握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基于此,探讨了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即微课要与学生英语学习经验优化结合,微课要为课堂语言交流提供载体,微课前瞻性设计要为英语学习提供语料。  相似文献   

13.
微课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特点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自主学习,微课成为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应用的一个典型。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尊重个体差异,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开发微课,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与价值,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对微课、分层教学概念界定,分析微课与分层教学的整合优势,探讨分层教学思路下高职《税费计算与筹划》课程微课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课程的普及,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微课是其中运用非常普遍也较为有效的一种新兴教学手段。《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作为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将微课应用于公差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公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微课教学的优势,尝试将微课与公差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Blending Learning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首先分析Blending Learning和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中的特点,然后总结高校计算机公共课Blending Learning中微课的设计和应用方法。基于认知负荷理论设计了"微课学习任务单"并且结合动机模型(ARCS)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初步在教学班级实践了3种类型微课的应用。实践调查分析了微课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Blending Learning中的学习效果,总结了学生对于微课类型和运用的教学环节的偏向,为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中使用微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传媒的发展促进了"微课"诞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对促进当前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的应用价值不断体现和深化,其应用的领域和程度也不断完善。目前,电大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交互式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探讨从"微课"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思考其在电大教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与应用效果,尝试将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基础医学概论将多门医学基础课程融合,教学信息量较大,学生掌握比较困难。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该团队尝试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该课程。教师提前录制微课视频,学生课前线上学习、观看微课视频;课堂线下学习、引入分组讨论;课后总结归纳,开展混合式教学,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结果表明,将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基础医学概论,有助于增加学生课程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8.
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课作品《统计量》为例,详细阐述了该微课的教学思想、设计思路及具体设计.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借助于微课的形式弥补传统教学不足,该微课教学设计,能够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兴的微课教学形式以简短精悍、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其模式改善了传统生物教学课堂的枯燥与乏味,营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仅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该文主要从微课的内涵展开分析,探讨微课形式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已成为信息化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但在发挥"微课"对高职思政课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中对微课教学作用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微课的设计制作过于依赖技术手段等现象。所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需要探索建立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的有效机制,以促进"微课"在思政教学中的良好应用,提升高职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