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测定和比对了隼形目、鸮形目、夜鹰目的12S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415bp.使用MEGA2.1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并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数据显示,该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变异丰富,转换和颠换数未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加而出现饱和现象,反映出较高真实水平的鸟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系统进化树表明:与隼形目隼科相比,隼形目鹰科与鸮形目、夜鹰目的亲缘关系更近,提示了隼形目隼科和鹰科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与夜鹰目相比,鸮形目和隼形目鹰科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与传统分类观点相同,不支持将鸮形目和夜鹰目合并为鸮形目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白杨派,青杨派和黑杨派的DNA多态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收集了杨属三个派内20个种的28个无性系,筛选7个引物进行RAPD分析。共产生54条有效谱带,其中43条(79.63%)表现多态性。任意两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D)为0.930 ̄0.031,相应其相似性为0.518 ̄0.970。以D值为基础研究三个派的系统进化关系,聚类结果表明三个派明显独立,且青杨派与黑杨派关系较近,而与白杨派则相对较远,结合其它研究成果推测白杨派较早从杨属中分离出来,而青杨派和黑  相似文献   

3.
羚牛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分别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黄牛细胞色素 b基因 ,并对其全序列 ( 1 1 40 bp)进行了测定。其中羚牛细胞色素 b基因序列属首次报道。通过对 8种偶蹄类动物细胞色素 b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和基于序列差异所构建的分子系统树 ,发现羚牛与羊亚科的动物亲缘关系最近 ,与其他动物亲缘关系较远 ,表明将羚牛放入羊亚科较为合理。序列差异分析还表明羚牛约在距今 5 0 0万年前 (上新世 )从牛类动物中分化出来 ,牛类分化时间约在 60 0万年前的中新世( Miocene)  相似文献   

4.
猛禽和夜鹰类的线粒体DNA序列比较和分子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和比对了隼形目、鸮形目、夜鹰目的12S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415 bp.使用MEGA2.1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并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数据显示,该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变异丰富,转换和颠换数未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加而出现饱和现象,反映出较高真实水平的鸟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系统进化树表明:与隼形目隼科相比,隼形目鹰科与鸮形目、夜鹰目的亲缘关系更近,提示了隼形目隼科和鹰科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与夜鹰目相比,鸮形目和隼形目鹰科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与传统分类观点相同,不支持将鸮形目和夜鹰目合并为鸮形目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社鼠和针毛鼠线粒体DNA序列的歧异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鼠和针毛鼠是有着广泛地理分布的山地鼠种,它们的一些形态特征及核型明显有别于同属的其它鼠类.社鼠的亚种--雷琼社鼠局限于分布在广东省西部地区和海南省,它的形态特征多似社鼠,但也有少数特征相似于针毛鼠.对于社鼠和针毛鼠的分类地位及社鼠亚种的分化一直有着各种讨论.本研究进行了社鼠和雷琼社鼠以及针毛鼠龙门种群和香港种群的细胞色素b (264个核苷酸位点)和12S rRNA (387个核苷酸位点)基因片段的测序.社鼠与雷琼社鼠线粒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间包含有19个变异位点、12S rRNA 基因片段间包含11个变异位点和2个插入/缺失位点.针毛鼠的2个种群间的细胞色素b 和12S rRNA 基因片段分别包含了3个和11个变异位点.通过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重建的系统进化关系表明:雷琼社鼠与社鼠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它的亚种地位得到了线粒体DNA序列证据的肯定.针毛鼠龙门种群和香港种群细胞色素b和12S rRNA 基因片段序列的歧异反映出两个种群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及其所经历自然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线粒全DNA作为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家畜育种、生物进化、发病机理、临床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综述了动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遗传特征,并阐明了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线粒体DNA多态性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羚牛分子系统进化,解决多年来关于羚牛分类地位及其与麝牛关系的争论。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扩增羚牛、绵羊、山羊细胞色素b基因,并对其全序列(1140bp)进行测定。结合GenBank检索序列,对9种偶蹄类动物(麝牛、绵羊、羚牛等)、1种奇蹄类动物(斑马)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进行分析,并基于序列差异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羚牛与羊亚科的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分别为9.085%和11.652%),与其他动物亲缘关系较远(序列差异为12.344%~23.333%),与麝牛的差异达到了13.658%。羚牛与绵羊分歧的时间约在360万年前,而与麝牛的分歧时间约在550万年前。结论将羚牛归入羊亚科较为合理,羚牛和麝牛形态和行为上很强的相似性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结构和进化:以鳑鱼类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鳑鱼类为例,研究了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结构和进化规律.识别了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指出扩展终止相关序列(ETAS)的主体是TACAT和它的反向互补序列ATGTA形成的发夹结构.给出了鱼类中若干重要保守序列的普遍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行使功能的ETAS,但可能会有多个复制的、不行使功能的ETAS存在.鱼类的保守序列CSB2最为保守.线粒体DNA控制区被认为是由各功能单位形成主体框架,主体框架复制产生重复序列,重复序列产生快速变异,这样造成不同类群间线粒体DNA控制区巨大差异.易突变点和二级结构的存在均可能与变异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二十年来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动物分类、进化、亲缘关系和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线粒体DNA多态分析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猛禽类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线粒体DNA的研究在种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遗传多态性和基因流研究方面更具特殊意义。简要回顾了鸟类线粒体DNA的研究历史,并分析了中国猛离线粒体DNA遗传多态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要点:1.猛禽类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存在遗传多态性,2:猛禽类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与哺乳类相同,3;种间或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4.不同地理种群存在mtDNA克隆群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六种蝗虫基因组DNA多态性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技术对斑翅蝗科 Oedipodidae中三属六种蝗虫基因组DNA进行了多态性比较 ,共扩增出 2 2条特异性片断 ,分子量大小为 650~ 1 990 bp之间 ,并根据各种间片段共享度构建了 UPG聚类关系图 .研究结果表明 ,大垫尖翅蝗和甘蒙尖翅蝗的片段共享度为 0 .375;红翅皱膝蝗和鼓翅皱膝蝗的片段共享度为 0 .2 86;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片段共享度也为 0 .2 86  相似文献   

12.
鲇16SrRNA基因扩增片段的RFLP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进行了鲇(Silurus asotus)5个地理种群线粒体DNA(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这5个地理种群是长江上游支流(四川境内的攀枝花雅砻江、岷江、自贡、贵州遵义的乌江)和长江中游支流沅江上游的潕阳河.选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水解,只有HaeIII产生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长江上游支流的各地理种群之间不存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长江中游支流沅江上游的潕阳河地理种群与长江上游支流的各地理种群间在该基因片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变异.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英文版)》1989,34(4):335-335
  相似文献   

14.
吴斌  阎冰  周浩郎 《广西科学》2013,20(3):215-218
为了探讨纽虫之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对取自北海和湛江的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26个样本和湛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anjiangensis)3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部分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它纽虫序列,分析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中华枝吻纽虫26个个体共检测17个单倍型,湛江枝吻纽虫3个个体共检测到2个单倍型,其长度均为615bp;枝吻纽虫个体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近,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偏倚,即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以及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13和0.008;而两种枝吻纽虫COI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很大,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都在0.194以上,加之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作为同属的两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这些表像都支持两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的观点。中华枝吻纽虫的17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Cerebratulus marginatus,C.lacteus聚为1大支,而湛江枝吻纽虫的2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Lineus ruber和L.longissimus聚为1大支,表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并非单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线粒体病的特点,并对线粒体病的母系遗传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内蒙古元上都遗址砧子山墓地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可能来源,对该墓地古人的DNA进行了抽提、扩增和测序,获得了1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高可变一区序列.结合现代东亚、北亚、中亚和欧洲人的线粒体DNA数据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埋藏在砧子山墓地的元代居民为汉族人,主要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本研究为揭示元代的复杂社会结构和人群历史动态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饮牛沟墓地古人骨线粒体DN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饮牛沟战国时期墓地的古代人群(Yng古代人群)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获得了线粒体高可变一区DNA序列, 初步确定了单倍型归属并搜寻其共享序列, 与现代人群对比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多维尺度分析. 结果表明, 饮牛沟古代人群与现代东亚人群在母系遗传关系上较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