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协调好土地利用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需求,探究如何促进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对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遵义市为研究区,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遵义市2008—2017年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2008—2017年,遵义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两个阶段5个发展特征;协调发展类型由土地利用滞后型转变为社会经济滞后型。遵义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协调关系较好,针对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强度低于土地利用强度的情况,建议合理地制定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注重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更好地提升土地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2—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为:0.021 4);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在相同的研究期内也呈整体上升趋势(增率为:0.035 4);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有助于提高喀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及环境承载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提高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根据自贡市2000—2010年的外贸数据,对自贡市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自贡市外贸依存度与CDP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对外贸易对自贡市经济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自贡市应该借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经验,改变单一的贸易方式,提高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外贸依存度,以对外贸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为弥补水足迹单纯考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占用的缺陷,结合"水生态足迹"与"脱复钩"理论,从水资源(用水量)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综合视角,评价贵阳市2002—2014年水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水平。研究表明:2002—2014年贵阳市水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除2011年扩张性水环境负脱钩外,其余年份为水资源和水环境强(弱)脱钩,且历年脱钩指数时间序列上波动明显,其平均值为0.138;贵阳市单位GDP水生态足迹由2002年的3.588 hm2/万元下降至2014年的0.637 hm2/万元,年均下降率达12.9%;由于贵阳市GDP增速稳定于13%~17.1%之间,故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取决于水资源和水环境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上述研究表明,水生态足迹的角度衡量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态势具有科学、全面、客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运用信息熵和SSM模型分析2010-2018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差异,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旨在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表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逐渐由有序向无序方向演化;(2)“三大片区”不同地类竞争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分别为主城区呈低值区状态,近郊区呈现中高值区—高值区状态,远郊区呈中值区—低值区状态;(3)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整体呈现波动增长再稍有回落的趋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4)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状况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总体往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抚州市临川区2005年、2009年及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图及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3个方面探讨了临川区土地利用类型总体的演变特征。根据2005年-2014年临川区社会经济数据选取了17个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SPSS19.0对选取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临川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提高;2)总结引起临川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项,即农地整顿和非农地整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必须以农地整理为主,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农田的基本建设为主进行了多次土地整理。该文针对农村土地整理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杰文  张保华  王雷  潘庆龙 《科技信息》2013,(4):184-186,188
本文阐明了1998—2008年山东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驱动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山东省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山东省耕地、园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农业发展与结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人口、生态因子、生活水平、建设性投资和粮食安全保障等社会经济因素是该区LUCC的主要驱动力;气温、降水等自然因子对区域LUCC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相对较小。通过研究有效揭示了山东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0年、2001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详查与相应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土地利用为切入点,在深入研究1990~2005年临汾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状态、结构和速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数量耦合关系,探讨了1990~2005年临汾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地关系状态及其演变趋势,为黄土高原丘陵区环境变化和人地关系的演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在它特殊地理条件下,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特殊的土地制度。这一特殊的制度将对贫困地区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产生影响。通过对这种特殊农地制度与家庭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给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纵向比较研究山东作为中国人口和经济大省,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省份之一,不仅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三位,而且对外贸易也取得长足发展。对外贸易作为2002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亮点”战略之一,开始逐步发挥其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首先,对外贸易在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逐步增强。统计数据显示,1996—2005年,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与全省GDP增长变化,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1996—1999年期间,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降低,GDP增长速度也逐步放慢;而2000—2005年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西青区土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鑫  张雅宁 《科技资讯》2014,12(25):217-217
本文研究主要依据西青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使研究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土地承载能力相结合,对西青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为西青区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宝鸡市区近几十年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和规律。方法集成RS与GIS技术,通过对1990,2002,2006,2010和2014年宝鸡市区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计算,研究分析宝鸡市区近20多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变化。结果 11990-2014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17.67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5.43km2。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现出3种变化模式:1990-2002年城市空间区域快速扩张,2002-2006年相对稳定,2006-2014年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建设并重发展(其中,2006-2010年扩张快于建设,2010-2014年建设快于扩张)。结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能够揭示城市化的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指出了平顶山市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平顶山市土地资源及开发利用概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了平顶山市土地资源永续开发利用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以1978—2002年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演化为研究对象,在理清经济-社会演化背景基础上,探索西安工业的空间区位、功能关系、空间强度、发展模式等特征.研究表明,1978—1992年工业类型以"民用化"转型为主导,边缘区新型产业区的建设主导了城市拓展规模和速度;1992—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在城市边缘区集聚,带动了工业的圈层外移,使工业空间布局具有郊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取2007—2008年夏季上海市蚊虫监测点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景观多样性数据,分析了区域水体、植被空间分布等区域景观特征及其变化对蚊虫密度消长的影响,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蚊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内蚊虫密度与景观多样性、水网密度和植被密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景观破碎度成负相关关系,50%~70%植被覆盖度环境更有利于蚊虫繁殖,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蚊虫密度高于其他用地类型.2007—2008年上海市夏季郊区的蚊虫密度高于市区,城市建设对蚊虫密度消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运用2001—2012年的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城市化水平各指标层予以量化处理,基于灰色数列GM(1,1)对2013—2017年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和田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土地四个子系统都与城市化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经济城市化起主导作用;和田地区城市化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发展速度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7年缓慢发展阶段,2008—2012年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对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可知和田地区城市化未来几年内发展良好,城市化发展提升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单机处理遥感影像方式难以进行大尺度和长时间序列土地覆盖监测的缺点,文章以合肥市为研究区,借助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利用2000—2020年多景Landsat卫星影像和多种辅助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算法得到土地覆盖分类图,并对土地覆盖变化(land cover change, LCC)进行驱动力因素分析,基于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反演算法进一步得到FVC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十分明显,FVC时空变化呈现减少特征;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是LCC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与农地资源保护呈现出一对刚性矛盾.本文从诠释库兹涅茨假说着手,分析了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发展与农地资源减少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验证了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均耕地资源减少的倒U形趋势,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农地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