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曾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对中国进行了公然的侵略。占领中国东北以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文坛进行了残酷的封锁与镇压。日本作家肆无忌惮地为本国的侵略行为歌功颂德,对中国人民极尽歪曲、丑化之能事。透过日本作家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殖民化统治,同时也彻底戳穿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谎言。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我国东北的同时,还进行大规模的移民侵略,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东北农业生产的严重下降,使东北殖民地危机进一步加深,历史事实证明了移民侵略给东北造成的危害,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日本政府的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东北抗战的初期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并及时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和建立伪满傀儡政权的阴谋。虽然,抗日义勇军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各方面相形见绌处于劣势,但义勇军将士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揭竿而起,并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以死相拼,这种民族气概,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歌颂敬佩的。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学术界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研究现状,可以对今后开展抗日义勇军的研究提出对策,以利于拓展此类问题的研究范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一段时间里,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一直采取的是经济渗透开道,武力蚕食继之的侵略手段。面对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的经济侵略,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经济政策在痛失东北的刺激下逐渐强硬,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首先在经济领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日的经济抗战,凝聚了中国人民抗日意志,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经济基础,然而,基于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上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加之本着不能影响"剿共"这个当时的"第一要务"的原则,因而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地区很快被日本侵略军以武力占领,日本侵略者又在“日满经济一元化”的口号下对东北人民进行经济侵略,以实现其“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实施经济统治,采取特殊会社和一业一社的统治制度。  相似文献   

6.
天图铁路是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东北而修建的铁路。在修筑过程中中日之间、北京政府与东北奉系之间、吉省人民与日本之间都存在着斗争。日本希望通过修筑此路达到侵略东北的目的,这必然为中国政府所阻;而直奉战争中奉系脱离中央、央地矛盾的加剧最终促成了日本对天图铁路的修筑;吉林人民对于日本借筑路行侵略之实的做法进行了激烈的反对。从1916年天图铁路提案到1924年该路修成,各方在此过程中始终充斥着矛盾。各方围绕天图铁路的提案、修筑所进行的博弈和斗争,反映出近代中国维护铁路权的不易。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北是世界著名的产金地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主要以伪"满洲国"的名义进行殖民统治。由此,东北丰富的金矿资源悉数落入日本手中。日本通过伪满洲国政府,完全控制了东北的金矿资源。"满洲采金株式会社"和"满洲矿山株式会社"两家公司的成立也标志着日本对东北金矿资源的控制进一步加强。通过资源掠夺,日本把中国东北变为其"以战养战"的战略基地,大肆进行资源掠夺,奴役中国人民为侵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时期,有近50万左右的朝鲜移民迁入中国东北境内。据史料分析可知,大批朝鲜移民迁入的原因主要有:清末新政期间东北地区原有封禁政策的废弛;晚清政府为加速东北开发,抵抗外国侵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朝鲜境内自然灾害的连年频发;朝鲜国内"势道政治"时期的不良政治生态环境;朝鲜民众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与凌辱,等等。众多朝鲜人移入中国东北地区后,在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加速开发了久经封禁的中国东北土地,为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朝鲜族移民文学的发展与成熟奠定了基础;萌生了不同类型的朝鲜移民社会团体;加剧了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国际争端。  相似文献   

9.
最近美国政府一连串的阴谋活动十足证实了侵略者正在加紧武装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新的战争。美国侵略集团对中国的战争挑衅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策动联合国来进行所谓停火的诡计,另一方面是加紧战争的挑衅来恫嚇中国人民。侵略者自以为找到锦囊妙计,得意洋洋地说:要末中国接受“停火”,让蒋介石卖国集团残存下去,并容忍富国侵占台湾的行动;权末就是冒战争的危险。而在美国侵略集团进行无耻的讹诈中,保守党当权的英国政府则从中扮演帮凶者的角色。但是久经反抗侵略斗争的锻炼的中国人民,既不会落入阴谋者所设的圈套,也不会被战争威协所嚇倒。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别人干涉内政,一定要消灭蒋介石  相似文献   

1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东北,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向我国东北地区的移民活动随之更大规模的进行,其实质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部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这一活动,改变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构成,使东北殖民地化,从而达到永久占领东北地区的罪恶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日语和汉语中的同形异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汉同形异意词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文章拟从语意范围、褒贬色彩、词语搭配等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探讨日、汉两种语言中的同形词在各自的具体使用语境中的意义偏差。  相似文献   

12.
日语是书写最烦琐的语言之一,主要有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类,有时也出现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等.日本汉字的读音有音、训之分,而且同音字也为数不少,与中文又不尽相同,这是日语的特征之一,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3.
日语是书写最烦琐的语言之一,主要有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类,有时也出现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等。日本汉字的读音有音、训之分,而且同音字也为数不少,与中文又不尽相同,这是日语的特征之一,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鼓浪屿景区旅游文本的基础上,参照汉英译文,研究旅游文本的汉日翻译。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与语言上的历史渊源,译者往往在日语译文中直接沿用汉语文化词的汉字,这种翻译方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分使用,也会妨碍翻译目标的实现。因此,旅游文本中文化词的汉日翻译应充分考虑中日两国的文化异同与日本人的异文化接受能力,并参考汉英翻译策略,除直接使用对应的日语汉字外,还应综合运用增添解释性文字、适当删减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共领导的红军陆续进行了长征。然而这时的中日关系却以微妙的方式发展着。日本政府在中国积极推行巩固“满洲国”权益、分离华北和内蒙、打击抗日势力、拉拢和威逼国民党政府投降的外交政策。对此,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政策,使中国的权益不断受损。中共领导的红军却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前,提出了一系列坚决抗日的决策及声明,表明了鲜明的抗日态度,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当时中国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1895年中国战败,中日双方签署《马关条约》,根据规定,在台湾居住的中国人被整体加入日本国籍,称日籍台民,亦称台湾籍民。由于闽台之间自古以来贸易频繁,大量台湾籍民进入厦门,对厦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影响。而探讨这个特殊人群的流动与变迁,有助于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民国时期厦门的城市发展状况,以及加深我们对民国历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前后几年留日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日本人,其中日本女子占很大比重,并且类型多样,个性特征丰富,美好与丑恶并存。小说中日本女子与中国男子存在爱恋、婚姻和一般交往三种关系形态。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中日关系的某些方面,曲折地表现了留日作家复杂矛盾的日本观,折射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托马斯·柏克素以描写伦敦莱姆豪斯的"中国城"著称.他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来自童年时代与中国人结下的友谊,来自切实的生活经历.既直面生活的阴暗与丑陋,又试图唤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本着这种创作意图,他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不出两类模式,即心地善良、淳朴温厚一类;狡狯不端的市井细民一类.因而跳出西方"中国城"小说通常的套路,并未贴上"中国人都是恶棍"的种族歧视的标签.  相似文献   

19.
二战期间,日本的“笔部队”作家和军队作家创作了大量侵华文学。这些作品形成一个特定的中国形象。运用形象学理论对这一形象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形象是当时日本占主流地位的“大东亚中国观”的文学化,同时也是战争时期特定政策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