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实地调查所搜集的资料为依据,从地质基础、地貌特征、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等方面,论证了九宫山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存在,为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增添了新证据。文中在冰川地貌、冰川堆积物的鉴定和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九宫山划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看法,并与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试行对比,对于湖北第四纪古地理、古气候和地层划分的研究,都将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4,(5)
江西庐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及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具有极高的美学及科学价值。庐山还孕育和诞生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1931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首次发现庐山及其附近存在着大量冰川沉积物及冰川遗迹地貌,并于1933年发表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这是中国大陆东部首次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庐山全山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地貌景观。由于处在华南扬子地块北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报道的浙江东部四明山、天台山和大盘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关系到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问题,也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科学认识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实地考察,对所报道地区的地貌特点、成因和类型进行了分析、论述.所谓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是由风化、重力、流水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从末次冰期环境来看,浙江东部山地不存在发育第四纪冰川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吕洪波教授经过2年多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在山东境内花岗岩山区发现大量冰川遗迹,明确指出中国东部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大陆冰川。  相似文献   

5.
论庐山第四纪冰期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四纪冰川作用是近三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许多自然现象都与第四纪冰川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生产实践及第四纪地层的研究的需要,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期问题,日益引起了有关单位的重视。庐山是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所创立的我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场所,也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典型地区。以第四纪冰川遗迹为依据,深入研究庐山的第四纪冰期的划分,对于解决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问题,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前人调查基础上,结合我们多次的调查工作,对庐山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的划分,进一步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希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前言“冰缘”(Periglacial,)这一术语是1909年首先由波兰学者洛辛斯基提出的。当时是指在第四纪大陆冰川的边缘,具有特殊气候条件的区域,或者虽然不在冰川的边缘,但具有与其相似的气候条件的区域内一系列特殊的地貌现象。但现在大家知道,冰缘地貌现象不仅在第四纪有广泛的分布,而现代在无有冰川复盖的广大寒冷地区,也正在发生和发展着。因而“冰缘”的涵义应该包括古代(第四纪)的和现代的两个方面。冰缘地貌学是地貌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在最近一、二十年间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冰缘地貌的研究还刚刚开始,但是据研究,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六年夏,李四光教授在黄山发现第四纪冰川擦痕,并认为这是个确据,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视和争论,给地学界留下一个难解之题。 一九八二年春作者对黄山第四纪冰川擦痕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并从地质环境构造,地貌、岩性,岩石风化速度及现代冰川发育理论,运移条件等进行分析对比,认为李四光发现的“擦痕”不是冰川擦痕,而是花岗岩体中的流线,及长石矿物定向排列,经过长期选择性风化,剥蚀而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在地质历史中,地球曾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石炭-二叠纪冰川和第四纪冰川3次冰川活动。为研究和预测当今气候,按照岩石学原理和李四光教授创立的确定古冰川的3个标准,研究了渝鄂湘黔毗邻地区的古冰川事件,结论是该区只发生过震旦纪冰川;第四纪时不存在古冰川遗迹,没有发生过冰川活动;为温暖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我国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古冰川、黄土及古人类诸方面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第四纪古环境演变的规律——稳定、活跃交替、以活跃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冷暖交替,以干冷为主的第四纪古气候:冰川、黄土发育,古人类出现,海平面变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创建的。本文在简要叙述李四光同志解放前为此学说奠基而进行的实践和论战的事迹后,着重地介绍了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李四光同志先后组织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联络组”和“第四纪冰川考察队”,亲自指导广大地质工作者,对全国各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最后说明在粉碎“四人帮”后,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召开了多次会议,进一步推动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发展,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业综合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从而为本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源区近1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80和90年代2期土地覆被数据表明,随着黄河河源区自然条件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使黄河河源区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尤其是覆盖度高的天然草场.沙地裸地的面积迅速增加,表明黄河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对黄河河源区土地覆被结构与变化过程、空间景观特征研究得出,近10年来,流域土地覆被格局由依赖高覆盖度草地转变为其他覆被类型,高覆盖度草地已经明显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3.
河南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山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带谱是比较简单,但比较明显.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植被垂直带谱基带的植被类型是该山地的纬度水平地带的植被类型;优势垂直带是分布幅最宽的基带,但过渡地带的优势垂直带是基带以上的一个带;植被的各垂直带分布高度的上限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从基带向上,各垂直带植被类型的变更,类似水平地带由低纬带至高纬带的植被类型的变更.  相似文献   

14.
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机理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质构造、历史原因、人为活动等因素,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一度严重,流失面积曾高达本区面积的60%。20世纪90年代,经小流域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水土流失仍是本区突出问题,本文对水土流失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博斯腾湖环境变化及其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新疆焉耆盆地近四十年来主要的水事活动及其对博斯腾湖湖区的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的环境变化作了初步评价并提出了一些继续改善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探讨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如何正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物经济时代特征及其对未来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将在21世纪20年代进入生物经济时代,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对世界经济将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新的经济时代,农业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产业。本文通过对生物经济时代特征和中国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基于生物经济时代新型农业体系的框架内容与当前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人文地理学发展规律及80年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总结,并适当参考外国学术界现状,提出90年代中国人文地理学主要发展方向为:理论的深化、新分支学科的发展及学科内部结构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向温暖带的过渡地区。该区已划成六个植被型。Ⅰ阔叶林、Ⅱ针叶林、Ⅲ针、阔叶混交林、Ⅳ竹林、Ⅴ灌丛和灌草丛、Ⅵ沼泽;十个植被亚型;二十八个群系和三十个群丛,地带性植被为含有常绿阔叶成份的落叶阔叶林。优势群落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 2.植被垂直带谱有五条: (1)低山丘岭灌丛、草甸和农作物带,<500m。 (2)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低山针、阔叶混交林带,400~900m。 (3)含常绿阔叶成份的中低山落叶阔叶林带,800~1.400m。 (4)中山落叶阔叶林带,1,300~1,800m。 (5)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灌丛林,>1.750m。 3.该区植被强烈地受过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了植被的逆演替,也招致了生境条件的惭趋恶化,所以,植被合理利用的途径应根据森林的现状、演替、不同的生境条件、和各种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本区地貌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影响下,变化较为复杂,作者仅就四种主要地貌类型,即山地、平原、台地和峰林地貌等发育作出扼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