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在禾本科作物雄性不育机理的探索中,已有一些作者就玉米、小麦、高粱、水稻等的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粉发育进行了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比较。但是,利用扫描电镜来揭示花粉外观结构特征等,以进一步区辨不育花粉败育状况的报导却极少。根据我们对小麦“提”型和“潍”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发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已初步看到这两类不育系之间的某些差异。为探讨其花粉在形态上的差异程度和性质,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成熟期花粉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麦E型不育系和太谷核不育系花粉发育过程的观察,与过去对T型小麦不育系的观察加以比较,发现三种不育类型的小麦花粉败育过程大体相似,但三种不育类型也存在差异。用细胞化学方法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分布和活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发现不育系比保持系酶活性低,酶颗粒少。用I—IK对E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粉进行染色,发现保持系花粉染成深蓝色,淀粉颗粒多,不育系花粉呈棕红色,几乎无淀粉颗粒。  相似文献   

3.
通过石蜡切片法和涂片法,对葱(AliumfistulosumL.)天然雄性不育系成熟花药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了雄性不育系成熟花药的形态特征是产生的花粉少且花粉空瘪。本文还初步探讨了造成葱性性不育的时期和原因,认为葱天然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发生时期应在小孢子时期或是接近双核期。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珍汕97水稻不育系及保持系的花粉发育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幼小的单孢花粉到单核边位出现中央大液泡时期不育系花粉细胞RNA含量与保持系无显著差异,单核末期不育系开始败育,双核期RNA含量与保持系双核期花粉细胞相比有显著下降,说明RNA含量下降是珍汕97不育系花粉败育的一个重要性生理特征,不育系花粉在单核末期以前发育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发育时期花约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研究表明,线粒体MDH(m-MDH)同工酶谱型是保守的,即只有量上的变化,质的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不育系植株的胞浆MDH(s-MDH)同工酶表现不同:T型植株在花粉发育的整个时期s-MDH都存在,而V 在花粉发育的二胞期才出现s-MDH;此两不育类型植株从未出现微体MDH(g-MDH).  相似文献   

6.
通过直接压片和连续石蜡切片法对苜蓿雄性不育系MS-4雄蕊发育的细胞形态学进行了观察分析,寻找其雄性不育形成的细胞学原因.结果表明:不育系MS-4花粉败育的时期是在小孢子四分体分开至单核花粉粒时期,花药绒毡层细胞形态的变异是苜蓿雄性不育系MS-4花粉败育的主要细胞形态学原因.  相似文献   

7.
小麦不育系83A、41A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单核花粉期基本正常.小孢子能通过两次有丝分裂形成三核花粉粒.但在有丝分裂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微核和大小不等的精核.小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三核花粉期及其以后.败育类型属于圆败.其败育原因可能与遗传物的丢失、分配不均和细胞器的分化不良有关.恢复系2721、143和 F_1的花粉大而圆,细胞质充实饱满,花粉活力强,结实率高,故2721和143是较好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省农科院旱作所、张家口市侯家庙乡、井陉县农业专科学校等单位进行了非T型小麦新三系的选育工作,已育成两种细胞质类型(A型和S型)的13个新型小麦不育系,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其情况简介如下: 一、普通小麦(Tr·aestivum)细胞质类型(A型)的不育系 1、自然突变产生的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9.
对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研究表明:线粒体MDH(m-MDH)同工酶谱型是保守的,即只有量上的变化,质的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不育系植株的胞浆MDH(s-MDH)同工酶表现不同:T型植株在花粉发育的整个时期s-MDH都存在,而V型植株在花粉发育的二胞期才出现s-MDH;此两不育类型植株从未出现微体MDH(g-MDH)。  相似文献   

10.
用普通小麦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经高温处理以后,提取其线粒体多肽和可溶性蛋白做SDS-PAGE分析,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热激后其线粒体多肽的电泳图谱均有相互趋同的现象.育性不稳定的A型繁91小麦雄性不育系在热激后有明显的可育度提高现象.育性稳定的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CMS)品系及其保持系经短时间热激后没有明显育性变化.由未经热激处理的对照电泳分析可见,A型不育系、T型CMS品系花粉发育到单核期向双核期转变时,其线粒体多肽较其相应保持系明显减少,表明到此时期不育系细胞的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已明显丧失.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1984年在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用协青早选杂和连续回效选育成马协型雄性不育系,对马协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开花习性,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特征,细胞质质量,线粒体DNA和线粒体COD同工酶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马协雄性不育系是一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利用马协不育系与明恢63配组马协63杂交稻组合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特点,通过了湖北省和僵杂交稻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4 9s”、普通小麦“6 9”及不育系“C4 9s 87”与普通小麦“94 6 4”的杂种F1代雄性器官进行切片观察 ,发现其雄配子发育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间期到二分孢子时期绒毡层差异不大 .在减数分裂前期Ⅱ到中期Ⅱ ,不育系绒毡层细胞部分呈双核、三核增大细胞 ,部分出现核解体 ,而普通小麦“6 9”与“C4 9s 87/94 6 4”的杂种F1代中没有出现该现象 .不育系绒毡层细胞比可育系迟解体 .从单核早期开始 ,不育系小孢子发育不正常 ,表现为小孢子收缩变形 ,无核或有核细胞质稀薄 ,细胞核不能定向移动到萌发孔的对侧 .“C4 9s”败育的原因可能与绒毡层发育及液泡的动态性有关 .败育的高峰为单核期 .  相似文献   

13.
用普通小麦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经高温处理以后,提取其线粒体多肽和可溶性蛋白做SDS-PAGE分析,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热激后其线粒体多肽的电泳图谱均有相互趋同的现象.育性不稳定的A型繁91小麦雄性不育系在热激后有明显的可育度提高现象.育性稳定的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MaleSterility,CMS)品系及其保持系经短时间热激后没有明显育性变化.由未经热激处理的对照电泳分析可见,A型不育系、T型CMS品系花粉发育到单核期向双核期转变时,其线粒体多肽较其相应保持系明显减少,表明到此时期不育系细胞的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已明显丧失.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76-1977年的初步研究表明,水稻“滇一型”不育系(科情3号不育系)花粉败育在单核晚期至双核期。从单核晚期开始,物质和能量代谢水平明显下降,呼吸下降,蛋白质和淀粉合成发生障碍,花粉就不能发育。  相似文献   

15.
用热分析法研究了花粉不同育期马协保持系与不育系水稻花药的热分解过程,获得了花粉不同育期马协保持系与不育系水稻花药的TG/DTA曲线初步探讨了马协水稻花药的热分解规律及发育过程中花药干物质含量与发育期的关系,计算了马协保持系水稻花药发育的表观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经验式,并讨论了马协不育系水稻花药的败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棉花“海洞不育系”与南瓜杂交 F_5代的小孢子发育进行了研究,从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小孢子形态上看,具有棉花的基本特征,故不是真正的核结合.但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大小不等的核、微核、多分孢子、微小孢子等,这种差异与海洞不育系中受显性不育基因控制的不育小孢子不同;也和可育株小孢子的发育有差异,是父本花粉的某些物质渗入,还是其它原因,有待研究。杂种小孢子母细胞有核质穿壁现象,这是植物所固有的、自然的、又非发育过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当前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不育系存在的质源单一、柱头外露率低等问题,从1984年开始,在引进[29615×(汕 B×IR26))B_2F_0成对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连续七代成对回交、选育试验,结果培育出一个新的长柱头不育系——海 A,经大量镜检证明,海 A 的花粉典败,不育特性稳定,不育度和不育率均达100%。海 A 的生育期适中,植株形态和经济性状较为优异。开花习性良好,柱头外露率高,利于繁、制种夺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三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NA荧光探针结合显微荧光术,系统地研究了3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败育过程,时期和特点。结果表明,珍汕97不育系不能完成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马协不育系小孢子可完成第一镒有丝分裂,但不能进入第二次有丝分裂;广丛41不育系部分小孢子可完成第二次有丝分裂,因此可看到许多三核花粉,但因核行为异常而败育。  相似文献   

19.
配合群众性杂种优势利用及“三系”选育科学实验,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对高粱及水稻“三系”植株的代谢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在不育系植株当花药内的细胞处于小孢子或单核花粉阶段的花部器官中,有规律地发生了代谢障碍,这种代谢障碍主要与细胞中核酸和旦白质的代谢有关;此时,毡绒层细胞也发生了生理、形态上的变化。本文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细胞内雄性不育遗传因子控制花粉败育性状形成的部份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0.
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二核期花粉总蛋白质采用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SDS-PAGE进行了双向电泳分离,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对其中15差异点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或者LC-MS/MS分析.对已鉴定的蛋白质点进行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分析,发现不育系相对于可育系有部分参与蛋白质缺失或表达量降低,可能与线粒体提供能量不足而导致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