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以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解冻pH值、蛋白质溶解性、水分分布等为指标,研究4 ℃解冻、室温解冻、流水解冻、微波解冻、超声解冻5 种解冻方式对冷冻泥鳅肌肉组织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解冻方式对泥鳅鱼肉解冻损失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流水解冻对泥鳅鱼肉解冻损失率、蒸煮损失率、pH值、蛋白质的溶解性影响最小;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肌浆蛋白的溶解度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好,都呈显著相关;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解冻后的鱼肉的微观结构,解冻后泥鳅鱼肉的肌肉纤维间隙变大,其中,超声解冻的间隙最大,微波解冻后出现部分蛋白变性;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测定横向弛豫时间,发现解冻后泥鳅鱼肉的水分状态和含量发生变化。5种解冻方式中,流水解冻后的泥鳅鱼肉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最小,质构特性好,最终确定冷冻泥鳅的最优解冻方式为流水解冻。  相似文献   

2.
食品材料微波解冻的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食品测试材料(Tylose)的微波加热解冻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微波能的影响,在解冻曲线上相变区域陕窄,潜热释放很快。同时,在加热升温阶段,内热源的作用使得中心温度的上升速率大于试件内其它部分温度的上升速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解冻方式对冷冻豆沙包面团特性以及食用品质的影响,采用4℃冷藏解冻、超声辅助解冻、恒温恒湿解冻、气浴震荡解冻和微波解冻5种方式对冷冻豆沙包面团水分迁移、热力学以及流变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由此面团制作豆沙包的水分流动性、质构、色泽以及蒸煮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解冻方式豆沙包生坯面团的A21、A22,弹性模量G′和黏性模量G″,可冻结水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水分分布分析,4℃冷藏解冻的生坯面团强结合水的变化最小;经动态流变学分析,微波解冻的面团具有最高的黏弹值;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可知,气浴震荡解冻的面团可冻结水含量最高。除此之外,不同解冻方式处理的豆沙包加热后其水分、质构、色泽和蒸煮特性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水分流动性显示,超声辅助组A21含量最少;质构特性表明,4℃冷藏解冻组硬度最低、咀嚼性最优;恒温恒湿解冻组呈现最稳定的色泽和蒸煮品质;比容最小的是微波解冻组。本研究表明,4℃冷藏解冻减少了冷冻豆沙包面团水分的流失且能较好地保持蒸制后豆沙包产品的综合品质,恒温恒湿解冻有效地降低了豆沙包产品的蒸煮损失且与4℃冷藏解冻相比缩短了解冻时间,其他几种解冻方式在冷冻豆沙包面团的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八毫米波长下,对微波天空温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测量,获得了各种气象条件下不同天顶角的微波天空温度。提出了一个晴空微波天空温度的工程计算公式。文中还对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微波用于蚕茧干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行了微波用于蚕茧干燥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微波强度对蚕茧干燥的影响、采用分段微波的影响、蚕茧堆放厚度不同的时的干燥速率曲线等,还进行了蚕茧丝结果比较,并进行了蚕茧微波干燥的工业化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蓝绿激光的海水散射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行不同水样的对比实验,给出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
《科学观察》2010,(6):68-68
自从隐身衣首次基于转换光学理论提出以来,人们已经对各种类型的隐身衣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设计,并在二维极限下实验实现了微波和光学波段范围内的隐身。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崔铁军研究组实验实现了一种微波波段下全三维、宽频段、低损耗的地平面隐身衣。  相似文献   

8.
微波对化学反应作用的动力学原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微波化学正在兴起,而微波对化学反应作用的动力学原理是目前研究微波化学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场的角度和能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微波对物质的作用机理,并设计了3种不同的反应体系。通过实验,提出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磁场作用原理,并根据电荷粒子的动力学方程导出电磁场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温超导Y1Ba2Cu3O7多晶样品制备了颗粒边界弱连接结,并对其传输特性进行了测量。实验观察到在有外磁场和微波辐照时,结的I—V特性曲线上出现了“亚谐波”感应台阶,台阶序号为1/2、3/2等半整数。考虑到在颗粒边界上会有一定的不均匀性,包括Jc分布、界面上晶体结构、缺陷密度及氧含量的不均匀,本文采用一种双结并联的直流超导量子干射器(DC-QUID)电路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在不同外磁场强度和不同微波辐照功率下,计算了相应的电流—电压曲线和微波感应台阶高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冻结马铃薯在高压直流电场中解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能源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实验研究了不同场强对冻结马铃薯解冻过程和解冻后质量的影响,主要考察解冻曲线、质地特性、液汁流失三方面,研究发现高压直流电场场强度不同对马铃薯解冻过程的作用有差异,场强低于150kV/m时延缓解冻,反之则会加速解冻进程;不同场强对马铃薯解冻前后的质地特性、液汁流失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实验表明,在相对论微波器件中,填充适当密度的等离子体可提高器件的束波互作用效率、输出功率和工作频率。在该类器件的理论分析中,常常利用电磁流体模型来研究电子束和等离子体。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子的运动方程出发,导出了相对论电子束和磁化等离子体的等效介电张量,所得结果为该类器件的理论分析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2.
大功率微波源数字调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用于大功率微波源的磁控管连续调功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实现了在仪器设备中微波大功率连续调功的计算机控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复杂难处理钒钛磁铁矿资源特点,研究了微波加热对钒钛磁铁矿磨矿性能的影响,揭示了钒钛磁铁矿在微波作用下选择性破碎与界面破碎特性.结果表明:微波场中,矿石的温度随着矿石粒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微波功率对矿石升温性能的影响最显著;X射线衍射分析与SEM分析表明,微波预处理后矿石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晶界裂纹,使更多的单体矿物解离出来;在微波功率为4 k W、加热时间100 s后的磨矿产物中,小于0.074 mm粒级的质量分数由原矿的72%提高到95%.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种基于光子技术的实时频率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两个级联强度调制器构成光子混频结构.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仿真,设计了光通道与射频通道延时差,以优化测量带宽,同时保证测量精度.由于测量系统对微波信号实现混频后,输出的直流光功率与频率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光功率计对直流光功率进行监测,便可实现实时频率测量.该系统未采用光电探测器,极大地降低了系统成本.实验结果表明,在1~6GHz频率下,测量误差低于±0.12GHz.  相似文献   

15.
微波辅助萃取的微波吸收系数与吸收功率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吸收系数和吸收功率密度是反映微波辅助萃取效率的两个重要参量,前者代表了溶液对微波能的整体吸收比率,后者代表了溶液中某一点处微波能转化为热能的强度.文中根据微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导出了微波吸收系数与溶液复介电常数间的关系式;并以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导出了微波吸收功率密度与物质复介电常数以及空间位置间的量化关系式.所得结论可为微波辅助萃取中溶剂的选择以及特定溶剂中微波频率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茶皂素的微波提取工艺及数学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取山茶油后的饼粕为原料,采用微波技术提取油茶饼粕中的茶皂素,探讨了各因素对茶皂素提取效果的影响,优化出茶皂素提取工艺。并针对影响微波提取茶皂素效果的微波功率、辐射时间、提取剂用量、原料粒度等因素,采用“黑箱方法”,建立起影响因素与茶皂素提取效果之间的综合数学模型,然后再逐渐逼近实验数据,最后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按最小二乘法原则处理,确定式中的待定系数值,建立一个具有较好拟合度的数学模型,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前馈双环功率放大器线性化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前馈单环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它只采用一个前馈环来实现非线性误差信号的抵消.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用前馈单环线性化技术对RF功率放大器进行线性化补偿,可以大大提高微波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从而达到减小各谐波和互调分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微带结构的微波整流电路,研究了在不同输入功率下的微波整流效率.该整流电路采用肖特基二极管的倍压式整流电路设计,针对输入微波功率的大动态范围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软件仿真和加工实测,表明在0 dBm至20 dBm的微波输入功率下,该整流电路均可获得不低于50%的直流转换效率.在17 dBm的微波输入功率下,整流电路效率达到了78.8%.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含水稠油黏度,提高其输送能力,提出了纳米催化剂和微波协同作用的降黏方式。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方法,以微波加热功率、加热温度和纳米催化剂浓度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测量得到不同情况下的黏温曲线,通过测得的黏度计算降黏率。通过优化得到不同含水率下的最优降黏处理方法,探究油包水型稠油乳状液在不同含水率下3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含水率变化对纳米微波协同降黏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含水率下,降黏率随催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微波功率的增大先增后降,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含水率的大小有关。对于不同含水率的稠油,为达到最优降黏效果,随着含水率增大,所需催化剂浓度先增后降,所需的微波功率相近,而温度有一定差别。说明高含水的油包水型乳状液的降黏效果更优,这可为稠油降黏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微波暗室内静区的功率比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模拟目标运动原理和数学建模方法,通过控制相邻两天线的辐射强度成比例的变化,运用等价重心原理,模拟了视在目标点的相对连续运动,应用光学镜像原理,分析了微波从"发射点→墙面反射区→静区"的传播过程,建立了静区从诸墙面得到的反射信号的功率之和与从信号源直接得到的微波功率之比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实现了计算的程序化过程,数值计算结果可为判断微波暗室能否满足仿真技术要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