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耐热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TC23O)分子中的甲硫氨酸(Met)全部置换为甲硒氨酸(SeMet)。培养出甲硒氨酸置换的耐热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SeMet-TC23O)的晶体,利用同步辐射光源收集了SeMet-TC23O晶体的X射线衍射数据,应用多波长反常散射方法测定了TC23O0.3mm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TC23O分子为同源四聚体结构,每个单体由相对独立的N-端结构域(1-153位氨基酸残基)和C-端结构域(153-319位氨基酸残基)构成。每个结构域含有两个在此类酶中具有特征性的βαβββ结构花样,两个结构域可根据分子内非晶体学对称轴近似叠合。  相似文献   

2.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5,30(17):1316-1316
作者曾报导了杂氮三环类化合物三个重要成员结构的XPS研究,分别证实这类化合物分子中N→B,N→Si和N→Ti配位键的存在,并研究了取代基以及分子环上引入羰基对这类配位键的影响,包括对杂氮硅三环类化合物的EHMO理论处理。  相似文献   

3.
夏宗芗 《科学通报》1980,25(1):23-23
一、引言双(1-二乙膦基-2-二苯膦基乙烷)-双(分子氮)钼(O),Mo(N_2)_2(Ph_2CH_2CH_2PEt_2)_2,是由陈家碧等合成的过渡金属Mo的一种新的分子氮络合物。  相似文献   

4.
邵昌平 《科学通报》1983,28(1):32-32
还原氮反应和放氢反应是固氮酶及其模拟体系的属性。一些低氧化态的过渡金属络合物也能与氮分子形成稳定的或不稳定的双氮基络合物,个别的已能够还原质子化变成肼和氨。光激发过渡金属双氮基络合物中的金属离子的d电子向配位的双氮基的反键π轨道的dπ  相似文献   

5.
天然金刚石中杂质氮原子对的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秀成 《科学通报》1987,32(15):1164-1164
氮是金刚石中的主要杂质。它在金刚石中的含量和存在形式历来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天然金刚石,氮的含量可达0.23%,它主要呈非顺磁性双原子氮的组合(N_2)和氮的小片状集合体(N_2),其次是顺磁性单个置换原子氮(简称‘孤氮’)和氮同空位的组合(N_3V,NVN等)。然而在人造金刚石中,从顺磁性孤氮(N)到非顺磁性双原子氮组合(N_2)之间,还存在着一种  相似文献   

6.
王殿勋 《科学通报》1982,27(9):533-533
作者曾报道了1-乙烯基杂氮硅三环化合物结构的XPS研究,证实了分子中N→Si配位键的存在;在另文中还研究了这类化合物分子中不同取代基R对N→Si配位键强度的影响并做了EHMO(广义Hückel分子轨道)理论计算处理,计算结果能很好地预言N→Si配位键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汪峰  ZHOU JiZhong  孙波 《科学通报》2014,59(4-5):387-396
农田土壤-植物系统的氮素循环影响了生产力和环境, 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氮素循环的影响机制仍不清楚, 同时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响应种植作物等管理方式也不明确. 本研究在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 选择3种典型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寒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和中亚热带红壤)设置不种植(裸地, non-cropping)和种植玉米(cropping)的田间试验, 基于高通量基因芯片测定不同土壤共有的氮转化基因(核心氮转化基因), 利用随机矩阵方法建立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的分子生态网络, 揭示种植玉米对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结构的影响. 研究表明种植玉米增加了土壤中大部分核心氮转化基因的丰度, 显著提高了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的复杂程度. 网络拓扑结构的模块数由裸地处理的8个增加到种植玉米的28个. 裸地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网络有2个模块枢纽, 其关键基因为固氮基因(nifH); 种植玉米后网络有9个模块枢纽, 其关键基因包含固氮(nifH)和反硝化基因(narG和nosZ). 土壤核心氮转化基因的功能分子生态网络结构与植物、气候、土壤等因素显著相关, 说明农田管理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微生物的分子生态网络结构, 影响其驱动农田养分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1974,19(1):22-22
分子氮络合物的N≡N键伸缩振动频率出现在2,200—1,850cm~(-1)之间,与自由N_2分子的v_N_2为2,331cm~(-1)比较,大约减少了100—500cm~(-1)。这说明络合后,N≡N键削弱了,M—N_2键(M指过渡金属)增强了。稳  相似文献   

9.
陈家碧 《科学通报》1980,25(14):635-635
分子氮络合物的研究,是近年来极为活跃的一个领域,Chatt等于1975年在室温下成功地将分子氮络合物中的氮分子加质子转变成氨,证明了配位于过渡金属的氮分子的确能被活化并接受质子而生成氨.他们对分子氮络合物的加质子反应进行了详细研究后发现:只有单膦配位的分子氮络合物,如顺式[M(N_2)_2(PMe_2Ph)_4]及反式[M(N_2)_2(PMePh_2)_4](M=Mo或W),在室温下能和硫酸-甲醇作用而生成氨;具有双膦配位的分子氮络合物反式[M(N_2)_2(Ph_2PCH_2CH_2PPh_2)_2](M=Mo或W)则在质子酸作用下只能加质子而得到一系列具有  相似文献   

10.
氮素形态对玉米根尖质外体铁组成影响的短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春琴  张福锁  H.E.Goldbach 《科学通报》2001,46(24):2058-2061
探讨了在模拟铁缺乏条件下(高HCO3^-),分别短期供应铵态氮(NH4^ -N)和硝态氮(NO3^--N)对玉米(Zea mays L cv Lenz)根尖(0-3cm)质外体铁的组成和FeCN(ferricyanide)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尖质体外体Fe(Ⅱ)的绝对浓度和相对比例均较低,分别只有20-40nmol/L和7%-13%,绝大部分是以Fe(Ⅲ)形式存在,增加NH4^ -N和NO3^--N的处理时间有利于提高Fe(Ⅱ)的浓度,与NO3^--N相比,NH44^ -N提高了玉米根尖质外体Fe(Ⅱ)和交换性铁的浓度和比例,而NO3^--N使FeCN还原酶活性增加,此外,还对质外体pH的变化与铁组分和FeCN还原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