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戏剧独白 (soliloquy)是作家用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一种心理描写技巧。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运用了戏剧独白这一特定的艺术手法。本文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 ,探索《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的强烈的感情 ,挖掘人物的无意识的精神世界 ,并演绎他们的生死之恋。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常常以爱情为主题,本文选取了两部以爱情为主题的长篇小说,重点论述这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两部作品在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相同之处。都塑造了一个独具个性的女性形象。第二部分,叙述两部作品的主题。以爱情为主题,女主人公都向往真挚的爱情,自强不息,厌弃虚荣,坚忍不拔,富于反抗性。第三部分,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论述"简·爱"反抗性的形成。第四部分,论述"苔丝"反抗性的形成。第五部分,总结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对抗争的歌颂和对理想的追求始终是中西文学共同的经典主题。而在表现形式上,西班牙经典小说《堂吉诃德》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三体》体现出了一致性:两部作品都借助回归型人物进行了抗争主题叙事。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两部作品所要阐发的思想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两部作品的主题与人物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切入,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两部作品的解读提供新的角度,更好挖掘出其背后的中西文化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在谈到批判现实主义时曾经说:“这种现实主义的创造者,大半是在智力的发展上比自己同辈更高超的人,他们从自己阶级粗暴的体力背后,看清了本阶级社会的创造力的衰弱”,其作品“由于对现实抱批判的态度,因此具有很高价值”。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个主义除揭发社会的恶习,描写家族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个人的‘生活和冒险’外,它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它很容易就安于现状了”,“它只是批判,并不肯定什么,或者是——更坏一些——转而肯定它曾经否定了的东西。”(《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第629—631页) 在《复活》与《欧也妮·葛郎台》这两部世界名著中,批判现实主义这些特点是表现得很集中、很显明的。  相似文献   

5.
甘小群 《科技资讯》2013,(31):229-229
1847年10月,英国出版了一本署名为柯勒·贝尔写的长篇小说——《简·爱》,作品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褒贬并存,《简·爱》也不例外。本文要讨论的是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作用下的无助和在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  相似文献   

6.
小说《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在性格上都具有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烙印。希斯克里夫的冷酷、残暴但对凯塞琳的执着的爱,凯塞琳在“自我”与“超我”之间抉择的困惑以及第二代哈里顿与凯茜的特征都体现了小说背景时代人生的扭曲与挣扎。人物性格突出了“爱”与“恨”的关系,恨是爱的异化,爱是恨的复归,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人间爱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7.
浅析《苔丝》与《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比较文学的新视角挖掘了《苔丝》悲剧根源是爱情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虽各有千秋,但仔细分析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的悲剧根源。它们相同的不同的悲剧根源是道德悲剧、心理悲剧。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是一部永具神奇魅力的文学瑰宝,本文试从叙事方式、双重结构和双重主题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的艺术结构,再次欣赏《呼啸山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简·爱》与《伤逝》,都是表现女性命运,强调女性社会地位的作品,两部作品不但对女性的命运和社会地位给予了强烈的关注,而且寄寓着作者深刻的审视与反思,文章从男性话语体系下的创作、婚姻对女性命运的决定作用、女性个体婚恋观的异同等三方面来比较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内在蕴义里的暗合与分离。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杰作 ,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分析作品女主人公凯瑟琳人格的三个层面 ,揭示凯瑟琳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分析凯瑟琳与希思克厉夫超人间的爱情和凯瑟琳与林顿的人间的爱情的两种模式 ,指出不论是理性的世俗的人间爱 ,还是非理性的脱俗的超人间的爱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而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显示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一直都是西方文学中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凯瑟琳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首先从“夜闯画眉田庄”这一情节入手,探讨凯瑟琳最初的感情变化轨迹:然后针对她在爱情上认同并选择了林敦,分析其如何走向爱情悲剧的不归路;最后探讨凯瑟琳在不归路上激情回归的实质性。  相似文献   

12.
杨静 《科技资讯》2013,(22):225-225,227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和艾米丽·勃朗特是两位杰出的英国作家,本论文从人物角度对他们的代表作《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和《呼啸山庄》进行了研究,分析两部作品中共同蕴含的人物与环境的和谐思想。两部作品中人物与环境和谐的发展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都经过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即由最初的和谐,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重建。通过对此过程的研究,论文阐明了两部作品的可比性以及蕴含在两部作品表面之下的对于和谐的深深的向往,这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杨 《科技信息》2011,(11):162-162,165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怨交织,双重人格集于人物一身。希斯克厉夫经历了人性的歧视、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而凯瑟琳在希斯克厉夫带给她的快乐和林顿带给她的虚荣中徘徊。男女主人公这种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正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即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及由此导致的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4.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也是凯瑟琳.安.波特短篇小说的典范。两部作品都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刻画了两位女性的悲剧形象,揭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美国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体现了独特的有关女性价值的恩想,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比较两部作品的差异,分析他们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点,会发现女主人公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她们命运不同,性格同中有异;《简·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呼啸山庄》中,艾米丽自由驰骋的想象力使她挣脱了现实人生的羁绊。  相似文献   

16.
梁四琼 《科技信息》2010,(12):148-148,150
《简·爱》是由一位女作家著述反映女性抗争命运的小说。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追求自由和平等敢于向社会和世俗挑战的平民女性形象。文学翻译是艺术性的再创造。本文力图通过两个译本,分析男女两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女性意识的传达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17.
D·H·劳伦斯和艾米莉·勃朗特相隔近一个世纪,他们的作品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各自所处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对社会进行了批判.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中社会批判主题是爱情主线下的客观产物.劳伦斯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浸润着作者的主观意识,他从多角度、多维度对社会进行批判,作品中对完美的爱情、婚姻的探讨从一个侧面对社会进行了批判.另外,劳伦斯把解救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完美的两性关系上.两位作家对不同爱情婚姻的描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爱情观、婚姻观.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名著的最后一部是《复活》,《复活》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顶峰的作品。 《复活》从1889至1899年,断断续续共写了十年。这正是作者文学活动的末期。当时作者已经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这部作品是作者思想创作发展的总结,集中地体现了他转变后的世界观及其矛盾。这部作品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主题分析的个人特征、写作风格的特点及写作技巧方面,浅评了美国女作家凯瑟琳.诺瑞斯的《the holy use of Gossip》,认为该部作品是一个作者把自己对“流言”这个主题自由的表述和和写作技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希刺克厉夫是小说<呼啸山庄>中众所周知的复仇者.但若细读文本,我们其实还能捕捉到作品里隐含的缘自女主角凯瑟琳和作家本人的两股浓重的报复情结;她们由此成为不容忽略的复仇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