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健全法制与制定宪法、议会政治与政党政治、政治改良与地方自治三个方面对民初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及其政治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从新的角度对上一世纪之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精英的思想和时代作一理性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爆发以前,孙中山与宋教仁对如何实现共和政治有着不同的设计,其要点是需要一段时间革命党独揽大权还是立即实行民主宪政;是权力比较集中的总统制还是限制总统权力的内阁制;是一党制还是两党制。由于武昌起义以后的政治现实,孙中山和宋教仁的设计都没有实现,共和政治的建立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民主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民主宪政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邓小平的民主完政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主宪政是现代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主流,紧急状态的宣布即是对民主宪政局限性的承认,也是对民主宪政局限性的克服。分析紧急状态下民主宪政原则的局限性,提出克服局限性的解决途径,从而正确把握紧急状态下的基本原则,使紧急状态不会成为民主宪政的破坏者。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不仅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思想,而且提出了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完整的经济思想。他的经济思想同民主与法制思想一起构成了其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哈耶克认为西方的民主社会在宪法制度上面临着一系列危机,但主流的自由主义理论很少从制度层面上加以反思和质疑。本文从哈耶克对民主宪政的批判入手,致力于探究民主宪政的种种弊端,以便更精准地理解哈耶克的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宋教仁的新闻思想源于其艰苦卓绝的为革命奔走呼号的新闻实践活动。1904年前,他接受维新思想和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的洗礼,奠定了其新闻思想的基础。此后亡命日本,宋教仁第一次亲自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以反清反帝为旨趣,投入革命宣传的新闻实践中。1911年回国后,他以《民立报》为阵地,进一步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宣传,辛亥后又为鼓吹政党政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而献身。宋教仁的新闻实践始终都贯穿着一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主线,其新闻思想的底蕴源于并体现于其中。  相似文献   

9.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培养既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启天的民主风度论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不失为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份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廖仲恺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一生追求"国基巩固,民生乐利",鼓吹"全民政治"。在其一系列政论性文章及讲演中,蕴含着深刻的宪政思想,是我国二十世纪初宪政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宪政思想主要包括:民主国家的主权总是在人民;直接民权是弥补国会代议制弊端的不二法门;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实质性内容的保障;平均地权是实现经济民权的手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杨婷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159-160
湖湘法制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主要体现在政治变革、引进西方法制、民主共和、民主法治等政治理念与法治理念方面。近代以来,一大批湘籍法学思想家纷纷涌现出来。从王夫之到魏源、曾国藩、谭嗣同、宋教仁、黄兴以及李达、胡耀邦等人,其思想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法制思想,引领着中国法制思想的发展方向,颇具鲜明的时代性,对近代已降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教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思想和反袁斗争骆顺森宋教仁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在反对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政治、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本文着重探讨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政治见解及社...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不能离开知识、理性、美德和法律的指引和制约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反思所得出的重要思想成果。后继的思想家遵循他开创的思维路向,在人自身之外寻求政治法律制度必须依据的准则,并最终形成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4.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必须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培育宪政精神,构建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不能离开知识、理性、美德和法律的指引和制约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反思所得出的重要思想成果.后继的思想家遵循他开创的思维路向,在人自身之外寻求政治法律制度必须依据的准则,并最终形成民主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成吉思汗法典》是蒙古民族第一部成文法典,蕴含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其中的忽里勒台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宗教信仰自由制度和政教分离的规定更是和当今的宪政制度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据1986条期刊篇名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在1940至1947年的中国社会政治运动当中,宪政与民主的话语具有时效性、背离性和场域性三大基本变化规律.宪政话语反映了体制内知识分子的呼声,民主话语反映了体制外知识分子的诉求.毛泽东洞见民主主义潮流是一种可以汲取的政治资源,可用以对抗政治上的敌对力量,统合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从而构建新的国家体制.以此为思想基础,他提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的论断.在近代中国,宪政与民主要完成制度设置与价值关怀的双重社会功能.在人民主权确立以后,重要的是政体的建设.中国宪政建设面临的难题是在价值上重塑新文化,在实践中强化政治家责任.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早期受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确立了立宪主张。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和参与中国革命实践活动,毛泽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法制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思想,对中国宪法学说及宪政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之意。社会主义宪政,即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甚至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导师,在领导俄国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对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从理论上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在实践上也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了很大努力。在今天我国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新时期,重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掀起了一场宪政运动的浪潮。与此同时,一些原本坚持民主宪政理念的知识分子却转而鼓吹独裁论。分析这一看似反常的论调的产生原因、主要内容及其结果,从一个方面揭示近代中国民主宪政进程的曲折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