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珠江流域区域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珠江流域42个气象站点1951-2011年的月降水与气温数据,计算了3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时空分解方法,将珠江流域划分成了5个干旱变化特征均质性区域。并根据游程理论选取历时和强度2个特征变量,基于多变量区域频率分析的方法对珠江流域的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广义正态分布和皮尔逊三型分布分别优选为不同分区的干旱历时边缘分布,广义帕雷托分布优选为干旱强度边缘分布,区域copula函数则分别为Clayton和Arch13 copula。从区域的角度,贺江、桂江、左江和右江流域地区遭遇的干旱风险较大,应视为珠江流域的重点干旱风险区。而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广西为干旱风险管理的重点省份。  相似文献   

2.
珠江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的经验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1年珠江流域多时间尺度标准化蒸散发指数(SPEI),应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趋势和突变检验、小波谱与小波全域相干谱分析等方法,分析珠江流域该时期干旱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干旱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差异明显,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发生事件持续增多,21世纪以来珠江流域中旱、重旱事件、干旱历时和强度都显著加大,秋旱尤为突出;2)根据SPEI的REOF时空分解,可将珠江流域划分成6个空间模态,其载荷中心分别位于的东江流域、桂北、桂东南、桂西南、黔南和滇东,各分区普遍存在干旱趋势,其中黔南和滇东干旱趋势显著,已成为珠江流域的干旱中心;3) 6个分区的干湿变化具有2~8 a的厄尔尼诺变化的振荡周期,部分分区显示与太阳黑子活动关联的11 a及22 a变化周期,各个分区对ENSO事件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清代珠江流域旱涝灾害变化特征与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清代1644-1911年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统计了珠江流域以及各个子流域的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利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清代珠江流域的旱涝灾害演变趋势和周期;通过R/S分析计算Hurst指数,预测未来旱涝变化特征,并通过近50年的气象降水资料计算的SPI指数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清代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频次整体高于干旱灾害的频次,其中1695年、 1860年和1894年既发生了流域性干旱也发生了流域性洪涝;旱涝频次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2~34 a;珠江流域未来的干旱、洪涝灾害整体变化将与过去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流域洪涝序列的Hurst指数比干旱序列的Hurst指数更为接近1.0,说明清代珠江流域洪涝序列的趋势延续性比干旱序列更强.  相似文献   

4.
壮族及其同源的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麽经布洛陀》是壮族麽教经文,其内容涉及稻谷种子的来源、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骆田与骆人、野牛驯养、石犁的使用与牛耕的出现、采集农业向稻作农业过渡、水稻种植时令及耕作制度的形成、早期的稻作农业祭祀等远古时代华南珠江流域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问题。文章认为,从神话学的意义说,黄帝是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炎帝是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而布洛陀则是华南珠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巨流,主要是由这三大农业文明汇集而成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将珠江流域季节和年降水分为时间分量和相应的空间特征,研究了珠江流域降水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大西洋涛动(NAO)、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太平洋10 a涛动(PDO)的遥相关关系。同时,通过分析季节和年降水发生天数及强度的变化与ENSO、NAO、IOD和PDO指数的关系,探讨了上述气候指标对降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 ENSO和NAO是导致珠江流域季节降水和年降水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春季降水与NAO和PDO成正相关,与ENSO和IOD成负相关;夏季降水与NAO成负相关;秋季降水与ENSO和IOD成正相关;冬季降水与ENSO和NAO成正相关;年降水与NAO和IOD成正相关。2 ENSO、NAO、IOD和PDO对珠江流域季节和年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降水天数与降水强度来达到的,同时这种影响具有季节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珠江流域经济合作问题的一体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是我国三大河流之一 ,横贯东西 ,腹地辽阔 ,流域内资源丰富 ,区位优越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经济战略从东部向西部的转移 ,推动珠江流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 ,应积极开展多行业多形式的经济合作 ,努力形成珠江流域社会生产力合理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VIC模型和汇流模型生成的1981—2020年5 km×5 km网格模拟流量数据,构建了长历时、网格化的标准化径流干旱指数(SRDI),对珠江流域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模拟流量构建的网格化SRDI能够较好地模拟珠江流域干旱时空演变过程;珠江流域水文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明显,干旱集中发生在夏季,秋季可能发生大范围的水文干旱,季节尺度上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极端干旱;珠江流域水文干旱在空间格局上呈现为自东向西由干旱高频区向干旱长历时、高烈度区过渡分布。  相似文献   

8.
基于湿地现状分布数据,对珠江流域湿地现状被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构建珠江流域的湿地保护优先格局,优先建立的保护单元共87个,面积共27 681.79 km2,最终形成合理保护网络,并针对各子流域进行评估确定湿地保护空缺,提出合理优化格局构建建议.结果表明,珠江流域保护体系缺失严重,亟需重构湿地保护体系:1)珠江流域上游的湿地保护空缺主要集中在高原山区湖泊、河流湿地广泛分布区域;2)对于珠江中下游区域,重在面向大型湿地空缺建立大型自然保护区,强化重要生态储备资源的保护与修复;3)对人为干扰最为强烈、经济活动最为繁荣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则重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的保护空间合理构架湿地公园或湿地小区,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性的滨海湿地修复项目,缓解围填海活动;4)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区域湿地保护空缺主要位于海南岛东侧与西侧部分地区,应根据各区域保护强度与发展程度不同,建立以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构成的以保护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珠江流域湿地保护体系调整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珠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珠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整体状况,应用以遥感观测数据驱动的GLO-PEM模式模拟估计的NPP数据,对珠江流域1981~2000年间的地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年来,珠江流域年均NPP总量为0.60Pg C,占中国总量的19.42%,单位面积的年平均NPP为1328.61 g/(m2.a),是中国平均水平的4.12倍;②从NPP的空间分布看,单位面积的NPP以右江上游山区及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地区等地最高,北盘江上游山区最低;③从各种植被类型来看,以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平均NPP最大,山地稀树灌木草原的平均NPP最小;④受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年来珠江流域植被NPP整体上呈现了不显著减少的趋势,单位面积NPP减少了约0.6%。  相似文献   

10.
珠江流域古代历史地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是华南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它的流域包括了两广的大部和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的一小部,此外,还奄有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一角。珠江源流长2100余公里,流域面积达43万余方公里,它的长度和面积虽不甚大,而拥有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珠江流量之丰,仅次于长江而为黄河的七倍。而繁衍在珠江流域内的人民达四千余万,也仅次于长江、黄河而多于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重要性还不单纯由于本流域内天然资源的丰富,而且表现它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