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以往研究在路段关联性判断和路网主要流向方面考虑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OM的信号协调控制交叉口群划分方法。首先,在离散性指标和阻滞性指标的基础上,考虑路网交通流运行的主路径特征引入主路径指标来表征路网交叉口之间路段关联性;其次,为弥补自组织神经网络(SOM)输出结果可能大于实际需求且输出无标签的不足,把SOM中激活神经元权重作为层次聚类的输入,运用层次聚类改进SOM,并根据指标与路段关联性的关系设计关联性判断准则,据此界定交叉口之间路段关联性;最后,根据最大流最小割理论识别路网瓶颈,以瓶颈为基点向外划分交叉口群,并通过算例分析得出,该方法能够有效界定交叉口路段关联性和识别路网瓶颈,对信号协调控制配时优化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环路交通拥挤问题,提出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与灰色聚类的交通状态自适应判别算法.首先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对交通状态边界进行划分,得到各个交通状态的门阀值,进而利用灰色聚类模型对交通状态进行判别,避免聚类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同时减少灰色聚类参数设定的主观性.通过对福州二环路实测交通流数据的计算分析表明,不同路段的交通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环路交通状态自适应判别方法能够较好地针对不同路段判别交通状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机动车辆的迅猛增长,城市路网呈现出事件多发、通行状态多变的特征,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城市路网中海量浮动车轨迹数据的深入挖掘,能够实现对复杂交通状态的快速识别和准确分析.本文首先对北京市浮动车的海量数据进行校准和清洗.其次,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构建不同尺度的网格模型.然后,根据网格内节点对行程时间的历史数据,识别常发拥堵区域;结合实时行程时间数据,识别偶发拥堵事件.最后,通过对网格交通运行指数进行密度聚类,从空间范围上将大城市拥堵区域的类型划分为"点-线-面"3个层级对交通拥堵进行评价研究.本研究不以道路矢量地图为基础,仅通过浮动车轨迹数据,便可以实现对交通拥堵的高效识别和宏观拥堵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模糊聚类法的路网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路网内各组成路段的路面性能评价指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为基础,借鉴灰色关联分析在模糊聚类理论中的应用方法,建立了路网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确定了灰色相似关系矩阵,并利用最大树法,得到了基于不同水平的聚类结果形成的谱系图,较为合理地反映了路网路面基本性能和状况分布.  相似文献   

5.
为了不计算路段阻抗而获取起点到终点的多条最优路径,提出一种基于路段间转移概率并通过路段转移采样来计算最优路径集的方法(最优路径集路段转移概率法):首先,通过分时段、分区域来获取路段间转移概率,采用时段划分将交通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影响纳入考虑,利用交通小区代替给定起点和终点,避免了路网中起点与终点数量巨大、特定点对之间数据量不足的问题; 然后,基于路段转移采样进行轨迹采样并获取最优路径集。该方法不需计算路段阻抗,对数据要求低,计算简便。案例分析表明:利用最优路径集路段转移概率法得到的计算路径与实际路径的涵盖程度高,区域划分大小对结果影响较小,时段划分可有效反应交通状况。  相似文献   

6.
由于目前单路段的交通信息不足以反映网络层次上的交通状态,该文提出了一种网络交通状态的建模方法。首先根据网络中各路段间拓扑结构关系提出了路段邻接矩阵;进而从实际交通流量数据出发,应用递推最小二乘法估计出交叉口各方向上实时的转弯率,由此得到邻接路段分配系数矩阵。通过对该矩阵的简单计算以及变换,得到了整个路网的分配系数矩阵。根据该矩阵绘制的网络交通状态图为研究网络交通状态演化提供了可视化方法。该矩阵不仅反映了网络层次上的交通流分配情况,也反映了实时的网络交通状态。  相似文献   

7.
为客观描述城市环卫车的实际行驶特征,基于3辆市政环卫车连续一周实际道路行驶数据,提出一种组合优化聚类与马尔科夫链的城市环卫车辆行驶工况构建方法. 首先对特征参数矩阵做均值化处理,增强参数降维后每一个主成分中所包含的特征参数信息;其次利用k均值聚类将不同运行特征的运动学片段划分到不同类的样本集内,以马尔科夫链法在每一类样本集中做状态预测,按时间比例合成代表工况. 最后,基于运动学参数对所构建的代表工况进行有效性检验. 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福州市环卫车辆行驶工况相较于C-WTVC国家标准工况,能更客观地反映福州市环卫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8.
对不平衡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时,K-means聚类方法可能会错误地将分布在较小区域类别中的样本划分到大区域类别中;谱聚类算法,虽然可以有效优化数据结构,并很好地识别不同形状的样本,但却难以处理大规模数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地标点采样的不平衡数据聚类算法.该算法首先对不平衡数据进行预聚类以获得初始类标签,然后基于数据密度对数据进行采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采样数据执行K-means聚类,并将聚类中心作为地标点,对数据进行谱聚类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处理不平衡数据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样本的聚类准确率,而且能够保证聚类结果的稳定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固定检测器的区域交通状态判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固定检测器获得的交通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路段和交叉口交通状态判别模型;考虑不同路段和交叉口对区域路网整体交通状态影响程度的差异性,建立路段和交叉口交通状态的权重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交通状态的综合判别模型;并分析状态指标P与路网中车辆平均行程速度的相互关系,确定路网P所表示的交通状态级别;最后利用Vissim软件设计包含9个交叉口的典型路网,根据采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区域交通状态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0.
谱聚类是一种基于图谱划分理论的聚类算法,本质上是将聚类问题转化为图的最优划分问题;量子聚类可以充分挖掘数据样本的内在信息,是一种基于划分的无监督聚类算法.为了充分发挥谱聚类算法和量子聚类算法的优势,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流形距离核的谱聚类和量子聚类融合算法(MFD-NJW-QC).首先,计算数据集的流形距离核矩阵,构造相应的拉普拉斯矩阵;其次,根据拉普拉斯矩阵的若干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造新数据集,并使用量子聚类算法对新构造的数据集进行聚类,从而得到原始数据的类标签;最后,基于7个人工数据集和5个UCI数据集验证MFD-NJW-QC算法的聚类性能.结果显示,MFD-NJW-QC算法能够明显提高聚类性能,尤其对于具有流形结构,且类簇大小不平衡、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数据集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香荚兰属(Vanilla)为兰科(Orchidaceae)攀缘植物,其果实制品香荚兰豆是目前食品工业和香料产品的重要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享有“香料之王”的美称。香荚兰豆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香兰素、香兰醇、香兰酸以及脂肪族类、糖苷类、有机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香荚兰广泛应用于香料、观赏园艺,并可用于治疗癫痫、肿瘤等。本文对香荚兰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应用专利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香荚兰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雅长保护区”)内天贵卷瓣兰(Bulbophyllum tianguii)的生境、资源状况和伴生群落特征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天贵卷瓣兰在雅长保护区内分布于106°24''27.78″-106°24''49.96″E,24°50''22.22″-24°51''2.18″N,海拔950-1 281 m,多见于林木盖度为40%-80%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天贵卷瓣兰一般附生于喀斯特石山上部或近山顶的岩石上,及天坑顶部的陡峭石壁上,多见于半阳坡;根部土壤为落叶腐殖土,少数无土,部分植株亦可附生于腐殖树茎或乔木树干上,常与苔藓类植物生长在一起。雅长保护区内发现4个天贵卷瓣兰种群,总计840个基株,多以克隆分株繁殖为主,呈聚集分布。4个伴生群落共记录有维管植物79种,隶属44科71属,单种科有29个科,单种属有64个属,植物分化程度较低,群落组成复杂。属的区系成分以热带分布占优势(占非世界分布的67.21%),温带分布也占有一定比例,其生境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天贵卷瓣兰常与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钩齿鼠李(Rhamnus lamprophylla)、针齿铁仔(Myrsine semiserrata)、光石韦(Pyrrosia calvata)等植物伴生。天贵卷瓣兰对生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对其生境的保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极危植物贵州地宝兰(Geodorum eulophioides)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以贵州地宝兰成年盆栽植株为材料,通过人工遮阴的方法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处理(8%、20%、45%和100%自然光照),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气体交换参数日变化、光合-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其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生长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 20%、45%和10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日均净光合速率(Pn)呈“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而8%光照强度下的Pn呈“单峰”型曲线,20%光照强度下的日均Pn值最高,为(1.922±0.453) μmol·m-2·s-1;(2)贵州地宝兰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在20%光照强度下最高,在此光照强度下的光合能力最强;(3)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v/FmFv/F0在100%光照强度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10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遭受了严重的光抑制;(4)叶片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 (Chl 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叶绿素(a+b)[Chl (a+b)]含量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而Car/Chl (a+b)呈相反趋势;(5) 20%光照强度下贵州地宝兰的株高、基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均最大,8%光照强度下次之,100%光照强度下最低。研究表明,贵州地宝兰对不同光环境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20%光照强度最适宜其生长;在迁地保护中,可选择相对开阔且具有一定遮阴效果的环境进行苗木种植;在种群恢复过程中,可适当间伐上层乔灌木,增加林下透光率,提高贵州地宝兰的生长速度,促进其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药用植物鹅毛玉凤花(Habenaria dentata)的块茎为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温度进行响应面试验,优化鹅毛玉凤花总多糖的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总多糖的DPPH自由基(DPPH·)清除率、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和总还原力,探究鹅毛玉凤花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鹅毛玉凤花总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7 h,料液比1∶58.7 (g/mL),提取温度73.49℃,优化验证后的鹅毛玉凤花总多糖得率为9.5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3%。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鹅毛玉凤花总多糖对DPPH·、·OH、O2-·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85 mg/mL、0.006 mg/mL和0.020 mg/mL,其总还原力是L-抗坏血酸的2.24%,表明鹅毛玉凤花总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更系统、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台湾香荚兰(Vanilla somai Hayata)资源,选取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3个因素为自变量,总黄酮含量为因变量,并利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台湾香荚兰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以L-抗坏血酸作阳性对照,测定台湾香荚兰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研究结果表明,台湾香荚兰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7.5 min,乙醇浓度45.6%,料液比1∶50.7 (g/mL)。总黄酮含量实测为1.19%,RSD值为0.65%。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台湾香荚兰中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012 3 mg/mL、0.015 9 mg/mL、0.032 6 mg/mL,总还原能力为L-抗坏血酸的79.2%。台湾香荚兰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且具有较好的重现性,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探究西藏虎头兰(Cymbidium tracyanum L.Castle)幼苗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性,明确其生长的适宜光照强度,为该物种资源保育及驯化提供科学依据。以苗龄为2 a的西藏虎头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下(8%、20%、45%、100%全光照)西藏虎头兰的生长状况、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西藏虎头兰在20%光照强度下长势最好,其株高、分株基径、冠幅和最大叶长最大。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西藏虎头兰叶片的叶绿素a (Chl a)、叶绿素b (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叶绿素(a+b)[Chl (a+b)]含量均显著降低,Car/Chl(a+b)升高,Chl a/ Chl b无明显变化。8%和20%光照强度下西藏虎头兰的净光合速率(Pn)呈现“单峰”曲线,45%光照强度下呈现“双峰”曲线;日均Pn大小表现为20%光照强度(0.78 μmol·m-2·s-1)>8%光照强度(0.55 μmol·m-2·s-1)>45%光照强度(0.23 μmol·m-2·s-1)。20%光照强度下西藏虎头兰的光补偿点(LCP,8.86 μmol·m-2·s-1)最低,光饱和点(LSP,607.67 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0.041)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2.91 μmol·m-2·s-1)最高。本研究中,西藏虎头兰在20%光照强度下植株长势最好、光合作用能力最强,因此在进行引种栽培时应提供适当的光照,有助于其生长。  相似文献   

17.
地宝兰属(Geodorum G.Jacks.)植物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树兰族(Trib.Epidendreae)美冠兰亚族(Subtrib.Eulophiinae)地生兰类群,全属约1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我国地宝兰属植物有5种,在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台湾、四川和云南等地有分布记录。本文结合近几十年来地宝兰属植物的研究动态,阐述该属植物的资源概况、濒危原因、保护现状、细胞学、繁殖技术、菌根真菌、传粉生物学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建议,以期为制定地宝兰属植物的保护策略和实施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稀有植物东京桐迁地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仕训  王才明  王燕 《广西科学》1998,5(2):143-146
1984年始,在广西桂林雁山(中亚热带)酸性土壤上引种生长在广西龙州(北热带)石灰(岩)土壤的东京桐(Deutzianthustonkinensis)种子和野生幼苗,1993年植株平均高4.14m,平均地径7.1cm,1994年开花结果,采集种子育苗,获180多株子代,目前子代生长正常。一年生苗在2℃并有北风时,部分叶脱落;没有北风,0℃以上不会受冻;定植多年的植株在-6℃以上时,部分叶受冻,在-2℃以上时,基本不受冻。在引种地,3月下旬开始萌芽,5月下旬开始现蕾,6月上旬开花,9月中旬果基本成熟落地。15株三种土壤的盆栽试验初步表明,幼苗对石灰土有一定的依赖性。迁地结果还初步表明,东京桐的适应性较同一分布区类型的蚬木、肥牛树、金丝李强。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白及(Bletilla striata)组培苗高效繁育技术体系,以白及蒴果为外植体,通过设置不同培养基及不同移栽基质对白及种子无菌萌发、原球茎及丛生芽诱导、丛生芽生根及结鳞茎培养、移栽驯化以及驯化苗一年两季培育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白及种子萌发、原球茎及丛生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1/2 MS+6-苄基腺嘌呤(6-BA) 1.0 mg/L+萘乙酸(NAA) 0.1 mg/L+油菜素内酯(BR) 0.01 mg/L+蔗糖20 g/L液体培养基;丛生芽生根及结鳞茎培养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BR 0.02 mg/L+NAA 0.2 mg/L+激动素(KT) 0.5 mg/L+香蕉100 g/L+蔗糖30 g/L+琼脂5.0 g/L+活性炭1.0 g/L。丛生苗于3-4月移栽,最适宜的移栽基质为泥炭土、珍珠岩和蛭石(2∶2∶1,VVV)的组合物,移栽成活率为96.33%。一年两季的栽培管理并结合喷施0.02 mg/L BR能明显提高种苗质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和长瓣兜兰(P.dianthum)3种兜兰属植物的光合特性,为其种质资源保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种兜兰属植物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叶片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以及叶绿素含量,比较3种兜兰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硬叶兜兰、带叶兜兰和长瓣兜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分别为2.719 μmol·m-2·s-1、1.836 μmol·m-2·s-1、2.015 μmol·m-2·s-1,光饱和点(LSP)分别为578.74 μmol·m-2·s-1 、467.72 μmol·m-2·s-1、481.25 μmol·m-2·s-1,光补偿点(LCP)均较低,分别为15.65 μmol·m-2·s-1、12.79 μmol·m-2·s-1、10.34 μmol·m-2·s-1,是典型的阴生植物。硬叶兜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CO2饱和点(CSP)、羧化效率(CE)均显著高于长瓣兜兰和带叶兜兰(P<0.05),硬叶兜兰对CO2的利用能力更强。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表现为硬叶兜兰(58.13)>长瓣兜兰(55.12)>带叶兜兰(51.88)。3种兜兰属植物的光合能力较弱,对光的利用范围狭窄,在引种栽培时应注意增加荫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