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文学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并分析其历史建构的文化内涵,认为经过历代主流文学的塑造,“母亲”与受难、牺牲、无私、爱等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转化规则,母亲形象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母亲意义承载沉重的家庭伦理信息,这种信息随着叙事的传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母亲的道德评价与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村叙事实际上是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是关于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在战时解放区这块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试验田里,文学与民族国家建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胶着状态,文学甚至作为一种重要力量被纳入民族国家建制方案之中。解放区作家通过书写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来表达新的民族国家认同,农民遂以中国形象代言人的身份浮出历史地表,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书写呈现出明朗刚健的壮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学中的妓女形象研究长期存在着男性中心的批评症候,性别成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盲点"。女权主义视角的研究通过对文学中的性别想象的政治的清理,发掘女性叙事的人文价值,进而重建两性平等和和谐发展的性别伦理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生态文学是在生态思潮和伦理变革的张力中发展的。西方生态文学在与动物伦理、生态中心主义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建构起动物叙事的生态维度。当代西方生态文学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即人与动物冲突型和人与动物亲近型。作家们通过人与动物的冲突或亲近,揭示出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与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伦理与动物伦理的矛盾衍生及变化过程,由此深入到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反思当今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意识形态化倾向则与近现代中国文人的强国梦想密切相关。通过赋予文学政治内质,使文学文本政治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方式建立公共的意识形态想象空间,以促成国民意识改变,来达成自己参与社会变革的政治目的,是现代主流作家参与文学活动的主要动力。这种文学的现代意识形态化建构,经历了晚清倡导、五四厘定、创造社明确、"左联"时期文学与革命结合、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再认知,有助于认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之一部的文学的主要特质。  相似文献   

6.
与五四文学中"人的启蒙"的主题不同,延安文学主要承担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需求,以"阶级启蒙"为主要任务.其中,医疗卫生叙事是不可忽略的叙事方式.在卫生本体层面,医疗卫生叙事展示了"西医下乡"的图景.在社会隐喻层面,医疗改造的进程深化了阶级启蒙的观念.在话语理论层面,国家借助医疗空间的扩张,将现代医疗体系制度化,并将现代医学对国民的治疗内化于民族现代性的框架之中.最终,现代医疗制度取代传统医疗体系而确立,民族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得以正常展开.  相似文献   

7.
梳理、分类20多部与民族国家相关的电影,发现最受关注的非主旋律电影都以民族认同和个体伦理的冲突为叙事主线。简要界定"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两个概念的内涵,并分析民族认同与个体伦理冲突的起源,再结合《五月的四天》和《色·戒》两部影片,具体探讨民族主义与个体伦理之间的张力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礼仪空间的典型形象,明堂建筑的外在形态与上古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关联,秦汉以来论说甚多,尤以当代学人研究详赡。而对以《礼记·明堂位》为主要文献的明堂内部空间叙事却触及甚少。空间要素如“门”、“墙”、“阶”、“位”与“向”等在先秦礼仪过程中,是内外攸分、正仪辨等标识身份、地位和权能的象征符码。它以模式化的空间叙事在种种仪式中,显示礼仪参与者之间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等社会伦理关系,实现了权力与秩序以及君临天下的空间功能。笔者借助仪式理论和考古建筑遗址复原图,尝试从仪式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微观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那些潜藏在“明堂”之“位”中的观念及其与明堂建筑的象征关联,从仪式空间的三个层面思考人们怎样通过模式化的叙事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南社小说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高压下,试图通过小说创作来解构国家政治话语权,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生活通过小说展现出来,以此冀图社会与国家发生重大变革,实现拯救国家危亡之重任。南社小说家虽然没有跟上五四新文学的步伐,其针砭社会时弊的"社会观照"却为"五四"新文学叙事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乡村女干部"形象,同时具有"女性"与"社会价值"两种属性,因其蕴含丰富,在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小说中都有所挖掘。在十七年文学中,她们常被塑造为革命工作中的积极分子;在新时期小说中,又有了更多颠覆性的展示。新世纪长篇小说对于乡村女干部形象群的塑造,集中表现出了乡村政治生态与女干部政途失意、乡村伦理与女干部在经纪中两难、乡村现实生存条件与女干部婚恋悲剧等诸多现实因素之间的关系。新世纪长篇小说中,"乡村女干部"形象群美学与镜像价值的相辅相成,大大增添了其认识乡村的可能性与限度。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的"幽灵政治学"以苏东剧变后的时代现实为背景,以马克思的异质性遗产为阐述主题,以祛除现实政治的苦难为宗旨,架构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体现着特定的伦理意蕴。马克思"幽灵"内蕴着政治伦理的追求,是复数的亡魂。德里达从马克思"幽灵"的政治伦理精神中提炼出了正义,作为我们应该秉持的价值法则,并认为"追求正义",是我们建构理想生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福柯的"话语"超越了语言文字本身,被看作是一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的建构,"话语"的范畴得到了放大,并发展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文化要素。通过对比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奥运话语,阐释了话语背后的深层意义,分析了二者的奥运话语建构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求如何通过奥运话语建构达到国家形象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是伦理政治观,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具体政治环境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二者的伦理政治观存有一定的差异。孟子致力于政治的伦理性解释,以仁义为价值取向,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建构的政治体是伦理国家;柏拉图致力于政治的道德性解释,以正义为价值取向,重视人治轻视法治,建构的政治体是道德城邦。文章从这些角度比较了孟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观,分析了他们的思想对各自政治思想传统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苦难成为底层文学描写的一个焦点,备受底层文学作家的关注。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作家对苦难的关注变成"比惨比狠"的残酷叙事。这种对苦难的过分渲使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与官方底层叙事和底层读者期待视野中的底层形象存在极大的反差。这使底层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尴尬情景。对传播视域中底层文学苦难叙事的分析应引起作者的重视,这将关系到底层文学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正不仅母亲的习惯会对胎儿以后的健康产生影响,父亲的健康和生活习惯同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研究发现,父亲在孕育子女之前的饮酒行为会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父亲年龄过大与子女患精神分裂症、孤独症等风险有关;父亲承受的心理压力与子女有缺陷的行为特点之间存在关联。人们往往关心母亲的生活、饮食习惯会对胎儿以后的健康产生影响,实际上,父亲的健康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伤逝》,自发表来一直为人们关注,也获得了高度评价。可是相关的评论文章多停留于宏大话语和文本"外部"问题的探讨上,很少从细部去阐述鲁迅作为"伟大文学家"之所在。潜心细读《伤逝》,它那玄妙精巧的双层标题、独特精深的单句开头、显隐交织的"手记"体叙事视角、意蕴丰赡的开放式结尾呈现了经典文本的建构策略——以现代叙事解构传统,彰显了鲁迅先生作为现代小说奠基人精湛的叙事技巧,也见证了他不愧为文学大师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薛舒长篇非虚构文学《远去的人》的文学价值一方面体现为对于父亲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病症状况的真切展示,另一方面更突出地体现在对于父亲真实人性世界那样一种颇具精神分析深度的挖掘与表现上。渗透于其中的,是作家对于当下时代亲情伦理问题的焦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人学",但文学如何关注人,进入人的心灵,进入人的生活世界,这些问题都颇费思量,它们都关乎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19.
刘露露 《科技信息》2013,(8):225-225
9.11事件激发了许多美国作家的写作灵感,将这次恐怖袭击事件放在广阔深远的历史与伦理空间中进行审视和想象,已经成为重要的9.11主题作品,它们已然成为了21世纪英语文学一个独特群类,即"9.11小说"。文学界普遍将这类小说归结为两种叙事维度即"悼歌"和"批判"。然而青年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作品《咫尺浩劫》剑走偏锋,作品基调游离于以上两种维度之间,通过讲述一个痛失父亲的男孩的心路历程向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9.11。作者更多的关注9.11这一历史事件的无法言说的创伤以及如何面对这些创伤。  相似文献   

20.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在路上》的身体叙事体现了作者凯鲁亚克对美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教伦理的反叛。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肯定了对物质财富追求的正当性,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在路上》的身体叙事则意味着作者对新教伦理的反叛、解构,并不断在反叛与解构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在禅宗思想中找到了精神信仰。这不仅深深影响了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人的价值观,而且也发展与丰富了美国的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