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生态学角度对生物入侵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对生物入侵的相关概念和内涵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外来种转化为入侵种的过程和主要入侵类型,并从生态学角度对入侵种的入侵机制加以阐述,分析了与入侵物种自身和引入地生态环境相关的假说及入侵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结合上海城市植被的研究,阐述了上海外来物种现状,在对传统预防、控制措施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物演替理论的生态防治法,并对外来物种的功过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陈浩  陈利军 《科学通报》2007,52(5):555-561
外来物种入侵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公共健康、农业生产力和生态完整性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描述和预测外来入侵物种的空间分布对物种入侵的防治和早期预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数据的不对称性以及生物建模过程中模型选择的不确定性给入侵物种空间建模带来了困难和局限. 本研究利用统计学和信息理论的方法, 从地学空间制图和生物建模的角度研究了外来入侵物种(以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为例)的潜在分布以及环境影响因子,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的选择基于Akaike信息标准(AIC), 针对物种数据的不对称性,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频率统计的方法去划分物种源生地的适应性生存环境. 最后, 我们把在源生地建立的模型和分类标准投影到入侵地绘制了该物种在入侵地的相对适应性分布图.  相似文献   

4.
杨志军 《科学》2005,57(1):62-62
据英国Nature,2004,431:177报道,科学家发现,入侵物种比本地物种具有更大的遗传变异性。有可能不存在种群数量瓶颈,从而解开了入侵生物学中的遗传悖论。  相似文献   

5.
近10余年来,由外来物种入侵本土而造成的生态事件,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99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声明说“非本土植物和动物排挤本土物种,破坏生态平衡,给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甚至还改变了我们的地貌。”据此,克林顿责成美国农业部、商务部和内政部在18个月内制定一份解决这一问题的详细计划,并要求国会向该项行动的预算增拨2900万美元的资金。严重的生态后果应该说,生物入侵也像物种灭绝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有一种原产美洲、后来落户英伦三岛的野鸭,每年总要沿着一定线路游徙到西班牙,而它们到…  相似文献   

6.
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外来物种入侵”?每一个物种在其长期的演化历史中都是与以它为食的相关物种如天敌或微生物协同进化的。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14,(1):40-45
许多种类的北美鸟类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鸟类面临生境退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风力涡轮机等多种灾难性危险。而科学家发现,因近年来的绿色建筑运动而崛起的地景也对鸟类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8.
<正>人们将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称为生物入侵。那么,外来物种是否都扮演着"非入侵者"的角色呢?在自然界,存在着某些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有些动物虽然长相相似,基因也基本相同,但习性却相差甚远,比如猫和兔狲;有些动物因取食方式近似导致形体趋同,但它们却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甚至没有半点亲缘关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家最近表示,约200万年以来,北极海冰消融首次让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连通。多条新的船运路线已在北极开启,这或许为开采北极天然资源和促进跨海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商船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携带入侵物种——来自之前港口的生物可能附着在船底,或者被压进船体内的巨大压舱水箱里——而气候变化则赋予了船只新的和更短的跨洋贸易路径。因此,外来物种大规模入侵北极的风险飙升。过去  相似文献   

10.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外来海洋生物入侵过程和机制分析为基础,结合多层次模糊综合判别,构建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分析框架和风险评估模式。通过建立海洋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的分层指标体系,确定指标因子的隶属度和损害权重赋值标准,明确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风险级别划分标准和入侵风险预警分析方法。以米草属植物(大米草、互花米草、狐米草)为例,进行海洋植物入侵种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和大米草为高风险海洋植物入侵种,狐米草为中等风险的海洋植物入侵种。  相似文献   

11.
张大勇 《科学通报》2003,48(18):2004-2004
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种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个地域的某物种比过去更经常地被有意或无意地携带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域,并在缺乏天敌等制约因素的新环境下定殖、扩散,进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来,外来物种入侵这一个词开始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外来物种入侵”并非新名词,但由于在各种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较高,就足以说明人们开始对外来物种的入侵引起了高度重视。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首先让我们来看几则小故事。1859年,几个英国人将24只兔子带到澳大利亚,并将其中的13只兔子放养在野外,由于没有天敌,兔子便开始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无忧无虑地生活和繁衍。不久,人们发现他们所种的庄稼在一夜之间被兔子吃了个精光,牧场的草也以极快的速度在消失,牲畜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饿死……因而兔子成了人们的心…  相似文献   

13.
正布维岛是南大西洋中一个被500米高的悬崖包围以及被冰川覆盖的偏远小岛,它是地球上已知的唯一一个没有外来物种入侵的地方。外来入侵物种往往会对当地物种产生有害影响。在美国,诸如斑马贻贝与缅甸蟒蛇等入侵物种,每年对农作物或其他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失高达14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重度入侵地土壤(对照于轻度入侵地土壤)的pH, 有机质, N, P, K养分状况和细菌群落特征(Biolog EcoPlateTM)的变化; 并通过紫茎泽兰的水浸提液处理土壤, 检测了紫茎泽兰对土壤细菌群落作用; 然后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性质的改变对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过程的意义. 土壤性质分析结果表明, 2个样地间的土壤pH, 有机质, 全N, 全P和全K差异较小, 而重度入侵地土壤的NH4+-N, NO3--N和有效性P, K比轻度入侵地显著地提高, 2个样地间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紫茎泽兰水浸提液处理的轻度入侵地土壤在细菌功能群结构上与原土壤存在较大差异, 而与重度入侵地土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盆栽实验结果表明, 当生长于重度入侵地土壤时, 紫茎泽兰和三叶鬼针草的生长不受影响, 但本地植物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在用活性炭除去土壤中可能残留的紫茎泽兰化感物质后, 仍然表现出相同的规律. 在以上结果中, 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无法解释生长于二种土壤上的本地植物生长的差异, 而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在样地间的变化与本地植物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暗示着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可能是紫茎泽兰入侵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可能在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的作用, 外来植物可以通过改变重度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阻碍本地植物的生长和更新.  相似文献   

15.
入侵生态学最新研究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吴昊  丁建清 《科学通报》2014,59(6):438-448
生物入侵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诸多研究在入侵机理及入侵后效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外来生物凸显出形式更为多样的入侵过程并为入侵生态学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紧扣生物入侵的发生机理、途径及其生态学后效等关键问题,从入侵机制、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全球变化下的入侵响应等方面介绍了入侵生态学近期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在入侵生态学未来的研究中,生物入侵与人类健康、全球变化下的入侵态势、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将会引起更大重视.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6,(2):F0005-F0005
一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读者朋友来信急告:在四川凉山州攀西地区有一种叫紫茎泽兰的“霸王草”已经“统治”了当地大片土地,可能给当地生态带来重大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于2003年3月公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 16种)中位居第一,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旦入侵,就可能给当地“土著”物种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见本刊2003年第8期马炜梁教授的文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  相似文献   

17.
蔡燕雯  成新跃  徐汝梅 《科学》2007,59(6):17-20
1950年代,人们意识到了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而从1990年代后,生物入侵作为人类所面临的另一巨大威胁.开始广受关注。与化学污染相比,入侵生物会增长、繁殖、适应新的环境、扩散和爆发,因此,生物入侵是一个比化学污染更具有威胁性和长远效应的新浪潮,也成为生物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的热门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8.
鞠瑞亭 《世界科学》2014,(10):42-44
<正>出于国家公共安全的整体需求,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外来生物入侵研究。经过历时10余年多轮的生物入侵普查,目前我国已发现529种外来入侵种,其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为270种、198种和61种(实际数量可能远大于目前已列入编目的数量)。其中,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种中,我国有50余种"榜上有名",每年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自"动物生态学之父"查尔斯·埃尔顿的《动植物入侵生态学》一书出版以来,全球对生物入侵的  相似文献   

19.
生物入侵现象步步进逼,近年来生物入侵更是猖獗,为我国自然生物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生物入侵现象也日趋严重。我国因几种主要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74亿元。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2008,53(3):298-298
生物入侵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有效应对的巨大挑战.对生物入侵机制的了解有助于对入侵生物的预警和治理.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最危险入侵生物的B型烟粉虱近20年来陆续入侵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陆续取代危害性不大的土著近缘生物,造成大片作物严重减产和绝收.许多国家的科学家一直在探索B型烟粉虱强大入侵本能的奥秘.浙江大学刘树生科研小组综合应用生态学、行为学、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发现该害虫入侵的2个主要机制:入侵烟粉虱与土著烟粉虱之间的非对称交配互作;入侵烟粉虱与所传双生病毒之间的间接互惠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