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G等热力学函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完成程度的判断及无机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热力学的角度讨论影响无机盐溶解性的因素,并由此解释无机盐溶解性的若干规律。  相似文献   

3.
无水离子型无机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可用△G°值来判断。无机盐MαAb,其溶解过程为: 若上述溶解过程的△G°<0,则MαAb为易溶盐;反之若△G°>0,则为难溶盐。但必须明确,当盐的类型不同时,则其难溶或易溶的分界线亦不相同。对Mα型盐来说,当△G°(?)0时,则溶解度(?)1M;而对MA_2、MA_3、M_2A_3(或M_2A、M_3A、M_3A_2)型盐,当以△G°(?)0为易溶和难溶的判据时,则判断难溶或易溶的溶解度分界值分别为0.63、0.44、0.39M。而化学上通常以溶解度大于或小于0.01M做为易溶或难溶的分界线,那么对MA型盐,据△G°=-RTlnK可算得:  相似文献   

4.
对某高速公路所用的4个煤矿的煤矸石进行采样,通过淋溶和浸泡试验模拟降雨对其有害物质的析出,检测溶出液中的硫酸盐、硝酸盐、锰、铜、铁、氯化物、pH值、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分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煤矸石中无机盐雨淋下渗初始阶段,会对地下水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铁等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盐类的溶解性,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溶质在溶剂(水)中的溶解,影响(?)较复杂,它涉及晶格能,溶剂的介电常数,正、负离子的电荷数和离子半径(水化(?)度)以及温度、酸度等等。本文依据溶解过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G_3~0)结合相关因素。进行盐类溶解性分析,以便与对此感兴趣的同志共同研究榷商。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无机盐类的溶解性可用其溶解过程的标准自由能变ΔG_s ~°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已有人指出,MA 型盐,MA_2或 M_2A 型盐、MA_3型盐、M_3A_2或 M_2A_3型盐的可溶和难溶的“分界”ΔG_s~°分别为22.8KJ、30.8KJ、38.5KJ 和45.6KJ,凡ΔG_s~°小于这些值的相应的盐可溶或易溶,大于这些值的则表现为难溶。无机盐溶解过程的ΔG_s~°可以用水合离子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与无机盐的标准生成自由能(ΔG_t~°)来计算,也可以用溶解过程的标准态下的焓变ΔH_s~°和熵变ΔS_s~°来计算。  相似文献   

7.
三聚磷酸二氢铝的物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合成的三聚磷酸二氢铝的组成、结构、热变化、密度、比表面、溶解性等基本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弄清了其晶形和结构;求得了AlH_2P_3O_(16)→Al(PO_3)_3过程的反应热效应(△H)和活化能(E_a);探讨了其对碱性气体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8.
郭成会  张维佳  夏圣骥 《河南科学》2010,28(11):1398-1402
采用纳滤膜(NF90,NF270,HL)低压错流过滤含砷水,研究一价、二价无机离子和溶解性天然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纳滤膜去除水中五价砷(As(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水中无机盐使纳滤膜通量下降,且无机盐浓度增加,通量下降量增大.无机离子的存在导致纳滤膜除砷效率降低,但随着无机离子浓度的增加,砷的去除效率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天然有机物对纳滤膜除砷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有机物能与砷缔合,且有机物在膜表面形成的凝聚层直接影响纳滤膜对砷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无机盐工业现状无机盐是基础原料一材料工业,产品品种多、用途广、需求量大,其用途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无机精细化工的发展,为无机盐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无机盐生产大国、第二位消费大国。近年我国每年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的溶解性,IR及^13C-NMR的分析,结合Tg数据,证明该共聚条件下分子链段中有马来酸酐(MA)存在并呈无规分布,Tg范围为115-125℃,并发现其序列分布对Tg大小及△Tg宽窄也有一定影响,热降解温度为350℃,易吸水。  相似文献   

11.
用滴定微量热计测定了P204在氯仿和煤油稀释剂中从硫酸盐水溶液中萃取钙(II)的过程的反应热,结果文献的工作,计算出了不同温度下的萃取平衡常数及有关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12.
由△_fG~e_(B·m)(或△_fH~e_(B·m))的“定义”求△_rG~e_m)(或△_rH~e_m)公式的推导法,比通用的由“定义”结合“规定”等推导法严密可信,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而且可节省由于列出大量的稳定单质的△_fG~e_(B·m),△_fH~e_(B·m)数据所浪费的纸张和精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参量S=2Z-N、H=N-Z的正方形核素图中,分析说明稳定区左界的以坐标△H=8、△H=8,4、△H=2,4,8的三部分递变.稳定区上区与右侧边界,是从核素坐标(30,30)至上界坐标H44,再至坐标H16,再向下递变至坐标H2的核素225042Cr226的边界,显示出以坐标△H=2,4,8、△H=2,2,4,4,8,8、△H=1,1,2,2,4,4的系统递变.根据各类核素分布以2递变的规律,把稳定范围常数44分解成2的幂数列,综合得到稳定核素分布的新基本规律是:1,2,4,8,16,8,4,2,1.核素图中坐标的物理意义是,氘氚结团是能发现新规律的原因,因为它自动地包含了核内质子与中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最大化浸出废锂电池中钴锂金属元素,固定浸出时间,采用全因子实验方法,以氨基磺酸浓度、过氧化氢质量分数、固液比、浸出温度为自变量,Co2+和Li+浸出率为因变量进行模型拟合,应用Minitab 17软件对工艺参数模型进行预测,并对最佳工艺参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主效应上,氨基磺酸浓度、过氧化氢质量分数、固液比、浸出温度对Co2+和Li+浸出率有显著的影响;交互效应上,氨基磺酸浓度+固液比、过氧化氢质量分数+浸出温度对Co2+浸出率有明显的影响,氨基磺酸浓度+浸出温度、过氧化氢质量分数+浸出温度、固液比+浸出温度对Li+浸出率有一定影响,其余效应影响不显著。所得最佳工艺参数为:c(NH2SO3H)=144 mol·L-1,w(H2O2)=10%,S/L=25 g·L-1,θ=55 ℃,t=70 min,在此浸出条件下,Co2+和Li+浸出率分别为9531%和9236%。  相似文献   

15.
以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为原料 ,Al( i- Bu) 3 - La( AA) 3 - H2 O为催化剂 ,合成了水溶性环氧乙烷 ( EO)和环氧丙烷 ( PO)的共聚物 ,考察了 EO- PO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当环氧乙烷与环氧丙烷的质量比在 4∶ 1~ 1 5∶ 1之间时 ,可合成出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高 ,且水溶性较好的 EO- PO共聚物 ;EO- PO共聚物的昙点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温度的升高、中性无机盐加入而降低 ,水溶液的粘度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加 ,随温度的升高、中性无机盐、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降低 ,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特征 .  相似文献   

16.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NH_4HSO_4-Na_2SO_4混合物系统的热化学贮能过程进行了热力学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算出了不同温度下过程的熵变(△S)、焓变(△H)、自由能变化(△G)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确定了正逆反应的转向温度(T~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各种系统的熔点、反应热和反应温区。故判定,化学贮能系由三步构成。  相似文献   

18.
用研磨法制备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与鹰嘴豆异黄酮(CAI)的包合物,由红外吸收光谱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试包合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根据Benesi-Hildebrand方程确定了包合反应的表观包合稳定常数Kfθ和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ΔHθ和ΔSθ,并由此得出包合反应主要由焓变控制,推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9.
借助类比的思想,将重尾分布族L(γ)族、S(γ)族、S*(γ)族和局部重尾族LΔ族、SΔ族、S*Δ族推广得到一个新的分布族LΔ(γ)族、SΔ(γ),γ≥0族、S*Δ(γ),γ≥0族,并获得了当γ0时,SΔ(γ)族和S*Δ(γ)族的一个等价性质。  相似文献   

20.
碱土金属化合物性质实验的微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探讨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及其盐的溶解性、碱土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碱土金属离子的分离和鉴定等微型化实验,并将其设计成新的微型实验应用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