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初盛唐之交,陈元光《龙湖集》在诗歌题材、审美趣味、诗歌风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龙湖集》记载了诗人在闽地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于以想象为特征的初唐边塞诗歌,是一种题材的发展。《龙湖集》出现了由雅趋俗的审羡变化,在诗歌当中展现闽南一带人民淳朴的民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开拓了诗歌视野。《龙湖集》与初唐宫廷浮弱的文风不同,展现了清新刚健的新诗风。《龙湖集》是“盛唐之音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咏琵琶诗产生于音乐与诗歌艺术臻至巅峰的年代里。这些诗作习惯以自然景象、生命个体与日常事物的声响来描绘琵琶音声,从中反映了唐人化音声为文字的努力尝试,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关于律体的形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而对于律体的标准,学人则大多以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为准绳。通过对初唐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中有关声律问题的探讨,可以了解律体是怎样形成的,由此明确初唐定型之律体与其前后律体之不同,并阐明"律体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正>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艺术家们在作品中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新元素,各种新材料、新形式、新内容层出不穷,一再挑战大众审美的极限。这就产生了一个关于审美取向的问题,即艺术究竟应该是为艺术而追求个性,还是为个性而追求个性?在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大众审美产生矛盾时,是颠覆自己还是枉顾大众?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艺术本身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审美观的角度,通过对武术传统审美观中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三方面的分析、论述,指出武术传统审美观的特点:技击和养生的审美标准;重视意境、神韵欣赏的审美情趣;追求个体超越和社会理想、责任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转折的时期,儒学的衰落和玄学的兴盛,带来了新的审美文化。这一时期,魏晋士人形成了追求人格超越、重视自然、重情、追求女性之美等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7.
江淹拟古诗"总杂"中体现了多元、兼容的审美追求;"肖吻"中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其"凄凉感伤"、"平和澹然"以及"苍壮悲凉"的情感色彩和风格特征,既是作者多元、兼容的审美追求的实践成果,其苍壮悲凉之音,又冲击和高扬了南朝诗歌的情调,也传递了诗人的英特豪情.江淹拟古诗,实乃"坎壈咏怀之作".  相似文献   

8.
根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关于梁鼓角横吹曲的解题,陈释智匠编纂的《古今乐录》并没有辑入《木兰诗》,也没有“录其题”。依据《木兰诗》文本,从兵制、名物、语言、音韵诸方面的大量文史资料,可以得出《木兰诗》是初唐产生的民歌。从诗歌史着眼,拿《木兰诗》和《木兰歌》的内容同初唐的战争史实对照,可得出《木兰诗》产生的具体时代是初唐高宗或稍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审美观的角度,分别从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三个方面对建国后武术审美变化进行论述,认为武术现代审美观的主要特征是追求直观的外在形体美,注重动作外在形式的造型,美感,趋向于表演、艺术化,更加突出其养生、娱乐性,技击性不再是武术的首要的审美标准;动作内涵意境相对传统武术下降,或者说形成与时代相应的新风格和意境;练武术的理想、追求更加现实化、功利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画在体裁上追求短小精悍、在创作上追求简洁传神,无论是选材还是用笔都与西方长篇巨制的浩大工程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构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民族形式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御览诗》和《极玄集》分别编成于宪宗元和后期和文宗开成初年。前者喜尚轻艳,追摹齐梁;后者推崇清雅,回归大历。不同的风格特征、相异的审美追求,清晰地透现出中晚唐之际士人心态的变化及诗风衍变的动态历程,在唐诗发展史上极具座标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诗佛之称的盛唐大诗人王维虽然生活清苦,但在精神上却实践着一种理想的审美生活,这种审美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今日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前者注重超脱和自由,后者则注重物质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王维诗歌里体现的审美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功利的审美。  相似文献   

13.
初唐咏物诗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南朝遗绪,它有力地促成了初唐诗歌声律的成熟,而风骨的产生也是以咏物诗为标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咏物诗对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晚唐,创作了不少散文和诗歌。他的一生在出仕和归隐之间摇摆,其人生经历可以说是晚唐文人生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与韩愈作为中唐时期的杰出文人,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较高成就,而且在经学方面也有特殊贡献。他们在经学方面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尊崇并学习经书、批判怀疑传统经学、经学与现实的关系及经学与佛学、子学的关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 ,确定了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三次大发展时期 ,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 ,它们均对应近 2ka以来的气候干冷阶段 .认为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且水资源利用率超过 4 0 %是晚近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  相似文献   

17.
济水祭祀文化,堪称中国山川祭祀文化的历史缩影。《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反映了唐初以来附祭北海的礼制传统。“五项陈弊”的革除,折射了较为典型的历史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碑记与史料分析纠正了河南济源旅游胜地五龙口因五条引沁河渠而得名的谬传,研究推断其名应与唐宋时期五龙口曾经存在过的一座五龙庙有关,同时也与古代的五龙信仰以及唐代朝廷祀典变迁有关,表明河南济源具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9.
关于西晋太康时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人品与文品,历来褒贬纷纭,令人莫衷一是.为避免偏执一端而不及其余,笔者广泛清理原始文献,将“潘陆张左“以及傅玄、张华、挚虞等作为一个较大的文人群落加以综合研究,同时从政治斗争、文化思潮、士人交游等多方面作立体性的考察,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中认识一个作家的人生,并评价其人格.遵循这一思路,本文专论潘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