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乳化原油破乳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乳化原油破乳中使用的两类破乳剂,即油包水乳化原油破乳剂和水包油乳化原油破乳剂,重点介绍了它们的发展过程,重要的破乳剂,破乳机理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油包水乳化原油,其破乳剂主要是高分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过取代,聚结,增溶等机理起作用,三次膝油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水包油乳化原油,其破乳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的高分子,通过反应,取代,抵消,聚结等机理起作用,这两  相似文献   

2.
绝缘紧凑型电破乳器中液滴聚结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提高油包水乳状液在电脱水过程中的破乳效率,从静电聚结机理出发,推导出电极间距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式;通过分析液滴在极板间距狭小的矩形聚结管道中的受力状况,同时考虑绝缘层以及层流流态对电场中液滴聚结作用的影响,设计出一种绝缘紧凑型电破乳器。改变所加电压和流量以调节破乳器中的电场强度和乳状液停留时间,利用激光粒度仪测量乳化物中水滴的体积平均直径。结果表明,缩小电极间距能产生高强电场;包覆绝缘层的电极板在小间距下能有效破乳并防止击穿,且电场强度越大停留时间越长,聚结效果越显著。该装置可提高油包水乳状液的聚结效率并节省大量空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量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相电阻和击穿电压,证明油包水的乳状液破乳机理,测定了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溶剂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据此,对由2CA918GE制成乳状液的破乳机理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4.
原油生物破乳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制了一种原油生物破乳剂,并对其进行了室内与现场中试试验,考察了其对油田采出液的破乳及脱水效果。室内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与标样及目前现场常用的化学破乳剂相比,原油生物破乳剂具有优良的破乳及脱水性能。破乳后的油水界面清晰,脱出水中含油量低。对原油生物破乳剂的破乳机理分析结果表明,破乳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胞体。  相似文献   

5.
研制了一种原油生物破乳剂 ,并对其进行了室内与现场中试试验 ,考察了其对油田采出液的破乳及脱水效果。室内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与标样及目前现场常用的化学破乳剂相比 ,原油生物破乳剂具有优良的破乳及脱水性能。破乳后的油水界面清晰 ,脱出水中含油量低。对原油生物破乳剂的破乳机理分析结果表明 ,破乳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胞体。  相似文献   

6.
对含环烷酸及酚、硫等物质的减压蒸馏塔顶含油污水乳状液进行破乳实验,认为乳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油-水界面双电层的存在造成电性相斥所致,可以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破乳,从而提高油品收率,减少环境污染。以伯胺、仲胺、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了HSG系列破乳剂,考察了破乳剂结构、破乳温度、破乳剂投量等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并对破乳机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离的热带假丝酵母JM-1的培养液作破乳剂对冷轧乳化废水进行了生物破乳研究.该培养液在常温下8 h可使乳化废水的破乳率达97.1%,与化学破乳剂SYM+PAC 93.1%的破乳率相比具有更强的破乳活性,且受废水的pH值和温度影响很小.通过对全培养液、离心上清液、菌体和空白培养基的破乳效果对比表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生物破乳的主要活性成分.热带假丝酵母JM-1菌株发酵液用于冷轧乳化废水破乳具有破乳率高、浮渣少及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可作为冷轧乳化废水的生物破乳剂.  相似文献   

8.
针对聚驱采出的高含水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强、油水分离困难,采用瓶试法筛选出一类对含聚乳状液油水分离性能极好的破乳剂低聚季铵盐I,当I加量浓度为25mg/L时,55℃破乳进行到60min时,脱水率达96.5%,与常规的聚醚或多胺类破乳剂相比,乳状液脱出水色透明澄清,油水界面齐.通过光学显微镜、动态分析仪、接触角测量从微观和宏观分析研究了低聚季铵盐I对乳状液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相比常规的聚醚或多胺破乳剂,低聚季铵盐I对聚驱采出水包油乳状液油滴聚结速度更快;自由水层在油滴聚结分离区占主导作用的是不稳定机制,低聚季铵盐I使乳状液中油滴发生向上的迁移运动而非絮凝沉降,有利于脱出游离水的分离和水质的提高;接触角测量表明低聚铵盐I使乳状液处理的岩石表面转向水湿状态,对乳化膜的强润湿改变性能导致液膜破裂,油水分离.  相似文献   

9.
二元复合驱采出液中含有的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使得油水分离变得困难,传统的聚醚型破乳剂虽然能够破乳,但是破乳效果不理想.本文中以丙烯酸系化合物为单体,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类四元共聚破乳剂.采用测定采出液脱水率的方法对其破乳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引入了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破乳剂效果最好:在1h内脱水率即可达到93.3%.  相似文献   

10.
利用声化方法对复杂乳化原油的破乳脱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分析了超声波和化学方法联合破乳的可行性,并用实验方法验证了联合破乳脱水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化学破乳剂和超声波联合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的破乳脱水效率。在破乳剂最优用量的实验条件下,对乳化原油进行超声处理30min,沉降3h,脱水率可以达到90%以上。模拟现场脱水流程条件,利用该方法对常规方法不能有效破乳的聚合物驱及化学驱出液掺混稠油形成的复杂乳状液进行了破乳脱水试验。结果表明,声化联合破乳具有较高的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11.
天赐湾集输站处理原油开采时间长,原始含水率3%~5%,破乳温度变化大,现用破乳剂存在用量大、净化油含水率高、脱水时间长等问题.本文通过正交实验法优化得到破乳剂的最佳单剂质量配比,即m(YP-02)∶m(AP221)∶m(SP169)=8∶2∶3,研制出一种新型原油破乳剂SYC-201.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该破乳剂在温度为30℃、加入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SYC-201在120 min净化油平均含水率为0.16%,且油水界面整齐,脱出水色清亮,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破乳脱水能力.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加入SYC-201后的净化油含水率明显小于加入原用破乳剂后的净化油含水率,在SYC-201的平均加量为228 mg/L时,净化油平均含水率为0.10%,小于出矿原油技术条件(SY7513-1988)不大于0.50%的指标要求,能够满足现场生产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型原油破乳剂的合成与破乳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型原油破乳剂是利用1种或2种以上的烷氧基化剂与1种乙烯基单体反应而合成的原油脱水剂.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型原油破乳剂的合成机理,探讨了烷氧基化剂和乙烯基单体的选择过程以及二者的配比;探讨了游离基引发剂、溶剂的选择方法和破乳剂的筛选过程,优选了合成工艺路线.合成出了适合辽河油田的XA 205,XA 206型破乳剂,以及适合胜利油田原油的Q 85型破乳剂.破乳试验表明,这类破乳剂的破乳能力强,破乳速度快,药用量低,对原油的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3.
张永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6):1403-1404,1408
摘要:大庆油田原油脱水效率不稳定,环境污染严重,为此,本文选用PRJ-1生物破乳乳剂与化学破乳剂SP-169和GT-D01复配,对大庆原油进行破乳实验,结果PRJ-1能很好的与SP-169复合破乳,破乳速率快、脱出水清澈;而与GT-D01复合,破乳效率提高不明显。通过实验表明,PRJ-1生物破乳剂与SP-169化学破乳剂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满足目前油田对破乳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分析了超声波和化学方法联合破乳的可行性 ,并用实验方法验证了联合破乳脱水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 ,化学破乳剂和超声波联合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的破乳脱水效率。在破乳剂最优用量的实验条件下 ,对乳化原油进行超声处理 30min ,沉降 3h ,脱水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模拟现场脱水流程条件 ,利用该方法对常规方法不能有效破乳的聚合物驱及化学驱出液掺混稠油形成的复杂乳状液进行了破乳脱水试验。结果表明 ,声化联合破乳具有较高的脱水效率。  相似文献   

15.
含油土壤中生物破乳菌的分离纯化及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庆油田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为生物破乳菌筛选来源,经菌种的定向培养及分离纯化得到了菌种的单菌落,配置含水40%稳定时间大于100h的W/O型模拟乳状液,对含油土壤培养法培养得到的9种菌进行模拟乳状液破乳实验,筛选得到了破乳率大于85%的两种生物破乳菌。  相似文献   

16.
以己二酸和癸二酸做扩链剂对 DA系列聚醚进行了扩链改性 .通过对反应程度的测定 ,获得了扩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并用渤海油田稠油对其破乳性能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 :随着扩链反应时间的增加 ,产物相对分子质量随之增大 ,但是破乳效果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 .以 DA- 1 0与己二酸进行扩链的产物破乳效果最佳者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万左右 .研究还发现 ,以癸二酸为扩链剂的改性产物其破乳效果总体上比用己二酸改性的要好 .  相似文献   

17.
原油乳状液加剂降低转相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朋  刘保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229-3230,3244
转相点是原油乳状液输送时一个重要的参数。在转相点后输送时阻力较小,而在转相点前输送时阻力较大。为了节能降耗,降低输送成本,减小集输过程中的流动阻力,在室内开展了向含水原油中加入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后的流动实验,研究加剂后转相点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含水原油中添加DODE系列流动改进剂可以使含水原油的转相点由原来的50%~70%提前到了30%~50%,形成具有适度稳定性的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降低了原油乳状液的表观黏度。  相似文献   

18.
CO_2吞吐增油机理及矿场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几个油田的原油样品进行了CO2 —原油体系的高压物性测定及室内CO2 吞吐实验 ,评价并分析了原油溶解CO2 后体积膨胀、黏度降低、油 /水界面张力降低 ,以及CO2 对原油萃取的作用、岩石润湿性的改变、酸化解堵作用、形成内部溶解气驱等增产机理 .根据矿场试验结果 ,分析了CO2 吞吐的增产潜力 ,将现场作业增油机理划分为解堵型和增能型两类 .第一类油层含油饱和度高 ,能量充足且渗透率较高 ,处理后日产量急增 ,有效期长 ;CO2 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井底的各类污染 .第二类油层含油饱和度低 ,地层能量不充足或渗透率低 ,处理后日产量有所增加 ,但有效期相对较短 ;CO2 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地层能量  相似文献   

19.
对单家寺稠油掺入滨南原油或轻馏分油稀释输送及掺水乳化降粘输送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定了不同稀释条件下稀释混合原油的降粘效果及水包油乳状液的流变性,提出了有关的计算公式。本文以某管线为例,计算了几种输送方式在经济运行方案下的运行费用。结果表明,与加热输送相比,掺轻馏分油稀释输送是经济可行的;掺水输送在长距离管线上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选择稠油的输送方式时,应从采、输、炼的整体效益考虑。  相似文献   

20.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原理,从研究油藏烃类流体非均质性入手,分析了烃类的运移效应,充注期次、方向和顺序认为(1)凹陷内存在有两类来自同一烃源岩在不同热演化阶段排烃、聚集而形成的不同成熟度的原油;(2)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移效应,是两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3)达尔其构造油藏中的烃类注入方向自北向南,其中白音断层上升盘达3、6井原油是早期流体运移的产物,而下降盘达1、2、3井等原油则是晚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