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爱心与厚望     
我是在80年代中的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世界科学》杂志的,从此,我对它可谓“爱不释手”,订阅《世界科学》已12年,这期间,读《世界科学》已成为我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到月初,我如果看不到新一期的《世界科学》,好像失去什么重要之物那样不自在。记得去年4月份的《胜界科学》被邮递员遗失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试着《世界科学》编辑部去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希望能卖我一本。我很快地就收到了我所要的刊物,并附有编辑同志的一封信,信中表示,感谢我对《世界科学》的厚爱和支持,免费赠送我这本《世界科学》。通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在北京推出一份上乘的大众科普杂志《Newton科学世界》。可以说这在我国科普媒体界带来巨大的冲击波。这个冲击波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市场能不能办好一本高品位的科普杂志?我们回答是:“能,但有困难。”只要克服了困难,那么就可以创造人间任何奇迹,办好一本科普杂志也不例外。记得抓年代初,上海有一本《科学画报》,当时印数每期都超过百万大关。一次我去南京出差,某研究所的几个研究人员提出要我设法在上海为他们代订《科学画报》,说在南京订不到,请我帮忙。为什么那时候的《科学画报》这么吃香呢?原因有三:一是科…  相似文献   

3.
记得那是1988年底,我正在北京一位老师处小坐,因为刚刚在他主编的一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生命与地球同源"的文章,所以我们的谈话内容自然都是围绕生命起源和"同源说"来进行的。临走时他指了指书架对我说,那里可能有一些我用得着的资料,叫我看看,觉得有用的可以拿去作为参考。我查阅着书架上的书和杂志,其中就有《世界科学》,有几本《世界科学》的封面上还盖有"请交换"的蓝色图章。我拿起来翻了翻,其中的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住我,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清新脱俗,让人耳目一新。有好几篇文章又正好与我当时所做的研究有关,给我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热烈祝贺《世界科学》创办20周年。趁这次征文活动表达我对她的热爱感激之情.并衷心祝愿她越办越有魅力。我是1985年见到《世界科学》的,1986年我就订阅她,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订阅她是出于我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也是工作需要科技知识,由于她质量不错,所以我一年又一年地订阅,从没有间断过,别的杂志我很多是订阅一阵又不订了,唯独这一世界科学”10年来我没有停订过。10年来的阅读,对我工作和个人科学素养提高都帮助极大。因此我十分喜欢和重视这本杂志。尽管目前由于我国国民科技素质还不高,大家对科普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发言摘录夏禹龙(本刊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世界科学》杂志办刊15年来,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可谓是惨淡经营。但可喜的是,15年来,《世界科学》杂志在办刊的方针上始终坚持自己的宗旨.力求在中国普及与传...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创办已近20周年。20年来,世界科学》终于成熟了。为了不忘广大读者、译者、著者的厚爱,我们决定在1997年举行“我与《世界科学》”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写出“我与《世界科学》”交往中一件不平常的事;受《世界科学》上某篇文章的点拨而在科研中的收获;阅读《世界科学》的感受、心得;《世界科学》是怎样成为你的良师益友的。一句话,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的光彩,写出你的收获。所写内容务求真实,不要虚构。征文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注明“我与《世界科学》”栏目。征文作者请注明你的年龄、职称、职业、职…  相似文献   

7.
《科学24小时》2013,(12):5-5
<正>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也不是从地球这端到那头的距离,而是你在我眼前,我却看不见你。曾经,哈利波特的隐身衣让多少人为之疯狂着迷。在人们的视野中瞬间遁形,是人类最大的梦想之一。如今,只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故事成真了。2013年10月,一篇名为《电磁波与隐身衣的交互机理研究》的文章刊登在了权威科学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这篇文章首次解释了隐身衣的物理机  相似文献   

8.
我是个没有进过理科专科学校的普遍读者,却不乏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曾天真地想,要是能将数、理、化、生、天文、地理等等一切科学都贯通该多好啊。但由于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是不可能的。在许多学问面前,在懂得一般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而知道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主流趋势,这是可能的。我发觉,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杂志中,《世界科学》满足了我的这一要求,我读《世界科学》连续有10年了。读了《世界科学》以后,觉得它把我引进了一个不平凡的科学世界。因为它是在认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问世以来,已接近20周年。在这20年的岁月中,我的医学科技生涯和她结下了不懈之缘。我既是她创刊以来的忠实读者,又是她多年的友好译者。从读者走上译者的人生之路,是《世界科学》选题的新颖、立题的别具一格、报导的迅速、译文的优美洒脱,开阔了我的视野,萌发了我成为《世界科学》译者的进取心。然而更使我醉心于《世界科学》杂志的原因,是我的医学情报专业,需要我及时吸取世界最先进的医学科技知识。我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阅读着《世界科学》,从中得到了不少教益,也获得了非常满意的回报。纵观《世界科学》开辟的栏…  相似文献   

10.
曾经劝说美国政府接待故伊朗逊王在美国治疗的医生正就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怀疑他的诊断和动机的两篇文章控诉其诽谤罪。诉讼费高达四百万美元的这宗控诉案的最终被告是《科学》的主办单位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美国纽约医院的本杰明·基恩博士说:这两篇文章是“令人作呕的”,使他蒙受了“羞惭、丢脸、耻辱和嘲弄”!他说这两篇文章的公开发表已经使他每年收入的十万美元减去了一半。第一篇文章是由美国杂志《医药世界新闻》记者马克·勃洛姆所撰写,文章描述了基恩对故伊朗逊王(已被废黜的伊朗国王1979年10月由美国政府  相似文献   

11.
改革·生存·发展──在《世界科学》创刊15周年科学家座谈会上的汇报毕东海1989年,《世界科学》主编夏禹龙教授在创刊10周年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十年磨一剑,利钝任评说》。他推心置腹地与广大读者作了恳谈,包括我们编辑人员的苦楚。自那以后,在主编的...  相似文献   

12.
“对科学来说,1就是1,2就是2,如果把1说成2,或者把2说成1,就不是科学了”。《世界科学》1997年第6期中毕东海先生的这段话既简明又朴实,反映了一种科学求实精神,唤起了我的同感。由此想起了1992年9月《家庭》杂志中一篇“太阳节律变化与优生”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究竟太阳活动对人类优生有无影响?有多大影响? 众所周知,太阳不是固体的,而是一个激烈活动的气体球。太阳活动的剧烈程度可以用太阳上出现的各种活动现象来判断,如太阳黑子、日珥、耀斑等。太阳活动具有准周期性,平均周期约11…  相似文献   

13.
《今日启明星》发刊词新年伊始,万发更新,亲爱的读者,当您一打开<世界科学>蔽丁丁十年第蔽期,您一定会清注意到杂志内又增设了一个崭新栏目──<今日启明星>,是的,这是上海市科技启明生星联谊会与<世界科学.>杂志联手,从今年第1期起正式推出一个刊中刊.在...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理科教师,酷爱自然科学,喜欢订阅科技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动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利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世界科学》是我所订科技杂志中最为最捧的杂志,从第一次发现她到现在,已经有8个年头了,每年必订,每期必读。近两年来,逐渐长大的儿子也成了《世界科学》的忠实读者,我还向周围的同事、朋友以及学生推荐,大家都认为该杂志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给人以启迪,收益匪浅。《世界科学》是一份层次较高的科学杂志,不是一般的科普读物,她充分体…  相似文献   

15.
采访孔向阳博士有点偶然。在做《世界科学》3月号封面时,编辑调阅了最新的国际科技期刊,很快一幅漂亮的纳米环照片跃入眼帘,这是2月27日的Science网站上配文刊登的一幅照片,非常吸引人。仔细读文发现完成这一工作的是几位中国学者,当即决定把这幅纳米环照片刊印在当月《世界科学》的封面上。《世界科学》3月号杂志出刊一周后,编辑部接到一  相似文献   

16.
张田勘先生在《世界科学》2002年第9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静悄悄地,科学在为人类掘墓。 一看标题,就吓人一跳。把科学与掘墓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人,我不敢说张先生是第一人,但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为了论证这一命题的正确性,他列举了不少事实,如1945年美国  相似文献   

17.
沈葹教授拿她的书稿《美哉物理》前来,让我替这书作序。这确使我有点犯难,因为对于理论物理,我的认识颇为肤浅,可以说才刚刚踏上门槛,还没有进门,更谈不上登堂入室;对于美学,亦复如此。其所以还是勉为其难,一则因为本书稿曾在《世界科学》杂志上连载,我忝为该刊主编,似责无旁贷;二则因为我与沈葹教授已相识三十年,素有交往,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倘说同科学有点联系的话,那就是社会科学吧.至于自然科学,坦率点说,实际是一无所知的,但是读了《自然杂志》上关于预测麦克林托克、科勒、米尔斯坦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篇文章之后,觉得不能不写些文章,来讲一讲我的感想,兼向《自然杂志》的同事们致敬。麦克林托克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英国遗传学家,年轻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冷泉港的卡内基实验室工作,四十年代,她就提出了“转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初识《科学之友》,是在一张全国报刊的征订广告上,密密麻麻的报刊名字中间,"科学之友"四字深深地吸引了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我,在那个刚开始面对科学世界的年龄,我对科学幻想和好奇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于是,当天就去邮局买了一本,只为看看"科学"。没想到,这一看就再也收不住了,一个色彩缤纷。精彩奇妙的科学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从狭小的课堂飞到广阔的科学王国之中,我的眼睛亮了,心也亮了,我真高兴,能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个帮我增长见识的好朋友。我决定订阅这份杂志,但一心望子成龙的父母怎肯让儿子订阅这种在他们看来"与学习无关"的杂志呢?我只好略施小计,用各种借口向他们讨取零花钱,终于,我订到了《科学之友》。再次与老朋友相逢,我既兴奋又激动。从此,多  相似文献   

20.
<正>2月3日上午,星期六,正值杭州市高二年级期末语文考试时间。杂志社季社长一早就接到_位老师的来电,求证杭州高二语文试卷上的阅读题那篇文章是否是他写的。原来,《科学24小时》2017年第10期上一篇卷首语《从密电码到量子通信〉,被选为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成为现代文阅读的一部分。这是《科学24小时》杂志内容又一次被选为中学试卷试题,也是卷首语首次被全文列为高中考试阅读材料。几年来,我刊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