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龚育之文集》已经列入"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该文集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尽可能完整搜集龚育之同志的作品,特向龚育之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友好、同事、学生诚  相似文献   

2.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龚育之文集》已经列入"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该文集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尽可能完整搜集龚育之同志的作品,特向龚育之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友好、同事、学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16-16
龚育之同志著《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新编增订本)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辑,含“历史篇”、“毛邓篇”、“时论篇”,共32万字。欲购买者可直接与北京大学出版社邮购部联系,也可在各地新华书店购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的历史背景下,龚育之怎样积极地投入俄文翻译工作,并通过他的两篇评论科学译作的文章,概要论述了龚育之的"端正译风"、"信而顺"的科学翻译思想以及"学会剜烂苹果"的翻译批评态度①,最后就当前科学翻译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龚育之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可借鉴之策。  相似文献   

5.
该文是为纪念龚育之先生逝世10周年而作。龚育之是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俄苏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搜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领域学术论争的资料,并基于这些资料和中国的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得出在处理哲学与科学、政治与学术关系的若干历史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龚育之为俄苏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制定的三条指导原则,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将龚育之开创的学术事业发扬光大是对其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联自然科学哲学丛书》三本已于1990年3月出版。这三本书是《历史的足迹》(龚育之、柳树滋主编)、《苏联自然科学哲学教程》(孙慕天、张景环、董驹翔译)、《辩证世界观和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孙慕天、李成军、申振钰、张景环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正>龚育之(1929.12.26-2007.6.12)于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学自然科学的大学生,他对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产生了兴趣,通过阅读苏联报刊的有关文献踏入了自然辩证法这一研究领域。1951年,他开始了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俄文译作,着手编译《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工作》(1954年中国科学院出版)。1952年10月,龚育之走上了工作岗位:中宣部科学处。在这里,他认真调研党的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并且参与起草关于党的科技政策文件。  相似文献   

8.
在2005年1月27日召开的"‘中国学人休闲研行究丛书'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达成共识:休闲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关乎我们构筑健康、科学、积极的生活方式,关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于光远、朱厚泽、龚育之、韩德乾、马俊如、陈鲁直、沈宝祥、何祚庥、孙小礼、何伟等知名学者呼吁全社会都应重视休闲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入门文选>(Introductory Readings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80年由美国纽约普罗米修斯图书出版公司出版。E·D·克雷姆克(E.D.Klemke)、R·霍林格(Robert Hollinger)和A.D.克林(A.David Kline)为本书编辑,全书373页。本书是许多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文集,其出版目的是试图使专业人员、大学学生和一般读者能够对当前所流行的科学哲学问题有一基本的了解。本书是许多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文集,其出版目的是试图使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0.
龚育之先生是一个具备创新性思维,并且善于运用创新性思维的人,创新性思维是他成就事业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性思维贯穿龚育之先生整个学术生涯,他的超前思维、求异思维、融合思维、多维思维,是其创新性思维的集中表现。龚育之先生的创新性思维,来源于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源于他那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来源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 9月 2 9日 ,由北京市委组织成立的“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在北京市科学活动中心举行了首次会议。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宋南平同志、北京市委副书记强卫同志、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教授、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等领导、专家到会并讲了话。受聘为联席会议专家顾问的 4 8位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大会。会议通过了“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关于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联盟的宣言书 ,决定每年分别由北京…  相似文献   

12.
1992年4月7日至9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理事和代表144人出席了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由于光远致开幕词,丘亮辉做了工作报告,彭瑞骢做了修改会章的报告。此外,中国科协领导、清华大学的领导及龚育之、朱丽兰、高扬文和王梓坤等同志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讲了话。  相似文献   

13.
1992年11月22日至24日,全国首届“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术讨论会在武汉钢铁公司第一招待所举行,来自全国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武汉钢铁公司联合发起召开的,得到了武汉钢铁公司科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龚育之,副理事长李宝恒、周传典,副秘书长李伯聪,武汉钢铁公司的有关领导出席和参加了会议。在2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武汉钢铁公司、湖北省科协、武汉市科委的领导到会表示祝贺。龚育之和李宝恒分别作了专题报告。龚育之认为,STS这个题目很重要,不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科学、  相似文献   

14.
龚育之是我国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研究事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纪念他诞辰78周年,缅怀他在化学哲学和化学史方面的工作,推进我国化学哲学和化学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12月29日在北京大学承泽园联合召开了“龚育之与化学哲学和化学史”学术座谈会。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7):111-112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三、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党史学家、教育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协第四、五届常委,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荣誉委员龚育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12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吾伦先生于2018年1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金吾伦先生1937年11月生于浙江萧山,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攻读研究生,导师为于光远、龚育之先生。1967年留所工作,曾在"文革"期间遭受过不公正对待。1986年被聘为哲学所副研究员,1991年任研究员。金吾伦先生的学术视野宽广,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1956年,在于光远、许良英、龚育之组织领导制定《自然辩证法12年远景规划》时,提出把"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列为副标题,从而为"自然辩证法"的内涵作了相应的诠释,即其初衷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武装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头脑,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丰富自然辩证法,同时也强调了对各门科学中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但其一大缺点是对当时西方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没有涉及。为了落实这一规划,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科学出版社正在组织国内专家、学者编纂一部大型工具书——《科学家传记大辞典》。《辞典》先以文集形式分别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和《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已出版)。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将收入20世纪中国著  相似文献   

19.
王淦昌(1907.5.28—)是我国粒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于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1959年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1964年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创议,1961年开始又在试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我国核工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个文集是为祝贺他80寿辰而编辑出版的,共收集了49篇文稿,作者五十多人,从各个不同侧面,对王淦昌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人才培养,以及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工作作风和为人品德等方面,作了具体而生动的介绍。文集共20万字,附有二十多幅照片,将于1987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个文集是由王淦昌于四十年代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时的学生胡济民、许良英、汪容、范岱年发起组稿的,将近85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武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原定于 2 0 0 3年 5月中旬在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召开主题为“科技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由于SARS等原因 ,推迟到 2 0 0 4年 5月召开。会议主题为 :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主要议题有 :多学科视野中的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 ;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与交融 ;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 ;网络技术与文化创新等。会后拟出版文集。请愿意参加会议者于 2 0 0 4年 2月 10日之前与下列同志联系并寄来论文题目及提要并希望愿意参加会议者于 2 0 0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