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讨鼻内窥镜,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治疗伴有上颌窦病变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对104例伴有上颌窦病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柯-陆手术联合进路鼻窦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治愈85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1%。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进行鼻窦鼻息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78例采用鼻内窥镜下对鼻窦鼻息肉患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鼻窦鼻息肉进行手术,术后均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窦鼻息肉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综合处理是提高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对1996年—2000年行鼻内镜手术随访观察的110例患进行术后疗效观察及分析有关影响因素。结果:110例(218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中,治愈率为72.02%,好转率为26.61%,总有效率为98.63%,无效率为1.38%。术中出血影响手术操作5例,术中眶纸板损伤2例,术后术腔粘连3例。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术前术后合理用药、术后换药随访对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7年—2004年间我科完成随访的300例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Ⅱ型256例,1期53例,2期153例,3期50例;Ⅲ期44例。术后随访6~12mo,平均8mo。结果:治愈率Ⅱ型:1期94.3%,2期85%,3期76%,Ⅲ型63.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有效疗法,疗效与临床分型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处理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找到术后最佳处理方法,达到缩短术后恢复周期、减少复发的目的。方法:对248例鼻窦炎患者根据术后随访情况分为两组:定期随访组179例和非定期随访组69例。结果:在术后1年发现定期随访组治愈153例,好转16例,无效10例,有效率94.41%;未定期随访组治愈7例,好转11例,无效51例,有效率26.10%。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按时用药、术后正确处理、定期合理鼻内窥镜换药、随访,是获得手术远期最佳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鼻内窥镜外科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鼻内窥镜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诊6个月,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治愈374例,好转47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4.6%。结论鼻内窥镜外科手术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7.
目的:儿童鼻窦炎与成人鼻窦炎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本文旨在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的适应症及手术方法,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经系统药物治疗、辅助性手术无效的儿童鼻窦炎患者32例(59侧)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切除钩突和开放前筛(mini-FESS),解除鼻窦口的阻塞,处理严重的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并术后处理、随访.结果:随访1年以上,其中15例治愈(46.9%),11例好转(34.3%),6例无效(18.8%),总有效率81.2 %,其中9例(13例/59侧)发生鼻腔粘连(22.0%),再次手术4例,未见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手术是常规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鼻窦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适应症的把握、手术中鼻腔结构的处理、术后鼻内镜下换药和综合治疗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鼻内窥镜外科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鼻内窥镜外科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4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鼻内窥镜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诊6个月,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治愈374例,好转47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4.6%.结论 鼻内窥镜外科手术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鼻腔、上颌窦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柯-陆氏手术进路与鼻内窥镜手术联合治疗32例鼻腔上颌窦病变。结果:治愈率为93.75%(30/32)。通过该手术治疗的病例经0.5~2年的随访,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只要手术适应症选择合理,该术式手术时间短,易清除病变组织,是防止疾病复发,保留鼻腔、上颌窦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复发原因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再次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术腔治疗及全身抗生素、抗过敏、激素治疗。结果:54例患者经随访1年治愈38例(66.6%),好转16例(33.3%)。结论: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再次手术是基础,术后定期术腔处理及针对病因的综合治疗是控制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电站热力系统的热经济学故障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基于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和符号[火用]经济学的诊断方法应用于湖南某电厂300MW燃煤机组,利用热力学仿真研究了多个典型的热力设备故障,使用故障/障碍矩阵(或燃料影响表)定量地分析了这些故障对各设备不可逆增加和燃料消耗的影响,弥补了传统[火用]分析技术的不足.通过分析发现:a.某一组件不可逆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组件产生了故障,通常是由于其他组件故障在该组件诱导的障碍;b.某一组件的故障除了诱导其他组件产生障碍外,也会引起其他组件性能变化(产生诱导故障);c.该方法能有效缩小故障源的搜索范围,要辨识的真正故障原因必须分离诱导故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观察卵巢切除术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方法:47只大鼠在建模后3周,第2次剖腹,观察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将已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3)和卵巢切除术组(n=24),对卵巢切除术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分别观察两组动物成模后2、4、6和8周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结果:与建模后3周时相比,成模后2、4、6和8周对照组大鼠移植物的生长情况和体积基本保持一致,而卵巢切除术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出现萎缩退化并且体积明显缩小,术后4、6和8周与术后2周相比,作用更明显,百术后4、6和8周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8周仍可见异位内膜组织存在。组织学检查,对照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呈增生状态,而卵巢切除术组呈萎缩状态。结论:卵巢切除术可使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子宫内膜逐渐萎缩退化,但未能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种微创、彻底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手术路径。方法:对90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结果:90例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至2年无复发。结论:该手术路径对于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治疗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好,术后无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探讨其特征性CT征象。方法:17例病理证实DBAC,其中实变型13例,多结节型4例。同时搜集13例叶/段性肺炎为对照组。结果:实变型DBAC表现单叶/段实变(31%)、多叶/段实变(69%)、实变阴影内出现特征性支气管气相(77%)、泡状透亮影(54%0、毛玻璃样密度影(39%)、叶间胸膜膨出(215)。多结节型DBAC表现以两侧中下肺野为主的弥漫性腺泡结节,部分见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3例伴有母瘤,母瘤边缘有毛棘,内有空泡征。结论:实变叶/段出现下列一种CT征象提示实变型DBAC:(1)特征性支气管气相;(2)泡状透亮影;(3)磨玻璃样密度影。肺叶容积增大及动态CT变化有助于实变型DBAC的诊断。多发性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则可以诊断多结节型DBAC。母瘤的出现及其形态不表现有利于DBA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在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12例,其中鼻中隔偏曲并发鼻窦炎、鼻息肉7例,鼻中隔偏曲并发鼻腔大出血1例,单纯鼻中隔偏曲4例。术后随访3~12个月,鼻中隔矫正均满意。鼻内窥镜技术具有操作精确、损伤小、痛苦少、疗效佳等优点,易于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波凝固治疗上下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经消化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上下消化道息肉353例共391枚患者,行内镜下微波凝固治疗术.结果:0.5~1.5cm共374枚息肉,治疗后经复查一次性治愈率达100%,2.0~3.0cm大息肉经2~3次治疗后全部治愈.并且对大息肉癌前病变经微波凝固治疗后效果较好,1~3年后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对较小广基、亚蒂扁平多发性息肉不易被圈套者尤为适宜,微波凝固气化效果甚好,优于高频电凝刀及激光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腹腔镜手术时机选择及胆囊结石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37例,分为早期手术组(发病48h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6例,延迟手术组(胰腺炎治愈后3~5周)21例,记录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和手术情况.收集术中切取的胆囊组织(胆固醇结石17例,胆色素结石13例,胆囊息肉7例),RT-PCR检测不同胆囊组织中Cacna1c 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总住院时间短于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 d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淀粉酶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早期手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淀粉酶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延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色素结石和胆囊息肉组织中Cacna1c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胆固醇结石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色素结石组织与胆囊息肉组织Cacna1c mRNA表达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48 h内行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且疗效理想;Cacna1c基因为钙离子通道在不同胆囊结石组织中分布差异的分子基础,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